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会
新传故事
白真智:保持理想的热度
发布日期:2011-04-17点击数:
个人简历: 白真智,2001年考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攻读法学专业。2005年跨系保送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传播学硕士学位,师从陆绍阳,在校期间担任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现任人民日报总编室编辑、记者,参与组织“人民日报校园行”系列活动,并担任“校园行”活动北京大学、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站的主持人。 时间过的真快啊,毕业已经近四年了。当时我们一群同学和阿忆老师一起策划院庆五周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转眼“我的新院”已经十岁了。非常感谢院里的领导、老师还有师弟师妹们能让我有这个机会告诉“我的新院”我有多么地感谢她,感谢她教会我的事情,感谢她让我结交的朋友,感谢她指引我走上的这条路,向她说一声“生日快乐”。 我不是“科班”出身的“新闻人”。本科时我在元培计划实验班选择的专业是法学,原因很简单,不想让自己像个小女生那样感性,想更清楚地看这个世界,想更多地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可是北大从来就不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地方,所以生性活泼,好奇心重的我不仅利用元培实验班“自由选课”的机制涉猎了文科所有专业的部分课程,更是参加了很多课外活动:大一时参加“第三届北大‘十佳’演讲比赛”,后来居然跌跌撞撞进了北大的“十佳”主持人大赛;大三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栏目,拿了周冠军;大四时成了中央十套《走进科学》节目的实习主持,还参与主持了凤凰卫视九周年台庆与北大合办的晚会。到了本科毕业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读过的这些课程,参加过的这些活动,似乎都在无意中把我指向了一个方向——新闻。于是,我选择参加了北大新闻传播学院的跨系保研考试。非常感谢新闻传播学院这个年轻的“传统”——吸收本科非新闻专业的学生进行新闻专业的深造,让我有机会成为“新院”一员。 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充实而又匆忙。我们第一年住在万柳,冬日的清晨大家睡眼惺忪地涌进校车,经过一路的欢声笑语之后个个精神抖擞地回校园上第一节课。在广告学的课堂上,老师充满激情地讲起那些创意无限,心思巧妙的营销案例,我也听到热血沸腾,不由自主地被卷进这些充满智慧的大脑引发的风暴。一节纪录片鉴赏课上,我突然被片中平实的场景击中,泪流满面,深深地被真实的力量所震撼。旁听答辩时,看着师兄师姐们与老师对谈,猜测着明年的自己是否也能如此从容,如此自豪地向老师汇报学习的成果。新院的生活就是这样,老师的启发,同学间的碰撞,不断带给你挑战,带给你震撼,不断让你体会到新闻的魅力和传播的力量。这魅力与力量,带给我无比的满足与快乐,因为它们让我懂得了我选择的这条路,最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它表面的光鲜与刺激,更是它与真相的对视,与心灵的对话。所以当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走进了人民日报,想用一种最踏实、最传统的方式,与我的理想对话。 如今,我回望自己短短四年的新闻职业生涯,除了忙碌、欣喜和自豪之外,最令我动容,让我觉得最珍贵的,恰恰是它时常带给我的挣扎和寂寞。借这个机会,有几句话我想说给师弟师妹们和自己听:第一,永远保持旺盛的好奇心;第二,相信守候也是一种努力;第三,工作永远不会忙到让你无暇规划未来。 首先,永远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在这个时代,好奇心是一种奢侈品,因为资讯爆炸,渠道繁多,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在被它们包围的时候,我们甚至会有一种避之不及、惰于思考的心态。但是从事新闻这个行业,保持好奇心是工作需要,有好奇心才能有追寻事实的欲望,有好奇心才有思考问题的动力。而新闻职业要求的好奇心,并不是以新闻人个人的兴趣爱好为标准的。当北京奥运会开幕时,我们是没有能到现场观看的观众,要了解所有精彩的细节;当王家岭矿难发生时,我们是被埋矿工的家属,时刻关注井下矿工的安危。作为媒体人,公众的关注点必须是我们的关注点,只要你真正用心去体验生活,从心底给予受众尊重,你的诉求、你的立场就会和受众保持一致。要保持追问的激情并不容易,当然也会有疲惫的时候,更何况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公共媒体已经不是信息发布的唯一平台。但是身为媒体人的责任却更加沉重,纷繁的信息需要有公信力的媒体来梳理、来辨别、来引导,这样的责任成为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另外,保持好奇心的重要方法就是不断充实自己。