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下午2:00,“传播大讲堂”在新闻与传播学院113报告厅迎来新学期首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资深新闻人翟惠生应邀开讲。
何谓顶层设计?翟惠生将其通俗地概括为“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归根结底是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如何理解报道中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融媒体时代媒介间又该如何“融合”,围绕这两个问题,翟惠生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度交流。
媒体报道: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把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这是伪命题。”翟惠生从中国近代史讲起,强调历史和人民共同将中国共产党推到舞台中央,“党从人民这儿来,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我们有人民解放军、人民警察、中国人民银行……没有一个执政党,把人民放在这样靠前的位置。”
翟惠生将新闻报道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而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应贯彻在各个类型的新闻报道中,二者统一才能让报道“立得住”。翟惠生提出,典型宣传的目标是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真善美本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但部分典型宣传由于缺乏人民性而效果不佳。“杨善洲最动人之处,在于他是公平与正义的代表。公平正义是老百姓呼唤的,但鲜有报道能抓住公平正义这个内核。”
就热点引导而言,引导和炒作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判定二者的标准就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社会想哭的时候,不要让它更悲哀;社会想笑的时候,不要让它更疯狂。”具备这样的特点,才是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热点引导。跟风炒作、热捧明星,这绝非人民性的统一。
之于舆论监督,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体现在“传递正能量。”尽管舆论监督常被视作人民性的体现,然而部分批评报道引人反感,原因有三:一是草草下笔,以偏概全;二是未到现场,缺乏真实性;三是刻意唱反调,只为引人注意,甚至出现有偿新闻和新闻敲诈。翟惠生送给新闻工作者九字要诀,到现场、问各方、善研判,“决不能做电脑的贴糊匠,一定听到正方、反方、第三方的声音,要有自己的思考。”
融媒体时代:媒介如何融合
谈及媒介融合,翟惠生首先言明融合的目的,“党要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不能接受科技发展的成果,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是要落后的。”他强调媒介融合并非“相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融媒体时代,如何在信息极为丰富、选择极为自由的情况下吸引用户?翟书记认为关键在于内容,“是否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否符合新媒体的传播规律。”
目前的媒介融合进程中,内容主要存在三个问题:“歌德”不讲德,追俗不通俗,包装不化妆。“歌德”不讲德常出现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中,“歌德是板着面孔讲概念、教育人,缺乏叙事和谈心。”翟惠生认为,缺乏问题意识是“歌德”的症结所在,即不能发现、提出、思考、研究、回应和解决问题。之于“追俗不通俗”,翟书记认为不能简单地将通俗置于阳春白雪的对立面,“能够拨动受众的心就是通俗,二人转是通俗,茶花女未必不通俗。”“包装不化妆”则更多存在于文艺作品,“戏不够,全靠灯光舞美凑”,充实内容艺术加工而非过度包装,“能紧紧抓住受众的耳朵和眼睛”才是作品应有的面貌。
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奔着历史,奔着文化,奔着科学。”奔着历史,就是循树之根、水之源、来龙去脉;奔着文化,就是要力争传得开、留得下、春风化雨;奔着科学,就是查清楚、讲明白、具备科学精神。“奔着历史、文化和科学去,一定是叫座的,因为这是人们爱听的,这是历史、文化和科学的魅力。”
讲座中,翟书记表达通俗,言谈风趣,使同学们对“融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传播的顶层设计与实践创新”这一看似宏大的命题有了初步认识。传播大讲堂由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办,每周邀请来自业界和新闻传播一线的嘉宾进行交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升学生对于新闻传播学与新闻传播业的理解和认识。
撰稿:孙东山 冯美娜
编辑:冯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