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会
新传故事
[一二·九]七嘴八舌“一二·九”
发布日期:2006-12-10点击数:
“已经无法确认一二•九歌咏比赛是从哪一年开始的了,因为每年都在纪念,现在已经不能用‘哪一届’来衡量。能够称得上‘哪一届’的,总是刚刚起步的活动。”12月4日,北京大学团委社团文体部部长史善峰老师在忙碌之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一二•九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是我们校园文化活动的一种品牌了。” 1935年的北京大学是一二•九运动的先锋队。数十年来,未名湖畔的一二•九赞歌久唱不衰。“一二•九歌咏比赛”走到今天,是否还一如当年,充满着爱国、团结的激情?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经历过和正在经历歌咏比赛的北大师生。
“生拉硬拽” 强制参加
“院系动员同学参加合唱的时候有点儿生拉硬拽的意思,感觉是被强迫参加的。实际上,我本身唱歌就跑调。”提起04年参加一二•九歌咏比赛的经历,环境学院的一位女生这样说道,“如果你想在评优里表现积极,想当党员,这个事情不去,那不出事了吗?” 如今,纪念一二•九运动71周年师生歌咏比赛拉开战幕,各个院系为了保证参赛人数,也颇费了一番心思。“每次来排练的人不是很多,签到也只是一个形式。有很多人宁可不签,宁可受处分,也不来排练。”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一二•九合唱的组织者,新院学生会主席王默晗对此颇感无奈。 “搞一二•九合唱时,要签到并与奖学金挂钩,谁敢不来?”去年哲学系一二•九合唱的负责人,曾任哲学系学生会文艺部部长的李唯正这样说。 正如李唯正所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部分院系不得不将参与合唱与学生评优挂钩。用王默晗的话讲,“考勤和评优联系在一起是很faint(注:网络用语,意为无奈、受打击)的事情,我们所做的应该是培养大家的集体荣誉感,让大家本能地过来,而不是用考勤来约束。” 虽说考勤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参与合唱的人数,但问及一二•九的史实,许多同学都露出茫然的表情:“不太清楚一二•九运动是怎么回事,反正是一个挺有教育意义的历史事件。”“高中学过,现在已经淡忘了……”甚至,还有同学搞不清楚一二•九运动究竟是发生在12月9日还是1月29日。
靓妆美服 形式工程
“在准备过程中,我们院本来打算加入舞蹈。为一二•九我们还专门制作了一套院衫,也制作了DV。”提起合唱之外的准备,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书记樊敏说。 如今,一二•九歌咏比赛的评比内容已经不仅限于合唱本身,110分的总评成绩中,伴奏、朗诵、舞蹈、服装共占50分。但在新闻与传播学院06级的一位学生眼里,这些要求已经成为了“形式主义”:“院里又请指挥,又做院衫,还拍DV……人力、物力都在投入,可到时候的成绩未必见得有多好。”提及合唱之外的“形式工程”,李唯正更是苦笑着说:“一二•九合唱的消耗太大了,哲学系是个小系,经不起这样折腾。”这一次的歌咏比赛,哲学系并没有参加。 “我觉得学校比较看重的,一个是原创,另一个就是节目里面点缀的东西。”新闻与传播学院06级本科生王梓这样认为,今年他负责指挥学院男生的排练。和他持同样观点的,还有组织过04年环境学院一二•九合唱的刘久萌:“形式上的华丽对于名次有很大的作用,加入了形式上的多样性,可能评委们就认为你们院投入得比较多,对这个事情比较上心,相对来说就应该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回报吧。” 然而,社团文体部部长史善峰老师对此却表示否认:“我们没有要求一定要华丽的服装和伴舞,是院系自己愿意做的。伴舞这个东西,如果你一味牵强附会的话,舞蹈和歌曲的内容不相吻合,那就不好了。”对于各院系近年来在形式上苦下功夫的现象,他给出了自己的解读:“有些院系追求豪华可能有自己的考虑,他们这么重视,我觉得充分体现了一二•九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
北大“春晚” 如何切题
一二•九歌咏比赛年年搞,全校上下齐动员,然而无论主办方如何努力筹备,各个方面依然众口难调,有同学戏谑它已经成为“北大的春晚”。用04级邹同学的话说,“它已经很机械化了,但是作为一种政治宣传,这种东西在中国存在了这么多年,完全取消也是不可能的。”提到一二•九歌咏比赛的意义,刘久萌也坦言,“很难说通过这样一个合唱,就能体现出北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的先导作用。” 北大纪念一二•九的活动如何更加贴切地体现主题?04级一位王姓女生称,“可以演点节目来展现一二•九到底是怎么回事。”而在王梓看来,“未必每年都要搞这种师生的大合唱,应该变化一下,合唱隔一年举办一次就够了。” “歌咏比赛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史善峰老师坚持认为合唱的形式不可改变,同时指出,近几年增加的一二•九朗诵艺术大赛、长跑活动以及图片展,也充实了北大纪念一二•九的活动内容。
情感传统 期待依然
“一二•九毕竟可以让我们有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家也可以相互熟悉。”尽管王梓对于一二•九歌咏比赛有着“形式主义”等怨言,但同时,他也提到了合唱的积极意义。 “参加一二•九合唱,并不是争取什么名次,就是想利用一二•九把大家聚起来,这对增进大家彼此之间的情感,促进整个学院的团结非常有好处。”樊敏老师也道出了许多院系参加一二•九合唱比赛的初衷。 一二•九歌咏比赛已经成为北大的传统,不只是形式上的传统,更是情感上的传统。“虽然不怎么喜欢,不过还是应该纪念。”来自某理科院系的王同学表达了他对歌咏比赛的看法。 尽管对于一二•九歌咏比赛尚有抱怨的声音,但许多同学依然认为,北京大学纪念一二•九运动是有价值的,歌咏比赛的形式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目前并没有更好的取代方式。正如刘久萌所言,“合唱比赛能够让绝大多数同学都参与进来;而朗诵比赛,通常除了上场的同学,真正去参与甚至知道这个事的人都很少。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二•九合唱还是比较必要的。” “其实参加一二•九合唱的时候,还是挺希望它能带来点团结感的。”一个参加过合唱的女生如此表达她对歌咏比赛的期待。赛前排练的过程对于一些同学而言也许是被迫的,浪费时间的,然而,“没参加过‘一二•九’,北大生活不完整”这句话也一直在北大学生口中流传。对集体归属感的向往,是北大学生对一二•九歌咏比赛一直延续的期待。 记者/朱慕南 韩攀科 周马丽 袁 婕 马亚茜

上一条:[一二·九]新闻与传播学院一二•九歌咏比赛排练纪实
下一条:[一二·九]“变味”的“一二•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