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编评”是新闻的四项基本业务,也是北大的校园媒体每天的工作。那么记者节来临之际,我们让北大的师生和其他校园人来一次自己的“采写编评”,对象呢?就是我们的校园媒体。
我采校园媒体
校园媒体向来以发问者的身份出现。那么,让大家向发问者提问。我们的校园媒体是否能够接招呢?在北大校园里走一圈,我们要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采校园媒体的。大家的问题还真是••••••很有挑战性哦
第一位遇到的是个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这小女孩好羞涩啊,一直不面对我说话。她问她妈妈:“记者是干什么的啊?”
这个我知道:“记者啊,就是问别人问题,然后把问题和他的答案告诉大家的人。是告诉大家想知道的事情的人。”
呵,小女生保持矜持,接着问她妈妈:“那是不是很老很老才能当记者啊?”
自尊心受挫,难道我看起来很老么?
强颜微笑:“为什么啊”
“因为记者什么都能告诉别人,跟讲故事的爷爷一样。”
••••••
一位04级姓赵的男生,在记者的反复“诱导”下,终于发问了:“广播台的MM们是不是跟声音一样漂亮啊。”
••••••
还好,其他问题比较正常,一位06级的女生说:“比较内向的人可不可以加入校园媒体啊,适合加入哪个呢?”
她旁边的女孩问:“北大电视台的主持人需要什么条件,经过什么考核呢?”
——心里说:“妹妹,当然是要漂亮了,呵呵。”
追问,“如果我参加了主持人大赛,成绩比较好是不是可以直接入围?”
逃跑••••••我不是在帮人招聘好不好
“想请问校园媒体,关于一卡通什么时候才能着真正完成“一卡通”的校园功能?希望校园媒体能够监督学生生活的福利发展,同时解决学生面对的学生环境问题,比如上课占座问题。”
“我感觉校园媒体的视角都是与本科生平行的,有没有研究生在做,这不是很缺乏代表性么?”一位自称本科不在北大的研二GG“质问”。
“当校园媒体的记者是不是会经常缺乏挑战性,他们关注的事情都是很琐碎的生活信息。虽然对同学有用,但是采访调查起来会不会很乏味?”
还有些很专业的问题:
“校园媒体的同学也会遇到记者职业伦理和专业精神的考验么?”
“不同校园媒体有明确的定位么,它们会不会竞争?”
专门跑到南门外,问卖水果的阿姨,有什么要问校园媒体的,解释了半天校园媒体是干什么的后,旁边的卖桔子的大哥问了:“问问他们可不可以打广告?”说完,自己先笑起来。“那广告什么呢?”“广告啊,就说我们这儿水果好,进价高,秤不缺。别再讲价了。”
这,••••••,恐怕得把校园媒体买下来才行。
我写校园媒体
是谁在每天书写着校园媒体?谁在每天关注着校园媒体?这些在校园媒体工作的同学又有什么故事和心情呢?
