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东发,教授、博士生导师。1974年10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留校任教至今,1983年获硕士学位,1989年评为副教授,1990年被聘为中国年鉴研究会特约研究员,1991年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1992年被评为教授,1994年评为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1995年被新闻出版总署聘为出版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译出版委员会委员、年鉴编辑研究委员会主任。1995年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收入《国际名人辞典》。2001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院学位委员会主任、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
初上肖东发课的学生都爱叫他“肖爷爷”,觉得这样显着亲切。可他的研究生们却说:“你可千万不要叫肖爷爷,不然他会跟你论证一番,要给你证明他比你爸爸大不了几岁,顶多也就是肖伯伯。所以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叫他肖老师吧。”
肖东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1949年出生在沈阳,1972年到北大读本科,1974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未名湖边的柳絮飘过37个寒暑,渐渐染白了他的头发。
37年,他的生活一直围绕着学校、图书和学生三点在转。他充满了干劲儿。“我觉得一个人要爱祖国、爱家乡、爱首都、爱学校。当心里充满很多热爱的时候,你就会愿意做很多事情,愿意付出,也会有一颗感恩的心。”他说。
北大有一个传统,每年新生入学,都要由一名熟悉北大历史文化的老师给新生讲北大的风物、历史和北大人的故事,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肖东发已经连续多年担任这门传统入学教育课的主讲人。
他爱北大,对北大的历史和风物上瘾似的着迷。朋友们戏称他是一个“爱校主义者”。在工作之余,他把大量时间投入到对北大风物、北大历史和北大精神的研究当中。“燕园的美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她能让所有向往进入这块圣地的人没魂没魄地苦苦奋斗,也能让身处其间的人留连忘返,还能让所有离她而去的人魂牵梦绕、终生难忘。”他在《走近北大,感受“一塔湖图”背后的故事》中这样写道。
然而有趣的是,这位“北大通”最感兴趣的地方不是北大最引以为豪的“一塔湖图”,却是现在被食堂、澡堂包围,在普通人眼中也不甚有名的燕南园。因为历史上的燕南园是许多著名学者的故居,有着许多动人故事。为了研究燕南园,他不仅翻阅了大量历史档案资料,还对园里健在的老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为了了解这个园子的故事,他曾多次去聆听芮沐、侯仁之、林庚等老先生的教诲,还登门拜访了季羡林、林焘、宗璞、汤一介等诸多老前辈。“在大师面前,我永远是学生,”他说,“北大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值得我们每个北大人学习的。”
而他之所以迷上北大,也是因为他在北大的“第一课”。1972年进入北大,入学第一课就是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讲,主题是北京历史和北大精神。这次入学教育给初入燕园的肖东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去向侯先生请教,得知侯先生对北大的了解和热爱又是源于他的老师洪业先生。
“让同学们了解校园,热爱北大是他的初衷所在。”1996年进入信息管理系,如今已与肖东发共事整整十三年的张积老师介绍说。
“我愿意把这些教给年轻的弟子们,也使他们有一种历史的传承感,继承北大的精神和大师们的思想,在学术上有更多的贡献。”肖东发解释了他坚持给新生讲北大历史的原因。
肖东发1979年考上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的研究生,在校主讲《中国书史》、《中文工具书》、《年鉴学研究》、《出版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史》等课——几乎所有课程都与图书有关。对书他有着难以释怀的感情,用他的话说,“读书、写书、评书、教书、藏书,一辈子跟书为伍,一看到书我心里就很高兴,就乐此不疲”。
拥有藏书600多万册的北大图书馆,是肖东发最爱去的地方之一。与书结缘半世的他,最初爱上读书却是在一个无书可读的年代。
文革期间,肖东发下放到农村劳动,读书成了奢望。然而很幸运,他只在农村工作了两年,就被抽调到铁岭地区革命委员会宣传组工作,可以与当时的公社书记们一起读马列经典的“六本书”。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体会到了读书的幸福,也让他在后来考北大研究生时,政治考了个相当高的84分。
在北大读研期间,他翻烂了叶德辉的《书林清话》,这是研究生入学时导师刘国钧先生开列书单的第一本书。从最初的费解,到读懂时的快意,再到教学中的运用,最后开始与书中的观点进行商榷,一本书让他读出了四种“味道”,以至于后来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建阳余氏刻书考略》的选题也是从中得来的。
在“出版经营管理”课上,当提到国务院拟推出“阅读节”的时候,肖东发脸上露出了欣喜而快活的表情。他一生致力于书籍的研究,学术著作几乎全部跟书籍有关,谈到读书,他说:“一个不读书的民族就是一个茫然的民族,不会很自信,不会很坚定,也不会有很大的贡献和成就,就会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走,那是可悲的。”
“掌灯读书,枕书而眠,我还是希望年轻人抵御各种诱惑,珍惜宝贵时光,多读书、会读书,共同建立一个书香社会。“他在《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一文中言辞切切地说。
在他今年的六十大寿上,学生们送给了他一个别出心裁的礼物:做成《中国图书出版史》形状的生日蛋糕。
学生也是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不太忙的时候,肖东发总是喜欢跟学生们在一起,开学术沙龙,讨论问题,谈读书体会。唱歌也是他和学生之间常有的一项活动,“每年迎新、毕业时跟同学告别啦,教师节啦,新年啦,也搞搞OK,到什么东方斯卡垃、钱柜之类的地方。”他还关心学生发表文章、实习、分配的事,想着多给他们提供一些机会,多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来自台湾的博士万丽慧回忆说:“肖老师特别喜欢踏实的人,对于一些为了追求理想而选择脱产读博的人,他总是尽力帮助他们争取奖学金。”跟了他近十年的学生杨虎也在自己的论文后记里提到:“先生在生活上对我尤为关心,经常在经济上大力资助我,并给我提供一切改善生活的机会。先生曾带我两下江南,饱览江南美景,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先生还曾多次带我参加大型的学术研讨会议,让我认识了很多学界知名人士,让我渐识学术门径,获益匪浅。”
一次,肖东发在杭州开会,他的一个研究生也去杭州办事,肖东发竟专门乘一个小时的公交车赶去接站。学生纳闷老师为何要跑这么远来接自己,没想到他说是因为他马上就要离开杭州了,担心学生一个人去西湖玩的时候没有人帮忙拍照,所以就专门赶来陪他去同游西湖,顺便帮他拍照留念。
他的另外一名博士生李武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回忆道,有一年老师去新、马、泰访问,给每个人都带回了精心挑选的礼物。“我的礼物是一个吉隆坡标志性建筑——双峰大厦的模型,原因是肖老师记得我曾经遗憾地提过被毁的世贸大厦,便推断我很喜欢高楼,特意为我带回了目前最高的大厦的模型。”
“只要是对学生成长成才有帮助的事情,肖老师都愿意花时间、花心血去做。”张积老师说。有一次,念北大平民夜校的学院门卫小方要写一篇文章,找到肖东发帮忙,他便专门给她提建议并帮她找了几本参考书,结果小方的文章获了奖。
肖东发今年六十岁,三年后他将招收最后一届研究生和博士生。在采访临近结束时,记者问他在北大最想得到的是什么,他笑着说:“还是跟同学在一起,教学相长,就会永远年轻。”
汪玉龙 姜银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