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樊敏,男,中共党员,2002年考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期间北京大学第21、22届团校秘书长,北京大学团委组织部副部长。2006年作为选留干部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书记、学工办副主任,2008年入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新闻学硕士。现任职于教育部办公厅新闻处。
大学毕竟是大学,不能死读书
记者:你从本科的时候就做了大量学生工作,并在校团委和学院团委等部门担任学生干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你本科时期做的学生工作吗?
樊敏:我看到三角地的很多招新,刚进学校懵懂无知,我的观念就是大学毕竟是大学,大学不可以死读书,而且北大一向以百团大战为名,就参加了好几个。因为当时是新生团支书,我有幸第一年的时候就参加了团校。团校是学校唯一一个专门针对学生干部的培训组织,但当时的团校却没有一个常设的部门。我被任命为团校秘书长后,为改变这种情况,确保培训效果,提出了日常工作组这个概念,搭设了一个约40人的常设架构。工作组分为三块,有工作组、活动组、文件组。这个组是完全招新,重新开始,一个人一个人选拔,每个组设组长。这个工作组真正的把团校的工作拉起来了,包括平时组织一些活动,每周一期的刊物,北大团校二十年的时候还出版了一本《激情之歌、理性之路——北大团校20年发展史》,这是第一次对团校史的系统整理。
记者:这些工作给你的最大锻炼在哪些方面?
樊敏:这个阶段对我的锻炼很大,因为很多东西需要我去做决定。从团队的角度来讲,你需要什么样的人,自己需要考察。这个人到了你的地方以后你怎么去留住他。有一句话叫“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就是要和他们形成很重要的朋友,比如让他去做一些事情,把这件事情做成,就会油然而生的有一种成就感。他们得到了锻炼,处理事情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工作风格,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在失败中得到了一些教训。这些东西对一个学生干部是最重要的。当时我作为团校秘书长我也在考虑这些问题:怎么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工作热情。虽然我那时是一个大三的学生,但是真正由我去负责一系列的事情,从策划、酝酿,到组织实施,到后边的总结以及宣传,你需要有一个宏观的思考,需要注意每一个细节。这多多少少是对我领导力的锻炼,这样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
从学生到老师,从新传到教育部
记者:你通过“2+2”(两年工作+两年硕士研究生)项目保送了新传的研究生,在本科毕业时为什么会做出这个选择?
樊敏:首先,作为一个学校正式的教职工参加两年工作,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我也非常乐意为母校和学院做些事情。其次从锻炼能力的角度来讲,一名学生干部和一名正式的教职工面临的工作环境、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都是截然不同的。第三也算路径依赖吧,从事了很多学生工作,这些经历在竞争当中很有优势,加上自己也非常喜欢学生工作,本科毕业时没想太多就决定选留了。
记者:你是如何应对从一个新传学生直接到老师的角色转换的呢?
樊敏:因为我在团校工作过的原因,我的角色转换并没有遇到太大困难。但是在我心里有一根弦——作为一个教职工,代表一个学院形象去处理去面对一些事情,必须直面压力和挑战,必须小心翼翼自省慎独。选留学生干部是介乎于学生干部和教师之间的工作,你虽然在学生眼里是老师,但是你在老师眼里还是学生。很多事情决定不了的话,千万别拍脑袋,多向老师请示和请教,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学习和成长。
记者:在你任新传团委书记的两年间,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么?
樊敏:当时联系了一个实习基地,参与了这个实习基地建设始终,叫《桂林日报》实习基地。当时的想法是,我们在北京接触的都是大城市里新闻宣传的东西,但是实际上新闻传播学院作为中国最高的新闻教育基地之一,必须对中国整个的新闻传播现状有一个了解。中国更多的是二线城市,众多二线城市的媒体面对着更广泛的受众。有几批学生到这个实习基地亲身体验了中国基层传媒的生态,得到了一线作业的锻炼,开拓了认识和眼界,进一步了解了我国传媒的国情,取得了一些收获,这让我觉得分外有成就感。
记者:当时去《桂林日报》报社的同学们主要实习内容是什么?对学生有何益处?