第一个遇到的是03级新闻系的柳马迪,她是韩国留学生,同时也是北大的韩国留学生会刊物的负责人员。看到身边的一些韩国同学参与了北大的广播台的日常工作,她对广播台的主持工作向来都是特别关注的。此外,她也经常通过未名BBS来获取课程讲义和大纲,因此未名BBS也成为她最常接触的校园媒体之一。
马迪作为留学生刊物负责人,坚守着校园刊物与学生们的紧密接触。在这本每学期出版一次的留学生刊物——Peking Tomorrow当中,内容主要是为北大的韩国留学生提供相关的学生信息,并且提供一个让学生对校园事物进行评论、讨论的平台。此外,也介绍一些学生人材和国际信息。而让马迪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项报道则是配合2008年的奥运题材,为一些有双语能力的留学生介绍关于志愿者服务的内容,马迪觉得,这次报道充分体现了韩国留学生们期待和北京一同携手迎接2008奥运的祈望。
马迪相当投入于校园媒体的工作当中,并且希望有机会进入像北大电视台那样的媒体单位时,能够尝试主持的工作,为北大带来更多关于师生共同参与的节目。此外,也希望通过对学校的一些资深教授的采访,更深一层地认识北大多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师生变迁及发展。
吴琦和孔春霞,两位来自新闻学院04级,是北大电视台、新传社和第八日栏目的成员,可以说是“资深媒体人”了。所以在谈到校园媒体时,流露出的情感,也别样地深刻。“少年情怀总是诗”,他们的平静而关切的叙述,独特而敏锐的视角,也许就是少年新闻人的情怀吧。
令吴琦感触最深的一次校园媒体的故事,是他去采访身患绝症的吴子尤。在采访中,最令吴琦感触的是他的坚强,“甚至用坚强已经不足以形容他,比一般人更能理解生活是什么,而且没有杂念,完全不在乎病情的痛苦”。
在问吴琦对新传社有什么建议时,他肯定地说到:“现在新传社的方向是对的,专业主义,民间视角。但是作为一个非官方媒体,还是会受到一些限制,但是这些对我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存在的,是作为新闻媒体的一个火种,希望它能燃烧北大的每一片土地。”
如果有机会在其他校园媒体工作,他会怎样选择呢?吴琦的回答还是要做采访,但不过是想去新闻网,因为资源比较丰富,信息迅捷,这点对记者这个行业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有机会给吴琦,他最想采访的人是杨澜,因为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记者和主持人。最想问问她,杨澜在访谈录中采访过许许多多的名人,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么?支撑她一直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什么。
随后,我们又跟孔春霞聊了起来。提到校园的广播台,春霞说:“也看过一些节目,比如在去上课的路上偶尔听到过广播台的消息,但是感觉不太清楚他们的内容主要有那些。”“最喜欢哪个校园媒体?挺多的呢。”春霞侃侃而谈:“我现在是电视台的成员,因为那里设备比较齐全,为学生提供了发挥空间和实践平台。而未名BBS,已经是大多数北大人生活的一部分了,那里有不可缺少的信息。新闻网是我查阅资料经常上的,文字信息很及时,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了。”最后,她说:“虽然现在节目不一定就做得很好,但是那些人真的很积极,反映在他们身上一种执着的精神,对待新闻事业的专业精神。”
我编校园媒体
让你编校园媒体,你的上任三把火会怎么放呢?你第一个采访对象又是谁呢?这正是我们给同学们准备的问题。
出发采访前,记者先内部互相提问,张凌子说:“我要把广播改在早晨,每天听着广播神采奕奕地去上课,很有耳朵洗澡的感觉。”
高曦郑重地说:“我做校园媒体,会在趣味性上增加一些。”说罢,表情不那么严肃地补充道:“这是媒体的政治性问题,要严肃对待。”
那么,看看校园媒体外的人是怎么说的:
始终不愿面对我们的小女孩,冲着她妈妈问:“医生可不可以当记者?”
“不可以••••••”
“如果你能当记者或者管记者,你会怎么做啊?”
“那我要让医生也能当记者。”
无语。我们只好记下来:“小MM主编要多多吸收医学部的同学进入校园媒体。”
她妈妈很不好意思地补充:“她从小就喜欢医生。”
“加强类似街头访问那样的普调,以便更了解学生的需求。”
“主要还是增强学生福利栏目和内容,可以作为校方和学生之间沟通的一种桥梁。”
“我会让校园媒体更贴近同学的生活。”一位信科大四的同学,作信誓旦旦状。
那么具体有什么措施呢?
“多报道我们生活中的事,同学就会喜欢看啊。”
比如呢?“你知道BBS的JOKE版么?”
••••••
“比如说我们昨天偷偷用电壶煮东西吃。我们把灯都关了,门锁上,开应急灯•••••爽惨了”
是挺贴近生活的。
“那你得保证楼长不看不听啊!”
“哦,那也是。我可以出一个地下版嘛”
只能说:学长,有想法!
(被剪掉的对话:“那电壶挺小的,热得很快。”
“哦,那在哪买的啊?”)
“如果你当校园媒体的记者,你最想采访谁?”
