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会
新传故事
龚文庠:我本是燕北园散淡之人
发布日期:2011-04-27点击数:
龚文庠,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学士、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4年-1987年及1990年曾两度赴美国加州大学进修,1996年至2001年担任国际关系学院国际传播系主任,2001年至2006年担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与国际传播、翻译与传播、说服学与宣传战略及国际文化交流,有《说服学--攻心的学问》、《面向21世纪的传播与文化》、《斯诺百年》、《政治哲学》(译著)等著作出版。 采访龚文庠的那天,正是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生拍照的一个夏日。龚文庠原本以为拍照会在上午10点钟结束,但是博士生们一直围在他身边,要与他分别合影。天气炎热,他一直耐心等待,很配合地和学生们一起摆姿势。 他的学生说:“龚老师是很柔和的,从来没有着急过,大声的时候都没有过。” 平和的龚文庠很受他的学生们爱戴。但是,这样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当年最不愿意做的职业,竟然就是老师。然而教师这个职业最终还是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时的龚文庠向往的工作颇为浪漫。 第一个是选择和翻译进口电影,并为电影配音;第二个是随体育代表团出访做翻译,因为跟着运动员去外国可以看国际级别的比赛。遗憾的是两个工作他都没机会做。 龚文庠在文革时期被分配到山西的工厂当工人。车间里的工作环境很艰苦,但龚文庠愿意当工人。他和这里工人们融为一体,还改变了自己的很多看法。之前他从来不打扑克,看到别人打扑克也毫无兴趣。而到这里他却习惯了和工人们一起打牌,还学会了很多打牌花样。他非常喜欢和他那些工人朋友们游山玩水,喜欢他们独特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他总说,工人当中有很聪明的人,可惜没机会上北大。 工厂里的学校需要老师,龚文庠被挑选去教英语课。成为教师后的龚文庠有三个称呼:男工友都叫他老龚;比他年龄大的叫他小龚;学生们可以直呼其名,唯独叫“龚老师”就让他觉得别扭,但学生们不懂他的心思,仍以老师相称。龚文庠在学校教英语,有时候一周会安排二十四节课,他就得这样不间断地上课。当时英语课本的第一课是用英语喊“毛主席万岁”,第二课是 “缴枪不杀”。 在最初的几节课,大家对英语字母、发音还非常认真地学习,但不久就都厌倦了。龚文庠认为当时学习英语的学生中,对英语感兴趣的人差不多只有百分之一。而这百分之一的人在恢复高考之后很多都考上了大学,有的还考进了北大。 和他的学生一样,龚文庠也离开了工厂,又考进了北大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他留在了当时的北大国政系,再次成为一名教师。他说,毕业留校任教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这样他就有机会专心做学问。年龄越大,他越发现,和学生们在一起“就像在青春的海洋里游泳,也可以沾上一些青春的气息”。 有人问龚文庠最爱的是什么。他回答:“北大。” 龚文庠选择考北大,是受了家人的影响——他的兄长考上了北大历史系。龚文庠坐在文史楼前的草坪上跟我们娓娓而谈,就在这里,他曾经博览群书。 龚文庠很感慨:“我认为北大的特色就是大。这个大的意思是胸怀博大,能够容忍不同的想法,多种不同的观点都能在这里生存,而不是一出来就被掐死。北大是一个象征。这个地方不需要老师告诉学生‘你是北大学生啊,你要会独立思考,要会批判’,不需要说这个。北大的传统自然就会这样传递下去。不管时代怎么演变,北大的这个传统难变,这就是我爱北大的原因。” 1983年,国政系开始筹备成立“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委派龚文庠参与筹建和招生。当年他接待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的校长。在这位校长的帮助下,他获得了赴美国学习的机会。恰好龚文庠的爱人也赴美攻读硕士学位,他便延长了访美时间,边学习,边“陪读”。他开始对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以及新闻学、传播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回国之后,他就着手推进在北大建设传播学专业的工作。这也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筹建的起点。在国内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学科并不容易。龚文庠和他的同事们倾注了大量心血。例如,为申请传播学硕士点,他们常常工作到深夜两三点,准备了大量材料。最终,他们所在的国政系获得了中国第一批传播学硕士授予权。 2001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北大终于按照现代学科标准成立了新闻与传播学院,龚文庠出任常务副院长。他认为,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一个综合性的院系,是依靠北大丰厚的学术资源建立起来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应该培养出有思想、有抱负、能够发扬北大传统、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 龚文庠坦言自己不爱当官,不喜欢领导工作。他笑谈自己连班主任都没当过,因为不会训人。有一次龚文庠给研究生新闻班上课,学生很多,但是学院却误安排了一间很小的教室。天气很热,龚文庠和学生们来回折腾了好久才把教室的问题解决。后来教务就说:“龚老师,我很奇怪,你居然不生气。”龚文庠说:“这件事也不怨你们啊。”教务说:“要是别人肯定要发火了。”龚文庠笑着说:“我现在正在学习发火,我不大会发火。” 为了学院的发展和学生的利益,龚文庠不得不与学校各种职能部门打交道,有时为了促进某项决定的施行,还要学会“争吵”。龚文庠说,他性格友善,人缘很好,但自从“当官”之后,因为工作的缘故不可避免地得罪了一些人。但他觉得,在北大创建一所学院是大功业,值得付出这样的代价。 龚文庠平时喜欢打打乒乓球、羽毛球,看看书,有条件时到外地游览。他不抽烟不喝酒,还是个素食主义者。对于这个生活方式,龚文庠幽默地说:“有人说我上辈子是高僧。我觉得不一定,也有可能是屠夫。” 龚文庠很喜欢鲁迅。鲁迅在与人论战时,常会附上论敌的文章,让读者看看别人怎样骂自己,这是何等自信!。进入北大之后,他在图书馆把鲁迅的书统统读了一遍,更欣赏这位大师的品德文章。 同在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许静老师评价说:“龚老师就是林语堂笔下典型的中国文人形象:幽默,智慧,充满生活情趣。”龚文庠生性平和淡定,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写给国关学院院长的辞官信中,他模仿诸葛亮的唱词,写道:“我本是,燕北园,散淡之人。”

赵冉 李媛

上一条:关世杰:谦谦君子,孜孜以求
下一条:程曼丽:高标逸韵君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