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会
新传故事
[2006记者节]杨澜:我永远是记者
发布日期:2006-11-20点击数:
今天,中国第七个记者节,杨澜应邀再入燕园。 上午9时,北京大学百周年大讲堂二楼多功能厅。杨澜正安静地端坐在台中央。一套灰色职业裙装,一条半透明的黑色丝袜,简约鲜明地展示出职业女性的干练与温柔。她,已入行十七年。但在其他媒介嘉宾演讲时,一支笔、一个本,杨澜依旧聆听加记录,用行动为“记者”写下注脚。 六年前的今天,经国务院批准,记者节成为与教师节、护士节并列的三大行业节日之一。“与教师和护士这两个深具社会公益色彩、受到普遍尊重的职业相比,记者这一行带给人们的感受要复杂得多。”杨澜在当天的Blog中如是说,现实中,“我们是勇士,我们又可能是小丑;我们应该客观理智,却常常表现出主观偏激”,“虽然书本上说记者是‘无冕之王’”,“但‘防火、防盗、防记者’的说法却由来已久。” 尽管背上了更多的不公和误解,戴上了更沉重的镣铐,杨澜,只因为“热爱”二字,依旧在摄取——处理——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享受着交流的快乐,跳着自己独有的舞蹈,品味着这一行背后的酸甜苦辣。 从“正大综艺”到“杨澜工作室”、再到阳光卫视,从记者到主持人、再到制片人和媒体创办人,杨澜一路走来,身份几经变化,却依旧阳光灿烂。今天台上的她,成熟而自信。但当记者猛然看到她身后蓝底白色“记者节”三个大字时,疑惑油然而生:“你仍是记者吗?” 我永远是记者——杨澜在稍后的演讲中,颇有灵犀地借用CBS著名新闻主播、记者沃尔特•克朗凯特的话传达了心声,也解了笔者心中的结。“做记者要有国际的和历史的观点,更要有人格的追求”,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是完全平等的,我们需要平等的交流,而不是孤芳自赏。 站在记者节的讲坛上,她把报道一分为三:报道过的东西是世人评价记者成就、职业水准的载体;未报道的东西是世人评价记者操守和底线的标准;想写而未写出的报道才是心底最强的冲动,是激情和热爱职业的表现,更是自我激励的源泉。 但无论哪种类型的报道,面对今天激烈的媒体竞争,都逃不过收视率的筛子。台下一位初出茅庐的记者用激动得颤抖的声音,将收视率和媒体品质孰重孰轻的问题抛给了她。杨澜答道:“收视率固然重要,但品牌价值更重要,我们需要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 记者,以提问为生,在第七个自己的节日里,杨澜向所有记者提出了一个深沉的问题:我们为民众做了些什么? 记者/董湘君 在这方小小的舞台上,她静静地坐了近一个小时,而下午2点她又要踏上去美国采访的路。

上一条:[2006记者节]程曼丽:记者节里话新闻
下一条:[2006记者节]靳智伟:情感决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