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会
新传故事
王伟:心如止水鉴常明
发布日期:2011-04-15点击数:
个人简介: 王伟,1999年考入北大信息管理系编辑出版学专业,2001年转入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习,2005级硕士研究生,2009级博士研究生。2003—2005年作为学生工作选留干部在北大青年研究中心工作。2007年7月,在北京大学工会工作至今。现任北京大学工会文体青年女工工作部部长、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平民学校综合办公室副主任。 从1999年起,王伟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先后攻读了本科、硕士学位,与新传结下了不解之缘。2007年留校工作两年后,他又考取了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博士,师从肖东发,攻读出版经营管理方向。11年间,从一个世事懵懂的乡间少年变成了肩负重任的“北大人”,这其中经历了成长的烦恼、转变的痛苦、现实的迷茫,也经历了不断奋进的激情。他常常以“知足常乐”的心态面对生活和人生,同时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地创造着自己的未来。11年一路走来,充实的学习生涯、繁忙的工作经历、丰富的生活阅历、数十篇论文、好几部作品……这些都是留在他人生经历中的一个个脚印。
“书卷遮不住,少年志昂扬”
这是1999年王伟刚入北大时写下的诗句。当年,他考入当时还在信息管理系的编辑出版学专业。 1985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编辑出版学专业,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相继招收第一批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北京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最初设在中国语言文学系。1995年,编辑出版学专业转到信息管理系,从这个时期开始,编辑出版学专业实现了连年招生,并开始招收该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也许是命运的垂青,也许是缘分使然。在信息管理系的两年间,王伟他们赶上了一件很难得的事,就是进入当时的文科试验班上课。1994年起,北京大学开始设立文科综合试验班(2001年与理科综合试验班一起改为元培计划实验班;2007年,元培学院成立),着眼于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一批人文基础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人才,在基础学科和基本训练中,更加注重文、史、哲知识的综合学习和运用,扩宽学生的学术思路和学科视野。当时的文科试验班类似于一个专门的院系,原则上其他院系的学生并不能与他们一起上课。信息管理系的领导老师,认为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多学一些文史哲的知识,这样有助于更好地从事编辑出版行业,就为这个他们争取到了上课的机会。 据王伟回忆,当时文科试验班的师资特别强,开课的老师都是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等院系的著名教授,比如中文系的温儒敏、洪子诚、葛晓英,历史系的阎步克、朱孝远、邓小楠,哲学系的李中华、张祥龙等,可谓“群星璀璨”。另外,文科试验班的学生也是人才济济,他们那一届就有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王璞、著名作家陈建功的女儿小作家陈朗,因获1999年全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而被北大免试录取的陈佳勇等等。 在文科试验班学习的两年里,王伟博览群书,激扬文字。他废寝忘食地阅读了大量文史哲方面的经典著作,几乎每天都是宿舍中上晚自习回来最晚的人。他在读书时常常会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形成自己的读书笔记。两年下来,仅仅读书笔记就有厚厚的两大本,这些读书笔记成为他后来厚积薄发的源泉。 2001年,编辑出版学专业又转到了新成立的新闻与传播学院。这时,王伟正好攻读大三,文科试验班的课程也刚好结束。王伟说,跟着文科试验班“熏陶”的这两年间,班里同学大都打下了很好的文史哲基础,知识面都比较广,写作能力也都特别好。加入新传之后的两年,除了继续学习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外,又增加了新闻学、传播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这些都为王伟后面的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伟说,现在回想自己的学习经历,常常有一种说不出的默契。似乎自己的当初的专业选择、上文科试验班等经历都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自己注定要与出版专业和写作结下不解之缘。
“一朝春秋一朝露,十年秋色十年收”
