编者按:
这篇人物报道我们想向您介绍不只是主人公令人同情的个人遭遇,我们更想介绍的是,当灾难降临时,这个孩子是如何将自己锻造成一位不屈服于命运的坚强青年。比如,闯荡京城时,他找不到工作,吃不上饭,交不上房租,但他从没想过放弃;再比如,他已经在北京换了五个住处,但他活得却更有滋有味。
他靠自学成为一名作家。其实比他的小说的出版更让我们感动的是,他学会了自立,并且在“识尽愁滋味”后,依然保持一颗自信、乐观的心。
与命运抗争,写成二十万字自传体小说———
■缺胳膊少腿,却能独立生活,并独闯北京
■只读了四年小学,却成为热议作家
■身残志不残,被网民们称为中国的“保尔”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身感受,我也许也会像某些网友那样充满怀疑,或许认为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罢了,或许难以置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如此坚强、勇敢并且快乐地生活着。
他,段云球,由于7岁那年的一场车祸成为失去双腿与右臂的重度残疾人;
他带着一腔热血扑身文学创作的青年,用左手写成20万字的自传《当身体只剩下四分之一》,大家称他为“中国的保尔”;
他爱游泳、爱听音乐、爱看电影,单手骑着摩托在京城走南闯北的年轻人,憧憬着环游世界……
幼时被火车碾断双腿和右臂,他曾天真地认为过几年还会长出来
1972年3月5日,段云球出生在了美丽的西双版纳。他的父亲曾是一名国民党军人,在部队投诚后成了“北大荒”第一批农垦兵团战士中的一员。段云球的父母在东北农场相识,并生下了一儿一女,段云球是他们辗转去云南工作时生下的第三个孩子。在他一岁多的时候,父母离异,他随母亲到了东北鹤岗,而哥哥姐姐却随父亲回湖南老家去了。
母亲对段云球似乎天然便有着更多的喜爱,当段的姑姑想要讨段云球过继去做儿子的时候,母亲说什么也不同意,只说要过就过大儿子。也许正是这种天然的宠爱让母亲在段云球的一生中都默默地充当了一名守护者的角色,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这是后话。段云球和母亲刚到东北的时候,日子很是艰难。为了落实户口,为了让儿子吃饱穿暖,母亲曾经去做过女矿工,下过矿井,直到后来才调去了粮食局。正当母子俩的生活有些起色的时候,不幸却发生了。
段云球七岁那年的一天,刚刚穿上新鞋的他特别地高兴,像往常一样同周围的小朋友们一起在铁道附近玩耍。但正当孩子们玩得起劲的时候,段云球的鞋子却不小心卡到了轨道的岔口上,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而正在此时,一辆货运火车呼啸着驶来,年纪很小的段云球顿时便慌了心神,整个人被火车带倒了,剧痛的一刹那,他双腿便失去了知觉,他本能地用右手去推正在他腿上飞驰的火车,顿时他又失去了右臂。
失去了双腿,右臂,从此他开始了自己“四分之一”的人生旅途。每当提到这件不幸事的时候,尽管很多人替他难过和遗憾,而段云球却愈发地坦然了,只是用“点儿背”这三个字轻描淡写地提过。段云球说,当时的情况很混乱,很多人围上来,他甚至还是清醒的,只是觉得浑身热辣辣的,火烧火燎的难受,像被蜇了一样。到医院的时候,连医生都奉劝段云球的母亲不要抢救了,大夫说:“这孩子就算治活了,你叫他接下来的人生怎么过呢?”而事实上,是母亲坚持要留下段云球宝贵的生命。或许她当时没有来得及多想,也或许很多年后她也曾有过后悔的感觉,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母爱的本能却让她在瞬间做出了伟大的决定,这也正是母爱的伟大所在。选择了段云球,也便等于选择了负担和责任。
段云球说,过去的小朋友上不起幼儿园的多,都是大孩子带小孩子在周边玩耍。而他家周围同运输部门近在咫尺,那里几乎每年都有被火车轧死或轧残的小孩。“前两年有个东北的朋友来看我,他说我们家那边像我这种被火车轧残的人就有三四十个。”段云球说,“那时候做完手术后的第二天开始剧烈疼痛,大夫说是正在长骨头的缘故。一个护士告诉我,我这腿和胳膊缺少的部分过几年还会长出来的。我相信了。而两年后看着始终没有变化的手脚我才真正开始有些失望和落寞。”段云球说他已经不记得出事前有过什么样的梦想了,但他说那时候最想当空军,以为可以不用脚便驾驶着飞机翱翔。“后来长大一点才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残疾,他羡慕别人能到处跑;同样因为残疾,他重新得到了父爱
