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8日上午,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中国银行赞助的北京大学“传播大讲堂”第一期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报告厅重磅开讲。作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5周年院庆的活动之一,本期大讲堂特邀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业界导师、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白岩松开讲。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教授主持开坛,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刘建波特别致辞。
俞虹教授首先介绍了举办“传播大讲堂”系列活动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媒体大变革时代对优秀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理论与实务、学界与业界、高校与社会的面对面交流可以弥补学院派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传播大讲堂”也是对北京大学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的践行。“传播大讲堂”将邀请国内外各大主流媒体的领军人物、知名记者、互联网精英及跨学科专家学者,为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全校各专业学生,以及业界人员送上开拓视野的新闻实践经验与传播前沿思考。
北京大学教育部副部长刘建波在致辞中指出,教学改革的核心是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与空间,无论是专业选择、课程选择还是跨学科的学习。同时,也要求学生在知识积累外,更多培养书本之外的素质与能力,健全自我人格,这正是“变化”的时代中“不变”的坚持,也是对“传播大讲堂”的期待。
之后,在大家的期待与掌声中,白岩松以《媒体的变与不变》为主题,围绕“媒体的发展”、“私媒体与非虚构”及“为什么我们要讲故事”三个话题,与大家分享自己对于媒体发展与新闻教育的思考,探讨新闻传播中的规律、故事与创新。
一媒体的发展
白岩松围绕媒体的发展,梳理了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到私媒体的发展进程,探讨其中核心的、不变的规律。
首先,白岩松从报纸与广播电视的诞生与传播规律出发,驳斥了“干广播电视比干报纸肤浅”的观点。他指出,报纸的发源与西方的广场有关,是第一个具有开放空间、社会属性及多次阅读属性的媒体,“所以它不忌讳理性,不忌讳晦涩,不忌讳一时间看不懂”。而广播电视的传播是“一打出生就奔着死亡去”的单行线,不可以重复收听和观看,需要用感性的方式传播理性的内容,需要通俗易懂的内容表述。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媒体,电视“跟家里人说话”的规律决定了电视语言的表达,“家庭成员几代人都能接受”的要求决定了电视传播中庸的价值观念与分寸拿捏。
同时,白岩松指出,个人电脑和手机的出现,使得每个办公桌上都有电脑,每个人手中都有屏幕。于是,随着私媒体的诞生,一个新的规则正在生成,即“个人屏幕神圣不可侵犯”。无论是手机屏幕第一屏的密码,还是我们看到好的信息时会说 “我转发给你”,都意味着组织收听收看的历史的终结。因此,主流媒体不能仅依靠悠久的历史、主流的认定和主流价值观的宣扬来确立主流地位,而要在宣传阵地中掌握主导权、主控权与主流影响力,不断探讨规律、大胆创新,以增加自己的吸引力,从而让受众选择自己。
白岩松将新闻学理解为建立在文学、历史学与人学三个主学科基础之上的、与时俱进的学科,因此,他认为新闻学不能凝固,但与文学、历史有关的根本的东西也要守正。“作为旁观者我非常忧虑的是,这个时代大家谈论变化的东西太多了,谈论不变的东西太少了”,而事实上,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真善美、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人类历史不变的东西才是大多数。“我们关注变化是渴望变化能给不变的东西带来新的契机、新的推动及与我们之前建立的世界的更好关联,而不是因为变化将诞生一个全新的世界”。因此,白岩松倡导新闻传播要有历史观,要“回去找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来增加新的吸引力。
二 私媒体与非虚构
从柏拉图的“谁会讲故事,谁拥有世界”,到美国新闻对“Story”的强调,白岩松指出,故事是千百年来人与人交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这一点从未改变。但在传统中国人心中,真实事情的写作与虚构写作是分离的;在我们的教育中,意义和主题又被放置于过高的层次。于是,我们的新闻曾经走向讲意义、喊口号的误区,而忽略了讲故事的重要性。因此,无论是未来的新闻从业人员,还是媒体管理者、教育者,如何剖析新媒体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如何回到规律上讲好新闻故事,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白岩松指出,“现在,一个文化和精神的时代才刚刚开始,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才刚刚开始,一个与人性有关的启蒙才刚刚开始”,人们不会永远满足于浅资讯的阅读。在这样一个私媒体时代,从小新闻到大特稿,如何将非虚构写作的经验融入新闻的日常实践活动,都是重要而且必要的。既然新闻是动态的学科,就需要始终在迎接变化中“稳住始终不变的东西”——“吸引力+传播所有核心资讯的法则”是始终不变的,这就需要通过借鉴非虚构写作的经验,来讲好新闻的故事。
三为什么我们要讲故事
首先,当今的媒体竞争已经不再拼独家占有,而是拼独家表达。大家已经不再关心新闻的最初源头,重要的是最大规模的到达,重要的是同样的新闻信息通过怎样的角度、做了怎样的表达,重要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谁能完成更深层次的挖掘。
其次,“人人都是记者”并不意味着新闻的死亡。白岩松以摄影为例反问,“现在人人都有相机、手机,好照片增加了么?专业摄影师是不是更贵了?”由此,他进一步阐述了“全民皆记者”与“记者”的区别——“全民皆记者,意味着大家都可以玩票,但只有记者才可以长跑”。对于长跑的人而言,重要的不是你身边一时有人超越,而是你会一圈一圈地跑下去。因此,“如何让自己不一样,如何让自己不可替代,才是这个时代,每个人要思考的问题。”
最后,白岩松鼓励新闻人去寻找“人人心中有”但“个个笔下无”的东西,在波澜壮阔的变化的世界中,不忘对不变的关注。
在热烈活跃的气氛当中,历时一个半小时的首期“传播大讲堂”圆满落下了帷幕。作为“传播大讲堂”的首讲嘉宾,白岩松老师将自己的一线实践经验与“岩松班”的新闻教育思考相结合,以富有责任感的观察与独立的思考,关注着传媒的行业发展与教育问题,启迪着在场的师生。
撰稿、编辑: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