1999年,王伟在他的日记中写下了这两句对未来的期许。一转眼,11年下来,王伟无时无刻不在用这句话督促着自己努力向前。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无论是分内的工作还是参与重大活动,他始终都尽己所学所能、认认真真地完成。 2003年7月,王伟从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毕业后,作为选留学生工作干部在北大青年研究中心工作了两年。在此期间,他有幸参与创办了《北大青年研究》杂志,并担任编辑。创办杂志的经历很好地与他所学的专业结合在一起,使他有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王伟当时非常用心地做这份杂志。这份杂志为北大如何开展学生工作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和表扬。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两年的工作中,他很快完成了从学生到工作的角色转变,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这种转变对他的成长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让他思考问题时有了更成熟的思路和角度。至今他依然非常怀念那段经历。 在工作的空闲之余,多年耕读、勤于思考的王伟,写起了书。本科时形成的文字功底和知识储备,让王伟写起书来思如泉涌、文采飞扬。《人在方圆》、《你也可以是富人》、《成功无捷径》、《钱从何来》、《赢在社交》等一系列好的作品,让王伟结识了不少出版界的朋友。回忆起来,他说,“那时候过得很充实、很快乐,干得也特别起劲”。王伟来自秦岭山麓,或许是受到环境的影响,他的性格中或多或少有一种韧性,不管做什么事都追求尽善尽美。 2007年7月,王伟从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毕业后,留在北京大学工会工作至今。有了前面选留工作的经验和担当,王伟驾轻就熟,很快掌握了教代会、工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王伟现在担任工会文体青年女工部部长兼工会综合办副主任,主要负责组织大型文化体育活动、青年教师教学演示竞赛、教工社团活动等,还负责协调办公室事务,撰写会议文件、汇报材料、新闻稿件、工作信息,维护工会网站,以及编辑出版《北大教工》杂志等。 此外,他还是北大平民学校综合办副主任。北大平民学校的概念最早由蔡元培校长提出。早在2006年北大重新开办平民学校,王伟就已经参与其中。平民学校的学员都是在北大非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上课的内容有计算机应用、英语等。王伟说,平民学校是北大挺重要的一个传统,“能参与进来挺荣幸的”。正式工作以后,王伟不仅参与平民学校的课程安排、活动组织、开学和毕业典礼等事项的讨论,还亲自参与平民学校的课堂讨论和课外活动。 除了日常工作中尽职尽责外,近几年的两件大事——北京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王伟也都参与其中,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并先后被评为“奥运工作先进个人”、“国庆60周年首都群众游行优秀工作者”。能够亲身参与这两件国家大事,王伟每每提起都感到很自豪,用他的话就是,“我在现场”。 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王伟作为奥组委工作人员借调到北京大学体育馆工作,任新闻运行经理助理。他协助北大场馆的媒体副主任、新闻运行经理开展新闻运行领域的各项工作,并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新闻运行业务口的各项任务。王伟是个积极主动、与人为善的人,有担当而不张扬,同事和志愿者们对他都有很好的印象。 在2009年国庆60周年首都群众游行队伍中,北大3000多名师生组成第33方阵。王伟被委任为方阵彩车“我的中国心”的副车长,参与群众游行。王伟说,整个暑假直至国庆前,虽然烈日炎炎似火烧,他们都一直坚持排练,组装彩车、测量车速、设计动作和服装等。国庆游行的时候,王伟所在的彩车运行团队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心如止水鉴常明,见尽人间万物情”
北大特有的底蕴和气质,使她成为令所有北大学子魂牵梦萦的所在。很多毕业生带着这份依恋离开母校走向各自的工作领域,也有很少很少的一些人能够留下,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延续着这份历久弥深的感情。王伟正是这其中的幸运者之一。2007年,他在上百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留在北大工作。2009年,王伟考取了学院的在职博士生。 其实,从1999年入校以来,王伟一直都保持着学术上的关注和思考,并已参加过导师的一些学术科研项目,有不少成果。他曾参加过《北大风骨》、《中国出版图史》、《北大与人文图书》、《中国报业发行之路(上)》和《新闻学在北大》等一系列书籍的写作、编辑和出版,发表的学术论文也已经有30余篇。 对于工作,王伟同样是精益求精,勤于思考和总结,已经撰写了近10篇关于教代会工会建设、师德建设、工会宣传工作等理论文章,并均在上级单位组织的评选中获奖,另外还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工会理论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近10篇论文。 王伟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很满意,他觉得,一个人过得健康、快乐就好,因为“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他喜欢北大的环境和气氛,工作务实而富有情趣,“工作的时候就好好为大家服务,有闲的时候就充充电”。除了学术和工作中的思考之外,他也对现实问题、时事政治等保持着密切关注,经常看一些相关的书籍,兴之所至,还写了不少精彩的书评和时评。 一直有担当和进步,一直有思考和积淀,心底无私,宠辱不惊。王伟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心如止水鉴常明,见尽人间万物情”。 采访手记: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我与王伟同在北大体育馆媒体运行业务口服务,那时就觉得他很和气,很热心,一点也不张扬,对我这个同院的小家伙也时不时聊上几句。时隔两年的这次的采访很顺利,我去他的办公室,听他讲故事。从本科、硕士,到2009年开始的博士,他一直都在新传就读,感情尽在不言中。他喜欢读书,热爱工作,在不断思考中锐意进取。他的文章思路清晰,文字优美,不管是书评还是时评,都包含着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追问和思考。我想,这正是北大人、也是新传人所特有的心怀天下的气质吧。

记者/肖龙凤

上一条:郭娟:一个农村学生的“留京岁月”
下一条:杨虎:创造属于自己的北大“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