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学院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东亚新闻学与新闻事业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在北大召开
发布日期:2010-08-26点击数:
8月20日上午,由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以下简称新闻学研究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新闻史学会共同主办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年会(2010)暨东亚新闻学与新闻事业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在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有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总顾问、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中国新闻史学会部分在京常务理事及特邀理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老师、研究生,以及“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第二届全国新闻史论师资特训班”的全体学员。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新闻学研究会副会长赵为民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校长、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会长周其凤院士为年会发来贺词,他肯定了研究会过去一年内的学术研讨及教学活动,指出一个以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为基础的国际化的新闻史论交流平台业已成形、日趋完善,并开始发挥品牌效应。他希望新闻学研究会能一如既往地秉持蔡元培校长的创会宗旨,为促进中国新闻学与新闻教育的发展,做些扎扎实实的事情。
方汉奇教授在致辞中肯定了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声望和影响,强调1918年成立的新闻学研究会是北大当时唯一由校长发起并担任会长的学术社团,也是中国第一个系统讲授并集体研究新闻学的团体,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2008年4月恢复成立的新闻学研究会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汇聚海内外新闻与传播学领域内名家之力,在促进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方教授寄语新闻学研究会要进一步开阔研究视野,拓展学术探讨的空间。 本次研讨会共安排六场主题发言,发言者包括新闻学研究会导师:北京大学教授程曼丽,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吴廷俊、日本龙谷大学名誉教授卓南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少南。此外,主办方还特邀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荣休教授陈世敏和京都产业大学教授门奈直树与会进行主题发言。 前两场发言由清华大学教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导师刘建明主持,这两场发言的亮点在于提供了一个中日对比的框架反思新闻学与新闻事业在东亚地区的发展。程曼丽教授以《中国新闻业六十年的发展与思考》为题,以改革开放为界回顾了中国新闻业在两个三十年中的发展历程与阶段性特点,指出这六十年的发展是厚重的遗产和宝贵的财富,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记取并引以为戒。门奈教授以《日本“新闻学”的发展》为题,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回顾了日本“新闻学”初创时期受到的欧美影响,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与特点,为日本新闻学的发展脉络提供了一个鸟瞰图。
第三场和第四场主题发言由北京大学教授肖东发主持,这两场发言的特色体现于在社会变迁的脉络中,结合港、台两地新闻事业发展的具体经验,为讨论提供了一个新维度。陈世敏教授在题为《公民新闻传播权及其发展》的发言中,通过对台湾“传媒素养教育”发展进程的梳理,指出传播学界长久以来对学科发展方向的争论,可归结为学科主体性的游移不定所致。李少南教授在题为《香港新闻业的回顾与反思》的发言中回顾了香港新闻业在“精英报业”、“党派报业”及“社经报业”三个时期的特点,指出香港目前的报业带有民粹主义色彩。 第五场和第六场主题发言由清华大学教授李彬主持。这两场发言的重点在于将对中国新闻学与新闻事业发展的反思与历史进程紧密结合,促进讨论的进一步深入。吴廷俊教授以《对“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历史考察》为题,总结了中共新闻工作“以俄为师”取得的成绩和效果,同时反思了随着党的地位的改变与任务的变化,新闻界在“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方面尚存可质疑之处。卓南生教授以《西人、西学、西报对东亚近代报业的冲击与影响》为题,指出西方传教士将近代化的报业概念传入东方的过程,伴随着以维护西方“国益”为目的的价值观渗透,并强调“双重标准”与“国益论”仍可作为管窥东亚新闻事业,尤其是某些国际媒体的国际报道与评论之特征与走向的关键词。
闭幕式上,吴廷俊教授对六场主题发言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与会学者从历史视角审视了新闻学及新闻事业在东亚的源起、发展与变迁,从学理角度拷问了东亚的新闻学与新闻事业受到的影响、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发言和讨论体现了不同方法的碰撞,不同观点的交锋以及国际视野的融合。吴教授还强调新闻学研究会不仅是北大的,也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期待明年的年会有更丰富精彩的内容。(文 李杰琼) 摄影:商伟 刘扬 任博雅 编辑:文 尚

上一条:第六届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
下一条:第五届中国品牌传播趋势论坛在北大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