一方面,媒体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随时在被要求接受新的咨询,有机会接触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工作会强迫你去思考,不要认为这是负担,这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不要放弃在学生时代的爱好和特长,哪怕你再忙,哪怕这些爱好看似与工作没有什么关系,它都可能成为你释放压力的出口,帮助你更新自己,让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保证自己所传播的信息客观公正,以理服人。 第二,相信守候也是一种努力。我想我们很多人选择从事新闻行业,可能都是从喜欢看新闻开始的。也许一篇报道、一段电视采访就能让我们萌生做新闻记者的想法,我们会羡慕、向往这个行业能带来的辉煌和机遇。的确,这是一个让年轻人快速成长的行业,只因为我们手中有这支笔或这支话筒,就可以让我们接触到超越我们年龄层次、财富层次、权力层次和经验层次的很多人和事。起初,你会像一块海绵,不断地吸收新锐的观点、新奇的知识,像一个大学新鲜人那样快乐,但要明白,最终这个行业需要的是你有更多担当,需要你用你的良知、智慧和经验维护真实,维护公正。当踏入这个行业最初的兴奋劲儿,或者说和工作的“蜜月期”过去之后,你也许会觉得寂寞,甚至苦闷,因为兴趣变成了压力,新奇变得乏味,这时候,守望就成了另一种努力的方式。守望并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原本让无暇思考的头脑沉静下来,把四处张望的眼睛收回来,认清手中这支笔、这支话筒、这个镜头的分量,在从大处着眼之后从小处着手。我从事的是平面媒体的编辑工作,有时会有一些采访的机会,但是大部分的时间,我都是在办公室里向各地的记者约稿,或是黑夜里在灯火通明的夜班平台编辑稿件。我也许不常能体会到新闻现场的震撼,但在我的心里我要求自己对新闻事实的脉络了若指掌,在编排的时候我用心去做每一个标题,选取每一张照片,揣摩每一个词语。新闻的语言或许是平静的,不动声色的,甚至是有点冷淡的,就像照片,就像纪录片,但它传递的却是对人,对每一个个体最人性化的关注和悲悯,这关注和悲悯正是建立在对事实的绝对尊重上,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能做的也许及其有限,能影响的人和事也许及其有限,但还是要尽所能去做。因为这时你守望的不仅新闻事业,更是新闻良知,你用心呵护的是自己对理想最初的执着,是为今后积蓄力量。 第三,工作永远不会忙到让你没有时间规划未来。我研究生是的专业方向是媒介经营与管理,最初来到人民日报社的时候,我选择进入了经营部门——广告部。因为我觉得在一个传统机关性质的媒体纷纷向市场化转制的时代,我需要了解媒体的经营运作,这是很多从事采编业务的人员没有过的经历。在广告部,我做过行政管理工作,联系过广告业务,组织过大型活动,还利用自己学生时代的特长代表报社参加过中直机关的演讲比赛,应该说做了很多事情。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对新闻工作的关注,没有间断与新闻业务部门的沟通。在广告部工作了将近两年之后,我回归了新闻的本业,成为了总编室的编辑。这样的工作经历是我规划的结果,因为有准备,有计划,所以每个阶段我都知道要学习什么,在我职业的生涯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上班之后,生活的节奏会比在学校时紧张很多,而且和实习时不同的是,实习时的忙碌可能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但是正式工作后的忙碌可能却是被动的,这种“被工作”的情况会使人感觉无力、疲惫,甚至不耐烦,下班之后也许你只想倒在床上让脑子里一片空白。工作中会有阶段性的紧张时期,比如做一个项目、写一篇稿子、拍一个专题,在这些短期的压力结束之后,人都会想让自己身体和头脑都放松一下,可往往放松完毕下一个任务也就接着来了。就是在这样紧张、舒缓的交替中,我们可能觉得只有精力完成工作,却没有经历规划事业。但是虽然很累,我觉得还是要抽出时间规划自己事业,包括个人生活的发展方向,因为工作单位和学校不同,社会和职场的“培养计划”很多时候需要自己拟定,不是念好了工作中的“每一门课”,“绩点”就一定会高的。 2009年11月,人民日报社的“校园行”系列活动第一站就选在了北大,我作为主持人也跟着回到了母校。看到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老师、自己的同门师弟师妹,亲切又忐忑。四年前的我,要是参与这样的活动,一定是坐在台下,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像台上的嘉宾们一样,快点成为职场的一员,做出一番事业。但工作之后回到学校,我发现自己很想再坐在第一排听老师讲课,很想认真地做个课题的PPT,很想在图书馆找一个靠窗的、有阳光的位子,那是我在心里回味了无数遍的时光,是你们的现在进行时。

上一条:陈征微:新院=心愿•新园•心苑
下一条:席淑静:理论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