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会
新传故事
满毅:北大梦,记者心
发布日期:2011-04-17点击数:
个人简介: 满毅,2006年考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陈昌凤。在校期间一直担任2006级硕士班班长,协助组织过学院各类大型活动,参与了《北大影响力》等书籍或报告的编写。2008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目前就职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采写的新闻多次获得产业报协一、二等奖。 温文尔雅、不疾不徐,初见满毅时,这是他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当记者说明来意后,他笑称自己“一直是个挺幸运的人”,从当初考入北大,到毕业后就业,再到进入这本访谈录,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儿,他总怀有一种感恩的心情。“因为考入北大,今生我将与北大相伴。” 一米八几的个头,坦率、真诚的他是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满毅告诉我,当初从东北来到北京,心里曾有个“美好的愿望”——学点儿带着“京味儿”的普通话。当初宿舍其他两位同学一个来自福建、一个来自四川,但这两个同学性格腼腆,平时话不多,反而是操着东北腔的满毅更外向些。结果,满毅的北京话没练好,反而让这两个兄弟的话里话外染上了“东北味儿”。
北大缘分:“这里是我一直追求的精神家园”
说到满毅与北大的缘分,就不得不提到三个年份。 第一个是1999年,那时的满毅刚刚16岁。因为中考顺利考入吉林省重点高中,作为奖励,全家来到北京旅游,当然行程中也包含了参观北大、清华校园。夏天的未名湖,光影变幻、书声朗朗,“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那天有多么温暖,阳光洒在那些学生的书本上,飘散出徐徐的香气。那时我就想,如果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那该多好!”虽然日后,满毅踏入北大之门的路程并不顺利,但那年那日未名湖边的这一场景却始终留在他的脑海里,甚至成为他为之奋斗的精神动力。 第二个是2002年,因为这一年,满毅在高考中与北大失之交臂。与很多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不同,满毅高中学的是理科。其实从初中开始,满毅便一直是班级的语文课代表,但为什么最终选择理科呢?“姥爷曾一直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许是受家人的影响,我最终选择了理科。”满毅这样回答。高二时,家里一度想让满毅高中毕业直接去德国留学。在这个世纪之初,对于学理的满毅来说,出国留学是个不错的人生规划。整个高二,满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习德语上。但最后,这个出国计划并没实现,已荒废一年学业的满毅,不得不重新备战高考。 高三开学那天,满毅看着有些陌生的数理化公式和符号,一股失落感油然而生,那个未名湖边的画面似乎离他越来越远……一年后,满毅凭借自己的努力不单追上了之前落下的课程,还逐渐展露出一定的“考北大清华”的实力。在高考填志愿时,家人为了稳妥起见,并不建议满毅报考北大,但满毅却执意追寻那个少年的梦。在填报志愿单上,满毅只填了两所学校,一个是北京大学,一个是吉林大学。成绩出来了,奇迹却并没有出现,满毅以几分之差落榜,无缘北大。虽然考上了吉林大学,但那年夏天满毅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庆祝。他一个人跑到北京大学,在哥哥的宿舍里住了一个暑假,因为那时的他觉得“以后再也没机会来这个校园了”。他回忆说:“虽然那个夏天我和所有北大的学子一样出入在这个校园里,在图书馆自习、去食堂打饭、在球场打球,但只有我知道,我并不属于这里,所以那个暑假我过得并不开心。” 第三个是2006年,这一年满毅的人生出现了一个转折,那就是他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三年的大学生活飞一样地度过,大四这一年,大家都在规划着自己的未来。