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李英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1级本科生,2007级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曾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会主席和研究生会主席。2005年至2007年作为学工选留干部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团委副书记,2007年至今在中粮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工作。
许多往事,只有经过时间的筛洗,才剩下宝贵的记忆。就如自己的大学生涯,回首看来,当时的许多想法,许多感悟,现在已经不值一提。但是,有一个比喻,至今觉得仍然很有意义。那是学工选留在环境学院的时候,一次在“成长成才教育课”交流时提到的——你自己就是一个企业。在大学阶段,我们要生产我们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合格的产品,然后拿到市场上去竞争,等待用人单位的选择。这个比喻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把学校中接触最多的关于企业的知识用于我们自身。
一个企业首先面对的是它的战略层级的问题:我的愿景是什么?核心理念是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在北大八年,我见过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和他们交谈你会感觉到,他们很早就知道自己将来要走什么道路,并沿着这个目标持续地充实锻炼自己。而同样也见过了许多相反的案例。
目标建立的基础是信息,是你对未来各条道路的充分了解。大学毕业是我们命运的第一次分岔口,一个选择往往决定了我们一生的道路。小时候学鲁迅的文章,说“院子里围墙四角的天空”,这对我们来说同样适用。我们往往在老师、学长的只言片语,甚至主观臆想中定义了某一条道路的吉凶,或者随波逐流看着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点什么。古人讲“知行合一”,在读书的同时多实践,做点学生工作,了解了解政治系统,多多实习了解企业系统,科研学术系统就不用说了——只有你做过才能真正了解。我的本科阶段,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差,书也读了一些,却没有认真和老师做过学术;学工也做了一些,却也就是在学生会和同学们折腾;实习的时候不积极,最后也没实习成。到了大三的尾巴(记住,本科其实真正只有三年),茫然不知去处,最后通过学工选留保研,于是就又在学校窝了四年。等到毕业出来,你的同龄已经是你的领导。“学历”大多数时候只在跨进门槛时有意义,进入了公司后“司历”要远远重要于前者——太长的培育期导致你没进入市场就已经远远落后了!
对于目标体系来说,“范式”这个概念更有意义,它意味着一个内在的系统:核心理念、驱动力、目标以及文化,它反映了外在行为方式对应的内在理性范式。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两种典型的人:一种是典型的“北大人”,以价值理性范式为主导;一种是典型的“商学院人士”,以工具理性范式为主导。更多的人是在这两种“理想型”之间。我们难以用好或坏来简单的评价,但更多的极端往往意味着更多的痛苦。记得在环境学院的时候,有一个博士生,30多岁,很追求学术,一边工作一路考研考博。一天我们接到了宿管中心的电话,说其同学反映他老婆孩子都住在宿舍里,小孩吵得四邻不安。我给他打电话,讲学校的纪律,他很老实的同意了,让我很难忘的是他的老婆接过了电话,哭着说陪他一路求学,从来都是住宿舍,从没有自己的家,这次还要被赶出去……过了半年多,我在学工办再次见到他时,他默默地拿出来离婚申请。我也曾经认识一个光华的朋友,学习很好,以进入顶级投行为目标,积极实习,与一切可能对帮助他的人搞好关系;但他却会常常为竞争对手的绩点超过自己而担忧,会为奖学金的归属绞尽脑汁,会为未来生活的不富足而困扰。尽管他后来的工作很棒,却让我觉得他生活得并不是那么快乐。《基业长青》中说,那些真正伟大的公司从来都不是只看重利润的公司,他们有伟大的理念,或者重视社会责任,或者重视客户服务,或者重视员工,而利润只是实现理想的必要条件。或许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我们要保障生存、庇护家人,同时也要坚持理想与信条。
企业比喻的第二个要求,是生产出好的产品,同时还要有好的服务。好的产品,对于北大的学生来说不太成问题。学院在学科培养方面,给我们打下了很宽、很坚实的基础,使得我们在多种岗位上都能够快速的上手;同时北大培养了我们很强的学习能力。但是我想强调我们在校的学习,应该是目标导向下的学习,虽然“学了总会有用”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但是效率可能更加重要。在求职场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原来很努力地学生却应聘得并不好,因为他们把努力用在了另外的道路上,最后却改变了目标。
好的服务,是北大的学生往往忽略,甚至被用人单位所诟病的。我们中的好多人就好像是企业案例中那些傲慢的领导者,拥有卓越的产品,却用一种盛气凌人的态度来面对消费者。听同事讲过一个例子,一个名校的毕业生来到单位后一两个月,只是被安排做一些很琐碎的工作。他受不了去找领导,说“我来这里不是做这些事的”,领导反问他“你会做什么?”。他郁郁不得志最后离开了单位,领导也很生气,说以后再也不招北大清华的学生。进入工作单位,我们需要一种谦虚的姿态来面对工作面对同事,因为首先我们在校学习的理论和实际工作是有差距的,需要一点一点学习了解;其次,上级对你的信任都是从小事中开始建立起来的;再次,名牌大学可能给同事带来压力,只有你的谦虚才不会让压力转化成为敌意,你才能迅速融入团队。所以平和的心态,甘于从小事做起的耐心是我们这些“天之骄子”必须学会的。你的老板付给你钱,不仅需要好的产品——你的工作技能,更需要好的服务——你的责任感、团队精神、忠诚等等。你要让顾客笑,而不是他让你笑。
企业比喻的第三个重要意义,是好的营销——你要把自己更好的出售。说起来有些讽刺,我们学习了那么多如何推销产品,却总是无法很好地推销自己。记得我大三的时候,连简历也不知道怎么写,招聘网站都不知道有什么。每年都有太多太多这样的悲剧——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来生产产品,却不愿意花精力在应聘上。就像营销一样,应聘是一门学问,有许多技巧。你是否建立了你的战略营销分析系统,掌握充分的信息,去了解行业、了解消费者(你的用人单位)、了解你的竞争对手?你是否建立了你的营销战术系统,通过好的渠道(所有可能的人际关系)和好的传播(你对自己的包装)来获得更好的机会?学以致用,先用到我们自己身上吧。
企业的比喻还意味着很多很多,企业管理(自我的激励与管理)、财务管理等等。我们按照市场的逻辑来打造自己,自然会容易获得好的竞争优势。
但是,企业的比喻也恰恰意味着,人也是大工业生产线上的产品,我们必须按照工业社会的逻辑来生产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价格,都被一般等价物所衡量,我们无可逃脱,在生产组织中被异化:我们要顺从,要迎合,要磨平自己,要内化组织的文化,成为“组织人”……
但是,希望我们不要忘记,北大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可能不仅是良好的环境、优秀的教师,而是不迷信权威,不崇拜权力,尽管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却永远向往自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