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会
新传故事
刘璇:旋转美丽人生
发布日期:2011-04-15点击数:
个人简介: 刘璇,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1级本科生。原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8岁时进入湖南省队,13岁入选国家队。是九十年代中国体操女队全盛时期的主力队员之一。现担任国际体操裁判、香港TVB签约主持人。是集影、视、歌三栖为一身的著名演员。 她被称为“璇美人”:平衡木上,漂亮的翻转让她毫无争议地成为悉尼奥运会冠军得主;退役后,她选择继续深造,在美丽的燕园完成从运动员到大学生的华丽转身;北京奥运会上,她摇身一变,成了采访运动员的记者;而出色的外形也赋予了她频频现身银幕、广告的资本;最近,她又马不停蹄地奔波在香港和北京之间,忙着录制她的新唱片。奥运冠军、北大学生、著名演员、特约记者、演艺明星、乐坛新人……刘璇的身上有着各种星光熠熠的标签。她说,就像李宁所说,年轻时应该有更多的尝试,目前的一切都是难得的阅历。
北大燕园:做回“乖学生”
头顶奥运冠军的光环,2001年,刘璇在激流勇退之后就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心攻读。 当初为什么选择新闻与传播学院?刘璇实话实说:一是看中2001年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才成立,二是觉得文科要比理工科容易学。也就是说,新闻专业简单易学,也满足她的好奇心。从2001年初入燕园到2005年顺利毕业,作为退役运动员转型的典型样本,刘璇在北大的学习生活几乎都有媒体的追踪聚焦,对此,刘璇倒也很坦然:“我觉得正面报道可以产生正的能量,媒体的关注可能促使我更好地学习。” “退役后我就到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习,从体育转变到文科,一切从头开始,说实话我感觉很吃力,甚至有些迷茫。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我还是那个世界冠军,而不是刘璇,我好像被孤立了,根本融不进他们的圈子。”这时候刘璇就会觉得很委屈,从小在体操队长大,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她不太会很人打交道,所以如果给人留下“清高孤傲”的印象实在不是她的本意。刘璇觉得自己的性格很像黄花鱼,喜欢溜边走,“我从小就不善言辞,为此陈昌凤老师和师曾志老师还单独地找我聊过一次。师老师告诉我,你现在学新闻,要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做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主持人,如果不善于沟通,就会成为工作中的障碍。如果你不做这个行业的话,你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但是你要从事这个行业,就可能要为了事业而改变自己。” 在北京大学念书,刘璇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待遇。但由于自己以前是运动员,学术水平比其他同学低,很多东西也没有学过,有时上课什么都听不懂,压力很大。刘璇透露说,自己还为此曾经偷偷哭过。大一的时候,刘璇曾有过想退学的念头。“我感觉练体操的时候,我还可以拼搏一下,忍耐一下,但是学习真的是需要面壁苦思的精神,要享受孤独、清冷的感觉。我觉得这比体操带给我的感觉更加折磨。后来赵为民老师、陈昌凤老师,还有我的班主任师曾志老师都找我谈过学习方面的事,而且也有家人的支持,性格中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也告诉自己要上北大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珍惜这样一个机会。” “我的学习底子实在不怎么样,但我很想学,所以大家都帮我,老师同学都对我很好。”谈起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刘璇就打开了话匣子,“我每次上完课都会和老师聊自己的难题在哪儿,考试之前希望老师提供一些什么帮助。我还记得吕艺老师给我复习《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我那时候超喜欢《古代汉语》,因为工作的缘故有时候落下一些课程,我就在周末找吕艺老师给我复习。” 好在刘璇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刚进北大的时候,有不少人找刘璇签名合影,但过了一阵,见惯了名人的北大学子就“不吃那一套”了。她不再是同学们心里的那个神秘的奥运冠军。“胡小兰、曼青、苏雅等人都是很要好的同学,到现在我们都一直有联系。”说起同窗好友,刘璇抑不住兴奋,“曼青当时是学校民乐团的,有一次她问我上台演出的时候如何克服紧张,我就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她。我们有很多共同话语。” 大学四年,刘璇尝试接触过广告、主持人、影视剧等方面,并参与拍摄电视剧《我和我的父亲》、《终极目标》和电影《我的美丽乡愁》、《夜半歌声》。“我的24小时恨不能掰成48小时来用,所以几乎没有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这也是我的一大遗憾,因为社团活动很能锻炼一个人的能力,如果让我再有一次机会重新过大学生活,我一定会选择社团。” 同班同学小付这样形容刘璇:“她很谦逊,很努力,没有什么明星架子,学生这个角色,她真的做得很好。”
