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马新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现任拉萨市副市长。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2003级新闻学研修班学员。先后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北京市版权局、北京市委宣传部、拉萨市政府工作,兼北京市青联委员、北京市民族联谊会常务理事。先后发表50多篇文章和研究论文,参与撰写并出版《新闻的力量》等作品。创立“未名奖学金”,并致力于公益事业。
“希望对祖国、对西藏的情怀,能成为回报母校的最深情的礼物。”现任拉萨市副市长、正奋战于雪域高原上的马新明在给记者的采访中这样表述。
从云南彝族山寨到北京,从美丽的燕园到同样美丽的青藏高原,马新明说,北大是他一生的梦想,是一生前行的动力,也将成为一生的回忆。
逆境中编织梦想
1972年,马新明出生在云南丽江地区宁蒗彝族自治县一个很偏僻的彝家山寨。因为家境贫寒,父母身体状况不好,年幼的马新明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上小学时候,马新明曾经两度辍学,虽然最后在很多人的帮助下,还是回到了学校,但家务和农活占据了他的绝大部分的时间。
在马新明的记忆中,童年几乎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没有和其他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上学。直到上初中后,他才开始有足够的时间用来学习,也逐渐认识到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但当时的学习只是想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而已,从贫困的山寨里走出来,马新明怀揣的愿望非常简单。
凭着一股吃苦耐劳的精神,马新明以全区状元的中考成绩考入丽江地区中学。这所学校位于丽江古城,校园风景优美,具有百年校史,培养出了大批杰出人才。学校光荣的传统,浓郁的学习氛围,开始点燃了马新明的北大梦想。
北大犹如一座灯塔,在遥远的前方召唤着他,激励着他无数个夜晚挑灯夜战。虽然梦寐以求,苦苦追寻,但在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1991年的夏天,他还是遗憾地和北大失之交臂,阴差阳错步入中国政法大学。但作为山寨里出来的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加之后来马新明的两个弟弟也先后升入高校深造,他们一家还是被十里八乡传为佳话。接到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沉默寡言的父母知道他要到北京上学,东挪西借给马新明凑了500元钱,马新明就是带着这仅有的500块钱来到了北京。
梦圆北大新闻学院
上大学后,北大的梦想一直藏在马新明的心里。1995年后的几年,因为他当时的女友也就是现在的爱人在北大读研究生,马新明经常奔波于单位、宿舍和北大之间,这座百年名校的风韵与魅力更加让他着迷。未名湖畔、博雅塔下、图书馆里、绿荫坪上,都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铭刻了无数美好的回忆。北大校园的美丽,北大精神的博大,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新明戏谑自己是“一名穿梭于北大的游侠”,那时候的他经常出没于不同的北大男生宿舍楼,也因此而结交了一群北大的朋友,有的后来成为非常好的挚友。
虽然后来曾赴美国加州大学培训学习,并在国内获得了博士学位,但是,2003年入学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是马新明的求学经历中最弥足珍贵的记忆。他首度以北大学生的身份跨入校园,成为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课程表学员。
课程班实行“宽进严出”的管理办法,规定必须每门课程考试合格,并通过国家的综合考试、英语考试和论文答辩合格后,才能获得硕士学位。因此,在职学习的压力很大,每门课必须保证出勤,专心听讲,认真复习,才有望获得通过。
当时的马新明已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北京市版权局)任人事教育处处长,工作任务异常繁重。像海绵挤水一样,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马新明放弃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每个周末,他都是匆匆往返于北大和单位之间。他的原则是“不影响工作,但也绝不耽搁北大的学习”。忆起马新明的这股认真劲和韧劲,他当时的很多同事和同学都感触颇深。