如果说生理上的致残是段云球此生之最大不幸的话,那么老天赐予他那坚强的内心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便是他此生最大的幸运和财富。段云球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他说:“残疾人运动员能在残疾人运动会上争金夺银,我爱好文学,所以能成为作家也没有什么稀奇。”正是这种坦然的心态让段云球始终以一颗“正常人”的心在积极生活着,甚至在心理上要比很多正常人更加健康。
段云球回忆道,出事之后也没觉得和别的孩子有什么太大区别,只是上厕所不方便些。那时,童年的段云球就每天在炕上看连环画、听收音机,等着邻居家的玩伴小海来串门子。“我和小海是真正从小玩到大的,小一点的时候,小海就让我跳到板凳上,然后在前面再放一个板凳让我跳过去,如此重复,帮着我挪到家门口透透气,玩一玩。后来大一点,大概十六七岁的时候,他还骑着带大梁的自行车带我出去玩,那是我后来再次回到东北的时候了。”段云球说,那时候很多小朋友来他家玩,母亲也对他呵护备至,他觉得挺开心的。唯一就是羡慕别的小朋友能到处跑,特别是冬天下雪的时候,院子里别的小朋友穿着棉袄棉裤玩打嘎,他却只能在窗户的两层塑料布上捅个窟窿干巴巴地瞅着。那个时候,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段云球出事的第二年,很多小朋友们都去上学了,寂寞的段云球也想同别的孩子一样去念书。这个时候,母亲才给父亲寄了信,告诉他段云球出意外的实情。没想到,父亲很快回了信,只说:你快把孩子带回来吧。段云球回忆说,可能因为离开的时候太小了,所以再次见到父亲的时候就好像第一次见到这个人,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记得父亲笑着说:“我儿子都这么大了,我儿子都成大人了。”段云球说他的一生好像也只叫过两三次“父亲”而已。尽管父子情深,但关系似乎一直是不冷不热的,只记得父亲是个很有修养的人,非常宽容。而在段云球后来的岁月里,才渐渐意识到父亲对他的影响之大。
在父亲的背送下,段云球在湖南老家上了四年的小学,成绩始终是班上第一。直到父亲病重,段云球被迫辍学。后来又回到了东北。
曾经自暴自弃,但终因写了优美的习作而变得自信起来
再次回到东北的段云球已经是个十五六岁的青年小伙子了,而那时周围的环境是一派“不事学习”的风气,多数孩子都不上学,一天到晚凑在一起打牌、下棋……总之能想到的都去玩一玩。在这样的大气候下,段云球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用他自己的话说,感觉那几年过得像行尸走肉一般。每当父亲奉劝段云球去读书的时候,他便说“大家不都不学么?”那时的段云球没想过什么未来、前途,只是觉得就算自己再努力也没希望上大学,不如不学。
事情的转机是从段云球父亲和姑父的通信开始的。在信中,父亲叙述了段云球目前的情况,而他正在湖南读师专的表姐得知了这一切。段云球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出于小孩子的本能,总是喜欢互相攀比成绩,而那时的他也的确比成绩优异的表姐更加出色。段云球在说到这段经历的时候笑着说他表姐实在是个聪明人,当得知他放弃学习的情况时便写信对他说:“我的梦想是做老师,而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我那表弟以前总是考第一,现在是第几了?”表姐的激将法在段云球心里掀起了千层浪,如醍醐灌顶。而段云球为了能在给表姐的回信中显得有水准些,特意在路过书店的时候买了几本书,从上面找些看上去优美的词句拼凑。没想到,表姐很快回信指出了他信中的不连贯,并推荐了《青年知识手册》、《成语的运用》等书籍。如此,段云球又开始读书和写作了,两三年后,他觉得自己的文字水平明显提高了。段云球说:“我表姐可以说也是我文字上的启蒙老师。”
段云球说那几年他确实看了不少东西,尽管市面上风行武侠和言情小说,他却偏偏对三毛的作品情有独钟。段云球看过的第一本三毛的作品便是《万水千山走过》,他说觉得自己和三毛有很多相似之处。他那时热盼着能出去闯荡世界,能四处洒脱、随性地生活,体验各地风土人情。这恐怕在潜意识中也成为他后来只身闯京城的动力之一。