北京奥运:过把“记者瘾”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刘璇有了新身份:香港TVB电视台特约记者。最初接受TVB的邀请,刘璇的身份是TVB的“奥运大使”,工作之一是为即将出发采访的香港记者们授课。刘璇说,上第一堂课,她就发现台下不少记者以前是跑娱乐新闻的,对竞技体操并不了解。当时她就想,要是有机会的话一定要给香港民众或是电视记者普及一下体育方面的知识。于是,她从最基础的知识教起。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主修新闻,心思细密的刘璇还一再提醒大家:万一运动员失败了,赛后采访时,第一个问题千万别问“你现在心情如何”。“我曾遭遇过同样的问题,本来就已经很沮丧了,这样的发问,让人不知该如何回答。” “可能以前当过运动员的缘故,我采访更容易一些,和体操队的这些师弟、师妹们都特别熟悉,只要一挥手,他们就过来了。”专职体操项目报道的刘璇,显然驾轻就熟。出征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体操队队员中,黄旭、李小鹏、杨威都是曾和自己并肩作战的队友,“小字辈”们则熟络地称她为“璇姐”,比赛结束后,每次经过TVB媒体区域,都忍不住和她打招呼。小将邹凯在连夺了男子自由体操、单杠冠军后,自豪地冲着她喊道:“璇姐,我又拿了一块金牌!” 刘璇说,相比其他记者,看着比赛现场的师弟师妹们,她更能感同身受:“那天,杨威拿了男子全能金牌,但并没有表现得很欣喜若狂,我很能理解,因为在心里,他早就认定这块金牌应该是属于自己的。”还有小师妹程菲,在单项竞技中,最有希望夺金的跳马却失误了,下了赛场,原本说好要采访她的刘璇,只给了她一个长长的拥抱:“说实话,那一刻我真的没想采访她。我也曾失败过,同时面临着退役,那种谢幕前的心情很复杂。最后,还是程菲主动问我是否要采访,并且掏心掏肺地说了很多,真的是真情流露。”这一刻,刘璇感受到的是一种被信任感:“我觉得做主持人或是记者,信任感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采访对象愿不愿意将他们心里的想法或者那一瞬间的感觉说给你听。当时我每次采访很顺,是因为我跟他们的沟通没有任何问题,加上我是体操出身,对于场上的任何环境我都非常了解。这也就是我们学习新闻的时候强调的要熟悉环境和做好功课。”
香江之畔:走出自己的路
退役后进入北大深造、毕业后进入娱乐圈做多项尝试的刘璇,一直被当作运动员转型的成功代表,但她却坦言自己不过是找些喜欢的事做。当然,闯荡娱乐圈其实并不容易,刘璇在2008年的博客中曾回忆她退役后的七年历程——“七年!七年的时间可长可短,每个人都会经历转变,而当中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刘璇说她特别感谢运动员生涯带给她的品质:韧性与意志力,这让她赢下了人生中的数次自我挑战。“我是一个比较没有幻想的人。当一种生活到来的时候,我都会想办法让自己去适应生活、享受生活。我的人生经历不允许我去幻想,从小我就知道,你要努力,才会可能达到你希望的成功。虽然你努力了不一定会达得到,但是你不努力的话,这点希望都不会有。” 如今的刘璇早已褪去了学生时代的稚气,脸上尽显自信的神采。她凭“优才计划”成功取得“三粒星”香港身份证,频繁往来各地工作。最近她正忙着拍摄TVB电视剧《女拳》,扮演一号女主角——黄飞鸿第四任妻子莫桂兰。这是刘璇进军TVB的第一部电视剧,由于莫桂兰功夫高强,因此剧中会出现许多高难度动作,如飞腿、一字马等,而刘璇都将亲身上阵。“在香港看到很多机会,也看到很多可以成长的地方。不论是做主持还是做演员,都需要一个人有十八般武艺。”练舞、练武、练粤语……刘璇在她的微博中记录下自己的忙碌与刻苦。 刘璇也非常热衷于公益活动,她表示,“帮助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希望通过自己对公众的影响,让大家都投入到行动中。”早在2001年在香港参加活动期间,刘璇曾登上“健康快车”的车厢,亲眼看到了列车内的一流医疗设施以及医生给病人做手术的情景,当时深受感动,她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主题歌《家乡的龙眼树》。除了担任“健康快车”的光明大使,她还参加过在上海举行的帮助艾滋病患者的活动以及奥组委的一些活动,担任“中华健康快车北京-西藏光明行光明大使”、青少年“戒烟大使”等。“我觉得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一定要在报章上给大家看到,慈善也是这样。” 体操运动员、北大学生、影视演员,刘璇觉得这三个阶段对她而言都是崭新的,相同的是她对每样事情都非常“拼”,以至于现在大家都称她为“拼命小姐”。“我的起点在运动上,体育终究是我的根,体育还在我流淌的血液中,而北大的学习则使我改变很多,进步许多。我以后可能还会从事其他的事业,但这些都是无法抹去的印记。很多人一直在寻找自己退役之后的路,我其实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我在某方面做得好的话,我希望可以在这方面开创一条道路。” 采访手记: 得知要采访刘璇,我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刘璇是体操运动员的时候,我就是她的粉丝;进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后,我又成了她的师妹;我在鸟巢当奥运志愿者的时候,刘璇来看望我们并合影留念。那第一次的近距离接触让我感到她完全没有明星架子,阳光般的笑脸也使人感到无比亲切。采访前,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收起自己的“粉丝”心态,并和我的伙伴杨丽娟一起认真准备了采访提纲。璇姐如约而至,一袭米白色毛衣搭配长围巾,一副黑框眼镜,低调但不失优雅。采访非常顺利地进行,聊起在燕园的青葱岁月,她会扳起手指头数起自己的同窗、师友;聊起毕业后尝试的工作与领域,她又会不自觉地流露出那种成熟与自信。与璇姐的交流很舒服,因为她很真,很多问题都不需要我过多的铺陈,她非常坦诚地告诉我她真实的想法。一直信奉一句话:“成功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努力和汗水。”我想这句话非常适合刘璇,因为不断探索的她总是把美丽与绚烂呈现给大家,将背后的艰辛独自咀嚼。

记者/沈叶

上一条:吴春春:一直是新闻的孩子
下一条:黄佩:学术的时光很短,也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