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在欢庆建院10周年的日子,新闻与传播学院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研究中心在守仁国际研究中心,举办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能力培训班。以世界著名培训师Milton J. Bennett博士为代表的5名中美培训师做了精彩培训。这是我校首次举办以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能力为主题的培训班。
陈刚副院长首先致辞,他热烈祝贺培训班开班。他强调,发展跨文化交流学科,普及跨文化交流知识,提高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能力,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国际环境中意义重大,它与建构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建立和谐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学院将重点加强该学科的建设,大力支持其发展和研究。
关世杰教授主持培训班的培训活动,上午,各位培训师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跨文化培训。美国跨文化交流学院(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stitute)创始人、跨文化“IES”理论创始人Milton J.Bennett 博士先就如何培养跨文化能力做了专题报告。他指出,培养跨文化能力总结起来有三个原则,即了解对象国的客观文化、学会互动分析和掌握适应技巧。了解文化属于掌握知识的一种,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等各种方式获取信息,而跨文化能力培训正是在了解信息的基础上,教会大家如何学习、如何分析文化差异进而结合自身条件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技巧和方法的训练。
跨文化交流学院培训师、北大校友何惺(Cindy He)女士介绍了全球认可度最高的两套跨文化能力评估体系GCI(Global Competence Inventory)和IES (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Scales)。她指出,GCI重点评估个人的认知管理、关系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IES侧重个人的跨文化敏感力。只有在充分了解自身优势、劣势,有针对性的加强培养,才能达到有效适当的跨文化交流。
美国加州杰普曼大学传播学系终身教授、美国腾胜国际咨询公司首席跨文化专家贾文山教授就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协同管理理论和文化核心符号理论做了报告。他用一次宴会中中国小女孩与美国教授就“李爷爷”称呼产生的误解一事为例,分析了双方的话语在片段、人际关系、自我和文化四个层面的意义,指出只有深刻挖掘话语背后不同层面的意义,观察、记录和深度描写其文化核心符号,才能真正消除误解,完成高质量的跨文化交流。
磊石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现任董事总经理黄伟东先生结合智商(IQ)、情商(EQ)的概念,提出新时代全球商业人士要发展文化智商(CQ)的建议。他用日本“霸道”汽车广告引发的中日跨文化交流危机为例,指出了解各国文化差异对于更好的开展跨文化商务的重要意义。他还介绍了磊石公司用于培养文化智商的“世界通”方法,希望学界与商界更好的合作交流,共同推进跨文化商务的发展。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异虹副教授以“时间适应”为例,带领大家真实体验了一次跨文化交流的情境。她用提问、角色演练的方式让学员们参与互动,了解单一时间习惯和多向时间习惯的区别,并认识自己的时间使用模式,为提高跨文化交流中的时间敏感度提供了范例。
专题报告之后,各位专家学者与众学员就报告中的问题以及跨文化交流的理论、技巧等各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对培训班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开设课程提出了宝贵建议。
下午,Bennett教授就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模式(IES)做了更为详细的专题报告,对文化适应的不同阶段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了深入阐释,并与学员就不同阶段表现、改进时间等细节展开讨论。
本次培训班的主持人关世杰指出,利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10周年举行跨文化培训活动,一是来向我国的学界特别是传播界的同仁呼吁,进一步重视短期的跨文化培训的研究与更广泛地开展跨文化培训活动。我们要两条腿走路,既大学课堂讲授跨文化课程,同时要做好短期的跨文化培训。二是向社会各界,特别是相关部门的领导者呼吁:重视自己的跨文化交流素质的提高,重视短期的跨文化培训,参与到跨文化培训活动中来。从个人层面来讲,提高自己的跨文化的能力,更好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友好相处和更有效的合作和工作;从整个国家的层面来讲,提高全民族的跨文化能力,促进地球村的和和谐与发展。
参加培训的成员对于此次培训给予肯定。对外经贸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潘亚玲教授说:“北京大学作为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的领头人,时刻走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实践的前沿。此次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能力培训班开班更是国内跨文化管理学界和业界的福音。对外经贸大学外语学院作为培养国内外商界跨文化人才的重要场所,希望能在今后与北京大学跨文化管理和研究中心紧密合作,更好地推动国内跨文化交流和管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