段说,二十岁的时候看见别人都开始上班了,开始想到未来,这时会感到憋屈。但如果有烦恼的事情,他也很快想想就完了,往好的方面想,从小锻炼了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为了营生和爱好,段云球花一千多块钱开了一个书店,每周去批发的地方进书,然后租出去。“我选的书有强烈的个人喜好色彩,往往不是别人爱租的那些,常常有人来找武侠小说,也有点名要看琼瑶、席娟言情作品的,但我这里都没有。”段云球说,“再加上认识的人或是常来租书的学生,我就不要钱了。所以我几乎是赔钱经营这书店的。只开了一年多。”
段云球告诉我,开书店的同时,他还报名参加了一个青年文艺讲习所,每周末八节课,上了四个月。“这段日子最有感触的是认识了很多热爱文学的青年,大家凑在一起切磋,受益匪浅。”段云球那时多是看别人写的散文、诗歌、小说等,自己不大动笔,毕竟由于学历低的缘故,对自己还没有信心。直到一个月后老师布置了班级的第一篇习作,段云球以一篇表达思乡情怀的散文《相思叶》打动了老师和全班同学,从此也变得自信起来。“那时我知道了,原来我跟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那么努努力不就超过了么?”
闯荡京城曾挨饿,好心人帮他自立
在东北开书店的这段日子里,段云球认识了不少人,其中有一个叫陈挺的到北京去上了大学,并多次写信给段云球,鼓励他到北京来发展。那时段云球从来没有想过会到北京,他总觉得心里没底,对自己充满怀疑,不知道能到北京做什么。父亲去世后,段云球回老家报丧,返途中由于火车时刻表的变化意外在北京逗留了一宿。陈挺骑着自行车载着段云球在海淀区的大街上逛,去天安门广场,去看升国旗。段云球现在想想也说不上到底是什么让他这样深深地被这所城市吸引了。他说或许是升国旗的一刹那。总之,他爱上了北京,临走时百般留恋。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人从北京回去了,心却留在这里了。蠢蠢欲动的段云球最终说服了母亲,带着一本书,一个凳子,1000多块钱,只身闯京城。
刚来的时候,段云球在陈挺的介绍下在一家小旅馆的地下室住下了,然而每天18元的房费让段云球马上就花光了所带的积蓄。此时的段云球不仅交不上房费,甚至连吃饭的钱都没有,又突然联系不上陈挺。饿了一天一夜之后,段云球眼冒金星地躺在床上,有一刹那他甚至想过也许自己会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默默死去,然而男子汉的自尊又让他不好意思去向别人求助。这时,恰巧来找段云球的隔壁女大学生陈丹发现了这一切,她放学后轻轻地敲了敲他的门,然后把带回来的盒饭放在桌上便悄悄离开了。段云球说那一顿饭他记得特别清楚,宫保鸡丁、米饭、牛奶,还有一盒桂花牌香烟。“从小到大我没有流过什么泪,但那顿饭,我是含着泪吃下去的。那时我想到了父亲临终前的遗言,他说‘先谋生计,再谋业计’,那时我才深深体会到。”就这样,陈丹连续给段云球送了三四天的饭,直到陈挺帮他找到了他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抄信封。
段云球说那时每抄一个信封赚5分钱,可以勉强维持生计了,但只可惜,这样的工作也是时有时无的。段云球租了新房子后,邻居家开小卖店的二哥、二姐对他特别照顾,并给他出主意买辆车,如果走出去就好找到营生了。段云球看见别人骑残疾人摩托车,于是也便打听着能不能把油门改到左边。他思前想后了一个晚上,提笔给表姐写了一封信说明了情况,想问表姐要些钱来买辆车。那时一辆车是3980元,表姐很快就寄了5000块钱过来。于是,段云球有了他的第一辆车。开始练车的时候,由于手、脑配合得不好,段云球常常驾着车撞到树上,还曾经从座位上跌下来过,这样过了一个月的时间,他已练得颇有些“人车合一”的境界了,于是驾着车满北京城地逛了一圈。三环、天安门、中央电视台……他能想到的地方,车能去的地方,他都到了。