最忙的时候,他一边专注于单位的工作,一边撰写新闻学硕士论文,还同时攻读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并准备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生入学考试。“能够坚持数年的学习,最后较好地完成学业实属不易。”这是马新明对自己的评价。
在北大的课堂上,马新明像一名孜孜以求的“小学生”,总是谦虚地向老师请教各种问题,刻苦学习。新闻与传播学院老师们的传道授业,同学间无私帮助与鼓励,导师的悉心指导……给了他无尽的学习动力。他的努力也得到了肯定。在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北大政府管理学院,马新明都顺利通过考核,分别获得新闻学和公共管理硕士学位。两次学习的毕业论文——《论新闻执政》和《传媒参与公共管理变革与界限》,在毕业答辩中均得到全票通过,被评为优秀论文。
北大的学习,为马新明打开了一个个崭新的知识领域,用他的话说,“让我学会了思考和探索、宽容与合作、继承与超越”,“北大的经历,让我多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对友情与人生的珍视”。也正是这段时间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为他后来的新闻学和政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2010年,《新闻的力量》一书出版,倾注了马新明诸多心血的毕业论文便是这本书的雏形。在这本书里面,他结合自己的工作,有意识地把传媒与执政及相关政策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与分析,力图为传媒参与执政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探寻新的视角。
心系民族地区公益
在少数民族网站,马新明的名字常常被提到,并引来很多赞誉的跟帖。马新明是他们熟悉的老朋友,在他们眼里,他是善良、能干、豪气的彝族好儿女的代表。
2008年,由马新明和爱人孙伶伶固定捐助的彝族人网服务器使用及维护费基金设立。马新明夫妇设立基金的初衷很简单,“保护、传承、发展彝族传统文化,关注彝族社会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这是每一个彝族人的责任。”
低调的马新明并没有过多提及这些事情。但记者查阅资料时候发现,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数十万元资助“彝族人网”发展仅仅是马新明所从事的公益活动中的一件小事。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有太多的人给了我关爱,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因此我必须以百倍的爱来回报他们。”这句质朴的话,成为马新明后来坚持不懈从事公益活动的动力。
1997年5月,北大未名湖畔春意盎然,湖光塔影相映如画,马新明和几个大学同窗好友,感念少数民族地区无数儿童因贫困上学难的现状,不约而同地萌生了奉献微薄之力的想法。
在未名湖畔,他们决定设立未名奖(助)学金,以资助该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学生。几个人中,有的刚刚踏上社会,有的生计无着,有的还在求学深造,但他们依然怀着满腔热情,“能帮一份是一份”,创建这份公益事业。
以“未名”命名,马新明的解释有三——大家都不为功不为利所以曰未名;在未名湖畔作出的决定所以以“未名”做纪念;未名湖是北大的象征,以“未名”激励家庭困难的学生。
十多年来,“未名”这份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事业,在许多富有良知、爱心和责任感的志同道合者的热情参与和鼎力支持下,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有1500多名学生承受未名之光泽,其中有200多名学生已考入大学。
未名精神在云南、四川、贵州、西藏等地区深深扎根,未名种子正在西部大地上开出绚丽之花,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梦想。作为初创者和执行者,马新明无时不为每一份真诚奉献所感动着。
“世间之大容纳关爱无限,微薄之举汇成江河浩荡。人们整日奔波忙碌,或为生存,或为财富,或为荣誉,或为梦想,但从未缺少人间真情与关爱。未名湖边一个善良的梦想,已变成了光荣的现实,这就是明证。”在一篇文章中,他这样写道。
奉献雪域谱华章
“祖国的需要,就是北大人的选择。”虽然离开了母校,马新明还是牢牢记着心底的承诺。