新闻系的柳马迪说:“中文系年资很高的教授。想了解他们在北大那么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对北大不同年代的师生变化的看法,和整个校园学习风气的发展变化。”
“后勤部,更了解他们为解决学生问题的工作。”
一位05级的女同学想了半天::“谁都可以采访么?那我就采访燕南卖凉菜的那个姐姐。”
“那你最想问她什么问题?”
“问她是不是性别歧视阿!给男生打菜打得多。有时候还笑着打招呼,我每次去都只给我一点,表情也不好看。”
新闻系的崔隆同学回答:“我想采访校长。”
“哦?”
“通过采访和他搞好关系。”
这个••••••
“我要采访清华学生和北大学生,最好做个对质或者座谈。因为我觉得两个学校之间尤其是两校学生之间的相互较劲实在挺有意思的,”
“我会让广播台播报每天的讲座信息和校园新闻,这样大家听到的概率会大一些。”
一位数院同学不加思索:“我要采访我们院的那个大牛。”
怎么采访呢?
“嗯,把他的牛事都宣传出去吧,大家都来崇拜他,或者“鄙视”他,敲他报告。”
嗯,人多力量大。媒体的宣传动员作用原来是这么用的。
“校园媒体到底是锻炼学生为目的、还是服务广大同学为目的呢。这个问题值得考虑,另外,我认为把校园媒体的视角和活动范围局限于校园,似乎这两个目的都没有充分达到个。”光华学院的张博士说。
问到一位来北大学习汉语的美国男孩——白文杰是他的中文名字——他比比划划半天,大概意思是:“校园媒体如果没有商业化就说明它们还是业余的,自娱自乐。我在这里的媒体没有感到很强的时尚感。”
我评校园媒体
想要了解大家对校园媒体的看法和评价,我们发放了47份校园媒体的使用与评价的小型问卷,并选择了7名同学进行了访谈。
接受访谈的7位同学当中,有留学生也有中国同学。他们中有人是北大校园媒体的工作者,有人是留学生刊物的编辑负责人员,还有校园媒体的忠实受众和普通学生。
从问卷和访谈中发现,若不是直接参与校园媒体工作,一般的同学对校园媒体的熟悉程度相当之低,他们表示校园平面刊物的传播渠道并不普及,时效性也较差,内容在引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方面也需要加强,这些都是同学们接触校园刊物的阻碍。校园网络媒体是学生日常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对未名BBS的使用率和熟悉程度都远远超过校园平面媒体。
在北大新闻网与BBS的比较中,老师和校外使用者更多使用北大新闻网进行阅读和检索,无论是信息检索还是娱乐,学生通常的第一选择都是未名BBS。问及理由,选择北大新闻网的人认为,北大新闻网更加权威和全面,信息更新快,能够代表北大形象。倾向于BBS的人认为,未名BBS更有趣,能代表同学的声音,同学可以参与创作、编辑和管理,互动程度高,与官方媒体相比更愿意相信BBS。
新传社在BBS上的电子版校园新闻效果较好,在受访的47名同学中15人表示知道或看过。有同学认为,这种与网络媒体结合的校园新闻形式,解决了接触面的问题,实际上为网络平台上的讨论提供了新闻话题,也使校园新闻的深度和链接面得到了扩展。
整体来说,同学对包括北大青年、北大团刊、北大广播台、北大电视台等的校园媒体接触和熟悉程度是比较低的。除实际参与校园媒体工作的同学以外,基本上同学们对于校园媒体的工作参与热诚也是有待提高的。校园媒体要完全摆脱“自娱自乐”的尴尬境地,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与师生生活的密切结合。
其实,从校园媒体的定位来说,采写编评本来就是同学们的权力。记者节过去了,校园媒体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采写编评。在对新闻业务的一天又一天的重复与探索中,我们的校园媒体也不断温习着前进的方向,身上的责任,与同学的关注。“希望校园媒体永远都是我们的校园媒体。”一位同学在接受采访的最后意味深长地说。
记者/张凌子 高曦 陈宇斯 宋琬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