有了车以后,段云球先卖了一段时间字画,从天意市场批发进货,一张卖5元。好的时候一天就能卖十张,但也有的时候好几天也不一定卖出一张。直到一次巧合的机会,邻居有个酒吧歌手带段云球到海淀区一带的酒吧去玩,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个在文化公司工作的女孩。在她的帮助下,段云球从她们公司接到了不少校对、编辑或是代写文章一类的活儿。随着时间的增长,他有了更多的这些兼职机会。有一次,有个老教授临退休前要出一本文集,文章涵括了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杂文等多个方面,内容很发散,很难编辑整理。段云球悉心查阅了20多天的资料、看稿,然后用10天的时间找出了文集30多处纰漏,并将文稿做了优化排序和合理的编辑,使得文集的可读性大大增强。连老教授本人都特意打电话到公司,表示要好好感谢一下这位编辑。这让段云球觉得备受鼓舞。
自传体小说发表,10万网友留言
然而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母亲突然重病,段云球接她到北京来医治。天天往返于医院和家里,还要为手术费和住院费发愁,段云球确实感到很辛苦。
二姐知道后,马上帮段云球的母亲办理了住院手续并垫付了住院押金,跑前跑后。段云球再次被感动了。母亲住院以及后来病逝的那段时间,段云球情绪很低落,用了很长时间才走出阴影。他总觉得对母亲特别歉疚。看着和母亲的最后一次合影,仿若又勾起了他的回忆。“母亲一直想看到我有所作为,看到我写的书。”段云球手握着他的新书,看着母亲的照片,“可惜,她没能看到。”母亲的去世,让段云球感到自己一夜之间成熟了。
段云球说自己以前更像个孩子的心态,在东北的时候有女孩子送花给他,他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他说可能也是对自己没信心,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好的经济收入,没事业,他也不知道能不能维护成立的家庭?他说到北京后曾经喜欢过一个女孩,不漂亮,但让人感到心里特别踏实。尽管彼此互有好感,但当自己意识到这份感情的时候对方却已经嫁人了。他现在想想仍然觉得特别后悔。段云球说,他现在好像生活得越来越坦然了,没有太痛苦的感受,也没有让自己特别狂喜的事情,或许将来碰到喜欢的女孩会有狂喜的感受吧。他腼腆地笑了笑:“那时要努力赚钱,在北京买个房子。”
去年夏天,段云球在老乡的引荐下认识了出版图书的老板刘烨,刘烨听说了段云球的故事后异常感动,劝他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就这样,段云球去年7月开始动笔写自传《当身体只剩下四分之一》,而当这篇文章被载到Chinaren网站上的时候很快便引起网友共鸣,9月份的时候网友留言便超过了10万,大家都为段云球的事迹感染并感悟着。段云球后来才知道这件事情,他甚至也是通过百度搜索才知道自己的文章链接到那里的。段说他看了网友的留言,看到很多人关心他、支持他,自己也很感动。但段云球始终认为,自传只是一个起点,他总想着自己写自己不客观,只能实话实说地记录生活经历,创作空间太小。“我对自己的小说更有信心,从去年起我就在构思了,很快,我就会把它写出来。”段云球说写作至少还会再影响他十年,他打算在40岁以前写10本书,希望成果不在海岩之下;他也说,自己最大的梦想是拍电影,想把三毛那本《哭泣的骆驼》拍出来,拍成像他喜欢的《红磨坊》、《TITANIC》、《金刚》那样的大片,“不敢说拿奥斯卡,但至少可以冲击冲击”;他也想自己写剧本,或是把自己的小说搬上银幕,他说自己会成为中国最好的导演。
这就是段云球,没有被不幸和磨难绊倒,反而是更加坚强和自信的行者。现在的段云球已经在北京换了五个住处了,尽管不知道未来的家园会在哪里,但他仍然快乐地骑着他的摩托车徜徉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段云球说,不到过北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只有到一个国家的核心,才会如此深刻地体会它的文化。这些年在北京,段云球觉得自己观念转变了很多,至少不会太落伍。在这个他喜爱的城市里,有失望,但更多的是感恩。他的脸上,似乎永远挂着那抹灿烂的微笑。然后信心百倍地高举起左臂,用他四分之一的身体飞得愈高、愈远。这样的他,又何尝不是幸福的呢?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