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会
新传故事
保江:我在北大那几年——“薪火十年”记
发布日期:2011-04-17点击数:
个人简介: 保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2级本科生。在校期间曾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学生服务总队秘书长。毕业后先后担任LG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客户部专员、战略合作部主管,2009年4月至今任阿姆斯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北区主管。 十年弹指,时间疾流,而这一挥却是一种情结,一挥再挥,太多的东西不能挥别。毕业这几年,每每到海淀,总会安排出时间回学校吃午餐,而且计划甚为周密,从学一的肘子肉,到康博斯的鸡腿饭、面食部的刀削面、博实的凉面、煎饼等等,不一而足,每次来吃不同的花样,回去的时候还会带一点儿。刚开始回学校还有一些认识的师弟师妹,到后来就全是新面孔了,但这种热情却依旧不减。吃完饭在学校溜达一会儿,享受这难得的一片宁静。每次一进校门,总会有种“逃进来”的感觉,尤其是经过熙熙攘攘的中关村,进了北大南门,看着两边郁郁葱葱的树木,深呼一口气——真新鲜!真儒雅!这就是北大,一个大的胸膛,永远跳跃着我的心脏! 我2002年从甘肃考入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当年我们是按专业招生,后来改为按学院),是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第二届学生。当时我们每年招的人也不多,记得一届总共八九十个人吧,男生少得可怜,美女大把大把,固然多了一些寝室的谈资,但也免不了很多“麻烦”,一有集体活动我们少的可怜的男生就要倾巢而出。值得纪念的是2002年新生杯足球赛,我们十几个男生不够,拉入了两三个师兄,一举拿下了当年新生杯第三名。北大传统的重大活动“一二•九”大合唱我们男生每年都要参加,所以现在像《爱我中华》之类的歌,歌词可以倒背如流,而且高、中、低每个音部我都唱过。现在回想起来,也真是一种宝贵财富,那么高级别的合唱演出连续四年都能参加,每一次的演出都能加深与学院及各年级同学的感情,乃至一次次激发家国情感。所以师弟们,如果有需要一定为学院尽力啊! 刚开始那几年北大其他学院的同学都不知道“新院的”到底是什么学院的,我们还需要费口舌去解释。当年我们的学院还在老地学楼的一层的一角“偏安一隅”,虽然地儿小,但留下了我们的老师、同学在那儿“创业式”的记忆、汗水和感情。所以现在我和家人、亲友去学校的时候还会骄傲的给他们介绍:我们的学院在那儿!印象很深刻的是:那个时候孙华老师、高忠欣老师、徐勤霞老师还有团委都在一间办公室,而且是一间只有宿舍大小的办公室,每天在办公室询问教务问题的、学生思想工作问题的同学以及团委的日常工作等等都在那儿,我们的老师会不厌其烦的解答每个人的问题,解决每个人的难处。特借此机会,向以上各位老师表示最崇高敬意和感谢! 要回忆我在北大那几年,2003年是不得不提的一年,那一年整个中国只有一个主题:全民抗“非典”。在当时很无知的状况下,恐惧在弥漫,渐渐的很多同学都离开北京回家了,我们留下来的那部分同学当时的想法就是不要给学院、学校和社会制造麻烦,乖乖待着。我们可敬的老师没有一个离开岗位,都在坚持给我们上课,理教213,偌大的一个教室,我们3个人坐在下面听老师讲课,几乎当时大部分课堂都是这样的。当时我是学生志愿者的队长,应学校要求,我们组织了几乎所有的同学参加执勤站岗,每个校门口、教学楼门口、食堂门口都有我们戴着口罩站岗的身影,因为当时为社会减轻负担能做的唯一事情就是尽量减少还在健康状况的同学、老师与外界的接触。隔离、戒严是当时社会的两件大事,我甘肃老家的地方政府特意打电话给我,问我是不是还在北京,如果我私自回家了,马上会被隔离观察。当时虽然采取了种种的措施,“非典”还是偷偷进入了校园,马上有老师、同学被感染了。当时孙华老师非常关心我们,每天询问我们的情况,我每天会发邮件给老师,我们的人数还有多少,大家体温检测的情况怎么样等等(像战争似的),学院还发放中药、口罩、温度计等一系列东西。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的学习、课程还在正常进行当中,完成了那个学期的课程。所谓同甘易,共苦难,但共度难关这四个字变成了我大学生活最深刻的记忆,也深深影响了我以后的生活。 