2010年6月,马新明响应组织的号召,离开挚亲好友,离开繁华都市,舍小家、顾大家,作为新任的拉萨市副市长、北京市援藏工作副领队、北京市对口支援拉萨前线指挥部副总指挥,踏上了支援西藏的征程。
雪山圣湖,蓝天白云,西藏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神秘博大的宗教文化,但对于初次入藏的人来说,也有着与高原缺氧相伴的高原反应、肺水肿、脑水肿等困扰,不少人将此形容为“眼睛上天堂,身体下地狱,精神回家园”。
由于高原缺氧,工作节奏不能太快,否则就会给身体造成过重的负荷和伤害。所以,经常会有人好意提醒马新明他们:“在西藏工作不能太拼命,否则身体垮了,于公于私都得不偿失。”马新明总是笑笑,在日记中,他这样写道: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国家、社会和他人需要时,为此毫无保留地点燃,并增添绚烂的光彩。
在拉萨,马新明分管拉萨市的交通、商务、工商、铁路、安居工程等工作,工作繁忙程度完全可以用“5+2”、“白加黑”来形容。记者通过他的朋友和同事的讲述,获悉了几个他工作的片段:
2010年11月26日,尼木县中心小学有339名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发烧症状。得知此消息,马新明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迅速赶往现场组织救治工作,采取措施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在病情尚未确诊的情况下,他丝毫不顾个人安危,在防护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全力投入抢救防治工作。经过连续30多个小时的全力救治,开展流感病情监测、筛查、隔离、消毒、输液、治疗、流行病调查、预防性投药等工作,有效地防治了病情恶化和疫情蔓延,孩子们很快恢复了健康,重新回到了校园。
2010年11月30日下午,一天没有吃饭的马新明刚刚下乡回来,手机铃声便又响起:拉萨市当雄县发生里氏5.2级地震。来不及多考虑,他立即掉转车头,不顾饥饿与疲惫,赶赴震中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冒着频发不断的余震,深入每村每户查看灾情,安抚惊慌不安的受灾群众,受到拉萨干部群众的好评。
2010年12月16日,拉萨街头的所有个体中巴车突然“匿迹”,一辆辆崭新的公交车穿梭于大街小巷。身为主管领导的马新明,在完善拉萨市公共交通体系的战役中,做出了太多旁人不知晓的努力。从公交车的购置、线路站点的设计到人员的配置培训,马新明深入调查,亲抓不懈,连续工作数月,心中想的就是 “让拉萨市民满意”。
“北大人无论坐拥繁华都市,还是独处偏僻边疆,都应该成为事业的开拓者,美好生活的缔造者,懂得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用积极达观的心态拥抱生命中的每一天。”在繁忙的工作中,马新明总是记起自己在北大所受的教育,并以此激励自己,为西藏的发展与稳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燕园春天的蜂鸣蝶舞,夏天的烟柳风荷,秋天的残荷红叶,冬天的瑞雪青松,课堂上指点江山的豪情,论坛中唇枪舌战的辩论,课间漫步闲聊的惬意,同学间情同手足的友情……”在记者采访中,马新明回忆了自己十余年在北大的学习和生活。
马新明特别喜欢一篇题为《我心中的北大》的散文中所说的一句话:“我觉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种气象,有一个不可测其深浅的底蕴,唯大海才能比拟。”深怀着对母校的眷恋,马新明在雪域高原上,带来他的祝福——愿母校更好,愿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好!
采访手记:
采访之前,搜集资料阶段,便有很多感触。这是一位赴拉萨市上任不到一年的“官员”,但是在彝族人网上,很多普通的网民都很对他有着深深的谢意和祝福。在翻阅他的新书《新闻的力量》时,感受到了睿智和深邃。而他和他的同学十多年前设立的未名奖助学金更是让人肃然起敬。还有那些美丽而坚韧的爱情故事。资料所呈现的虚拟印象中,这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学长。
本以为作为副市长,会很难联系很难沟通,但听闻是新传学院的师妹,他特别热情。虽然工作繁忙,但还是于百忙中一次次电话联系,耐心回答我的问题,甚至于写了长长一封邮件,回忆在燕园的岁月和在新传学院求学的经历,眷恋和感恩之心洋溢其中。
用他的话说,北大是他一生的梦想,是一生前行的动力,也将成为一生的回忆。这种眷恋,和他对党和人民的眷恋一样,让人无比动情。
记者/潘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