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学院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新闻与传播发展论坛”之“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学的新发展分论坛”
发布日期:2015-11-23点击数:
10月15日下午,“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学的新发展:结构、重建与误构”分论坛在新闻与传播学院报告厅举行。论坛由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师曾志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胡百精首先讨论了公共传播研究的基本问题。他提出在公共传播领域几个值得深究的问题。第一,公众是不是唯一重要的主题,第二,新闻传播是不是公共传播中最主要的的类型形态。他指出,现代性危机与传播学范式创新问题可能成为未来传播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公共传播的研究应当超越单一主体,回到日常生活、启蒙和现代性,回到语言和对话,着眼于个体和共同体的研究。 媒体策展人、极体营发起人岳路平则就社会化主义新人的九个器官作出阐释。他表示,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个体都会演化为一种互联网肉身,并进一步解释了互联网肉身的模型建构。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刘阳从技术神学和技术历史唯物论的角度讨论了互联网+的内核。他指出,互联网+的实质不仅是一个去政治化的经济议题,而是一个与政治密不可分的概念。当我们把互联网+这个概念重新政治化之后,才能看到它中间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胡翼青指出,以事件为基础的群体传播和部落化的群体传播这两种不同的群体传播方式构成了今天互联网群体的传播特点。互联网群体传播吞噬了整个大众传播。这种传播思维带来三个重要启示:第一,大众传播的神话被解构,成为具体的历史范畴;第二,互联网群体传播范式在极大层面上改变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三,将互联网群体传播用于改造人类社会关系的方式方法同样能够透视人类所曾有过的一切传播行为。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白玫佳黛以涉性内容为例深入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内容与媒介批判。她表示,媒介管制造成的在信息流通和获取上的困难会使人们在追求便利的驱动下走向极端。她表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媒介内容管之在方式和价值观取向上都不尽相同,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需要在大量文献的对比中进行。 大连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副教授蒋俏蕾则展示了她关于中国与新加坡高校学生移动互联网使用的比较研究。她的研究基于媒介依赖理论和关于网络沉迷的研究,综合考量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的心理因素,通过分层抽样和因子分析,在两地的大学生群体中发现17种不同的移动互联网沉迷的表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朱春阳对媒体融合时代新型主流媒体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从传统主流媒体早期的“三闻”原则,到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资源流动的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剖析了传统主流媒体无法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现场当中的主导力量的原因。 在第二轮发言中,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培爱作了主题为“广告研究中的理论争议与传播学科建设”的发言。他分析了起源问题、研究对象问题和学科归属问题三个广告学学科体系的关键问题并表示,中国广告学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呼吁各位学者在营销策略、战略思维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引领中国品牌经济走向世界、加入世界市场的竞争。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李本乾则深度剖析了中国传媒“走出去”战略的重构。他表示,数字化的发展对传媒界和传媒如何走出去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我国传媒产品出口速度与我国经济地位差距很大,在产品出口上并不平衡。就此,他提出中国传媒走出去国际战略的建议:一是运用多元文化思维构建国际传播新秩序,提升传媒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而是坚持传媒发展“三步走”的原则;三是注重产品和服务、新媒体和基础产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口与先进文化“四个并举”。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韦路从怎样描述当前网络息传播格局变迁、如何解读全球数字鸿沟现象背后的成因以及影响当前全球信息传播格局变化的因素三个方面对移动互联网与全球数字鸿沟变迁做了深入。他指出,在研究新技术的采纳和扩散时,除了传统的扩散这些经典的模型之外,更多的还要从社会宏观的经济发展的因素出发,来讨论某一个新技术它究竟在一个社会当中它的发展情况如何。 爱荷华大学粟花博士就短信的情感潜能深入研究,分析了短信作为语境重构、礼仪协商和亲密中介工具的作用。她表示,媒介的情感潜能应该从形式的角度来分析,时间一股脑该成为分析媒介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媒介的符号意义,使用者以及研究者本身理解符号意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孙英春重点阐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本土建构。在移动互联网深入发展的时代,她呼吁大家做好本土的学术努力,抓住机遇,更好地推动扎根本土、面向世界,用及时更新的知识生产机制书写本地和全球社会的文化事实,从而发挥传播学真正的学科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孟威对大陆新媒体学术研究的进路与问题作出深入探讨。他指出,在对新媒体的认识和分析维度不断拓宽的同时,新媒体研究领域也出现了认知模式和业务层面的问题。他表示,今后推进新媒体研究,需要思考以什么样的意识来建立这种范式,从而提高问题的意识,深化我们的研究。 两轮发言结束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静、副教授王异虹、讲师王洪喆分别就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作出点评,在表达赞赏的同时,适当地指出发言中值得商榷之处。 最后,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吴靖总结发言。她指出,各位学者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传达出传播学界的共同关怀,既有对已有理论的挑战与颠覆,又有对公共领域的理性审视。她最后讲到阐释性的研究、批判性的研究在大数据时代的重要性,她表示:“大数据是一种研究技术,对这种研究技术要有研究分析,而不是简单把它当作一个存在。”

上一条: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新闻与传播发展论坛”之“城市台发展分论坛”
下一条: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新闻与传播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