刚刚建院的新闻传播学院当时那几年还不是特别成熟,广告系更是如此,我们在学校、学院都是一个小的系,原来从艺术系划拨过来,专业方向变化了,课程还尚待完善,但有一个人让这个专业生机盎然、生龙活虎,他就是陈刚老师。陈老师通过各个渠道“广聚贤良”,2004-2005这两年课程让我们都感觉有了一个蜕变。当时我们的老师有央视广告部主任夏洪波先生,刘国基先生、邓广檮先生、David老师、沈虹女士等在香港、台湾及大陆有自己的广告公司的老师。为了方便老师的时间我们很多的课程都是安排在晚上或周末。正是因为这些老师的亲身传教,当时广告系我觉得是最具活力的一个系,让我们更早的了解社会、了解竞争、了解市场、了解工作。我们当时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广告公司运作,每个广告公司有自己的董事长及文案、创意、客户等各个职能部门,两个公司去针对相同的客户做提案,展开竞争,我们因此而了解到了公司的一些基本常识。同时,这些老师也带来了相对前沿的行业理念。这些老师在课余时间也跟我们“打成一片”,一起聊天、吃饭,去老师的公司实习,毕业后老师们的公司也慢慢变为合作伙伴!正是陈刚老师这样开放的、兼容并包的思想使得我们北大广告系生气勃勃!很感谢陈刚老师,我们称之为“刚哥”,每年12月底,我们所有的“刚门子弟”回到学校,参加每年一度的“刚门夜宴”,使各个年级的兄弟姐妹间可以互相交流。陈刚老师是我们广告系的教父! 新闻传播学院在当时虽然是一个全新的学院,但秉承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并深深扎根于我们每个人灵魂之中。但同时,新闻传播学的严谨性又让我们多了一些稳重。是这些渗入灵魂的东西让我们毕业后受用,坚守原则、抵制诱惑、尊重他人、思维广阔……北大毕业生在工作中展现出独有的特质!同时,更重要的一点体会是,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但回过来看,在学生阶段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就是学好当时的功课,有好的成绩,因为在当时你学好了各门功课也就练就了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实践也证明,在大学期间成绩比较突出的同学毕业后有更好的职业发展。 毕业后,北大固然是一块金字招牌,为你敲开某一扇门,但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不论你出身如何,都将在同样的起跑线去竞争而又并肩战斗,你将需要充分发挥北大新传赋予你的精神特质和优秀品质,在各个不同的岗位上取得领先。工作初始,或许你的同事、上级去介绍你的时候会刻意去带出这个孩子是北大毕业的,你还会有些许的光环感,但很快,你的压力就来了,你需要证明比别人更好一点,因为你是北大毕业的,得对得起西门外悬挂的那块匾额。你内心将有一种矛盾:我是一个北大毕业生VS.忘记自己是一个北大毕业生!有时候需要表现前者,有时候需要表现后者,前者在你内心,后者你希望发生在表面。当你做到别人都忘记或者不知道你是北大毕业生的时候,你以优异的工作表现去让你的上级信赖,让你的下属折服,当别人关注你的时候,猛然意识到:“哦,他是北大毕业的!”。这将是你觉得内心最自豪的时刻,你会突然想起,在你接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快递信封封面有一句话:今天,你为北大而骄傲;明天,北大因你而自豪!你意识到你做到了,不管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 很高兴能在学院十周年院庆之际用文字祝福我们亲爱的学院;用文字感谢我敬爱的恩师;用文字与师弟师妹分享你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用文字激励今天的我用更好的精神状态持续我的工作与生活。十年磨一剑,扬眉剑出鞘,现在我们的学院已然壮大,薪薪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希望我们学院有更好的发展。再次以拙笔为学院献上一首《十年磨剑》: 踌躇坎坷各几许, 十年磨剑又何如。 俯看往事沉湖底, 扬眉剑出划蓝图!

上一条:左瀚颖:燕园和万柳之间
下一条:赵琬微:北大琐记——我的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