“找工作,还是考研?”当满毅这样问自己的时候,七年前那个明媚夏天的画面再一次蹦了出来,“我要考研,我要考北大!”满毅暗暗对自己说。 填报志愿时,其实满毅并没有百分百的信心能考上北大,因此他同时报考了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两所学校的新闻专业。满毅说,直到考试前一天,他也没有决定第二天该进哪个考场。“那时候考传媒大学还是挺有信心的,但是否要挑战北大,我还没拿定主意。”高考时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还能招几十个人,到了研究生阶段新闻学这个专业就只招收3个人了,难度可想而知。一方面希望确保自己能在新闻专业继续深造,另一方面又想圆自己那个“北大梦”,那一夜,满毅想了很久。第二天一早,满毅对家人说:“虽然我并不是很有把握,但我还是想拼一次,否则自己将后悔终生。”说完便毅然走进了北京大学的考场。 2006年3月份,一封标有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满毅的家中。这一次,他成功了。
燕园求学:“我应该不属于刻苦读书的那类学生”
谈到满毅在北大的求学经历,他归纳自己应该不属于刻苦读书的那一类学生。他参加过新生杯篮球赛、羽毛球赛,和同学组队参加过学校的马拉松比赛;在国际合作部做过学生助理,参与了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国外名校学生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有时间就去听其他学院的公开课,做过几门课程的助教,给留学生做过翻译…… 研究生期间,满毅担任了两年的研究生班班长。但研究生期间,满毅和其他几个班委委员从未得过学院的奖学金,不是因为他们的成绩不够,而是几名班委都不约而同地将奖学金让给其他同学。为什么要这么做?满毅回答:“研究生的奖学金评比不仅仅参考成绩这一项,还有其他方面综合表现的评估,虽然班委不算是什么领导,但大小也算个‘干部’,总得有点儿牺牲精神吧。” 2006年的圣诞节,他和班里的几个同学策划了一场小型的聚餐,并在全班同学中间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目的是让班级的同学尽快熟悉彼此,为此他还给这次调查起了一个名字——破冰计划。那时候大家还没有听过“破冰”这个词,后来这个词很多媒体中火了一阵,2007年“两会”闭幕后,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到“破冰之旅”,也是满毅他们班这次聚会之后的事。满毅笑说:“没准儿我是这个词的创始者呢。” “全班在海边聚会,你会选择谁在夜晚去沙滩漫步?”诸如此类的问题出现在这张以“破冰”为名的问卷上,班上的同学都觉得新鲜。“最后我们用市场调查的研究方法统计了这张问卷,还给每个同学评了一个奖,比如最受男生欢迎奖、最有女生缘奖、陌生人奖等等。很长时间之后,同学们之间还在用这次评奖的头衔称呼对方,挺有意思的。” 还有一件趣事,至今满毅想起还会笑出来。在北京大学的28楼有个售票点,每年节假日前夕,28楼前都会排出一条“长龙”。每天晚上7点放票,很多学生为了拿到一张车票,不得不中午就去排队。有些学生买不到票就到学校的BBS碰运气,看有没有临时转让的车票。碰到这种奇怪的现象,满毅和室友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们利用一个下午时间排队,买了几张比较紧俏的车票,然后在就在学校的论坛里大模大样地做起“黄牛”买卖来,还疯狂地抬价。不过几个小时,满毅的ID就被管理员封杀了。没想到满毅灵感又来了,马上找到了这个版的“斑竹”,几乎没提ID的事儿,反而成功做了1个小时的访谈。 几周以后,在刘德寰老师的市场统计学课堂上,满毅和室友做的报告《校园BBS网络营销模式探析——由“黄牛”引发的一次调查》让全班同学瞠目结舌。在这个报告里,他们利用市场调查学的多种方法,把这次不寻常的“黄牛”经历摇身变成一份学术报告。刘德寰老师听后点评:“虽然做‘黄牛’不可取,但他们的访谈的内容和研究角度很有新意。” 回想起这段经历,满毅说:“可能这样疯狂的事,只有在学生期间才能做出来。当时刚刚接触这门课,对市场调查很感兴趣,就迫不及待地实践起来了。仔细想想,是北大这个校园给了我们敢作敢为的空间。那个‘斑竹’听了我们的想法,不但恢复了我们的ID,还对我们的研究产生了兴趣,老师们听了我们的报告也不生气。这种自由的氛围让我们可以尽情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当然,那次买的车票都是原价转让出去的,没赚一分钱,我可不能真当‘黄牛’啊。”