樊敏:主要是大二大三的学生参加实习,一期去十几个人,大概二十天左右。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采访、写作、编辑或接听热线电话等等,切身体会地方媒体真正在做什么。他们与不同群体打交道,会遇到很多实际的困难和问题,这对于学生走出象牙塔,对社会有个全面真实的认识,形成一定心理准备非常必要。同时,也切实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这是一个记者必备的职业素质。在地方还可能参加一些实地调研,参加一些媒体活动,对于学生丰富知识,开拓眼界,积累经验也非常有益。
记者:你是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来到教育部工作的,能给我们谈谈你对国考的看法吗?
樊敏:从我的角度,我对这个形式是非常认可的。因为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或形式去选拔公务员了。公务员考试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了,它考的主要还是你个人的积累。虽然对一个人能力只有通过对他较长时间实际工作的观察才能准确把握,而公务员考试采用笔试加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加上试题的不断改进,还是能在很大程度上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与公务员职业的匹配程度评估出来。
我是在考试报名以后才开始复习笔试,前后不到两个月。笔试完全不准备不行,你必须熟悉它的题型,但长时间的准备并不见得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比如申论,它考的是你的对事物的见解和建议,是你长期形成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思路和能力,这些东西不是临阵磨枪和题海战术能获取的。至于面试,他首先侧重你的反应能力,你能否在很短的时间内整理出来一个清晰的框架,整理出来你回答的重点和逻辑。其次侧重表达能力。有效地沟通是解决事情的必要条件之一。最后也是对你的心态和思想的检验,一个有经验的面试官,是能在短时间内看出一个人的内在的。你是否是一个勇敢的人,稳重的人,有事业心而非功利心的人,这些都是能在面试当中得到体现的。
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八年
记者:新传从建院伊始到现在这些年间,教学内容和水平方面在你看来有哪些变化和发展?
樊敏:教学内容更加系统,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师资力量更加充实,专业课程更加合理;学生的实践锻炼更丰富了,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平台进行学术研究和实习锻炼;学术活动更加丰富,学术交流层次更高,内容更广,经常会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和业内的人们做讲座,本科生和研究生有更多的参与项目和研究的机会,老师们也愿意带着学生们做一些真正有助于学生知识积累和经验增长的事情。这方面我很佩服王辰瑶老师,她当时带我们全班的同学去做一个课题,一个教育部重大社科研究项目。从教学内容来说更加契合实际,更加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发展更加契合。
记者:八年来,新传给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樊敏:中国的新闻事业会向着怎样的方式发展,这是需要所有的新闻人共同探索的事情。八年来,学院教给我的,不仅是一些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看待或判断事物的思维和观念,是一种思想,就是既有理想主义,也要从现实出发。新时代如何继承传统,如何创新,如何从全局出发思考问题,如何从细微之处发现真知,怎么做新闻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社会平稳的,迅速的向前推进,而不是阻碍这一进程,这些东西是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上得来的,看书自学是远远不够的。
记者:经历了这么多新传的人和事,你心里最想对这个学院说什么?
樊敏:感谢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带我度过这八年的岁月,帮助我成长,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八年。感谢新传教会我知识,教会我思考,让我形成对人生最根本的认知。祝愿学院蒸蒸日上,培养出一批批有自己的理想和坚持,能够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新闻人才。我会把学院教给我的知识、传给我的思想铭记于心,成为推动和指点我人生前进的动力和明灯。
采访手记:
思前想后,还是觉得称樊敏为“师兄”更为亲切,虽然他在我还未入校时就成为了“老师”。但是,当听到他说“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八年”的那个瞬间,自己也忽然很是感动,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身上共同的标签——北大新传人,也同样因为这位师兄神态中透露出的年轻的热情,以及远比我们成熟的稳重。
八年,究竟有多长?在樊敏师兄反复帮助我修改这篇采访稿件的时候,我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八年,近乎他现在人生的三分之一,可以将师兄磨砺的如此成熟严谨,可以让我们羡慕……又或许,这八年真正的魅力,在于北大,在于我们都引以为傲的一个名字,新传人。
记者/陈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