步入社会:“我为自己是一名记者而感到自豪”
毕业时,满毅获得了多家单位抛来的橄榄枝,但最终他选择了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新闻中心,选择了做一名行业记者的道路。中国海油是中国最大的国家石油公司之一,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因为加入中海油,满毅与海结缘,也是在海上采访的过程中,让他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诠释。 “学了六年的新闻,对记者这个行业,我舍不下、扔不掉,但其实毕业那会儿,我还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职业。”满毅说。“初来这个公司,脑中想的是一些浪漫的事儿,坐直升飞机去海上平台,与一线工人打成一片……但工作两年后,我才渐渐读懂这个职业。” 有一次满毅在码头等船,无意间听到了两名水手的对话。 年轻点的人问:“你知道美国在哪里吗?”年长的人回答:“在很远的地方吧。”年轻人又问:“那香港呢?”另一人又回答:“应该在美国的旁边吧。” 对话的两个人是公司的承包商工人,对话的地点就在深圳的一个码头,距离香港仅一桥之隔。 在一次去渤海油田的采访中,满毅在海上平台的吸烟室遇到了一名年轻的空调修理师。他告诉满毅,自己干这个活儿足足有八个月了,但直到现在也没有适应海上的吊笼,尽管有时他一天就要在吊笼上往返10次。满毅问他什么时候开始吸烟的。他说自从出海以后,因为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海浪声会使他不安,吸烟可以使他平静。这名修理师姓周,那一年刚满18岁。 去年,满毅在前往渤海第一座海上风力发电站的船上,认识了一个年轻人。他在这里的工作就是随时解决风车遇到的技术问题。有一次他在维修的过程中遇到了大风,前来接他回平台的拖轮怎么也靠不到单点系泊上,结果当天只能放弃。没料到这场大风整整刮了三天,他一个人就在风车里困了三天两夜。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人说话。 采访中,满毅听了很同情,关切地问:“离下次倒班应该不远了吧?”他说不知道,这次出海已经80多天了,他现在每天都期盼着公司派人来替换他。这个年轻人姓徐,是东风科技公司的一名机修师。 在建筑工地一次采访的过程中,满毅看到了一群工人坐在地上捧着饭盒吃饭。他便走过去指着旁边的沙石地问他们:“在这儿吃饭不怕灰尘扬到饭盒里吗?”其中一个年轻人似乎是对满毅胸前的相机感到好奇,主动回答说:“我们每天都这样,已经习惯了。一天当中最幸福的事,就是在夕阳下吃饭。” 满毅给他拍了张照片。“这张照片一直是我的珍藏,不为别的,就因为这个年轻人笑得特别真诚。”满毅说。“作为记者,只有我们尊重并且接近采访对象,只有我们珍惜并且善待发生在身边的事,只有我们学会倾听并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我们不辞辛苦、不遗余力地深入一线,只有我们虽然会受委屈但仍旧全力以赴,我们才能说,我是一名记者——我无怨无悔并且为之骄傲!” 记者手记: 对满毅的采访,我想起来总觉得挺有意思。他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做的就是行业记者,经常与一线工人接触,肯定写过不少人物专访。这回角色一换,作为受访对象,他肯定知道怎么“对付”我这个尚未毕业的小记者。一见面,满毅就笑着说一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全力配合”,让本来很忐忑的我大为感激和放松。时值中午下班,他带我去公司附近的一家咖啡厅边吃边聊。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他温和的声音缓缓讲述他在学习和工作中经历的一件一件的故事,他所珍惜的一个一个的人。他满心的善意和感恩,他喜欢用“触动”这个词,他的话里不时透着一股灵动和喜气。要不是因为下午还要上班,给他触动的人和事似乎可以这样一直讲下去。这次采访,我很享受,也获益良多。

记者/肖龙凤

上一条:李芸:成就贵在坚持,幸福缘于喜欢
下一条:朱宏祥:一定要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