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之光,铸时代之魂。5月31日下午,“媒体的语文教育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山东卫视《超级语文课》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研讨会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俞虹主持。
研讨会现场
来自主管单位、学界、业界的领导、专家和节目主创团队齐聚一堂,围绕“语文教育与中华现代文明的传承传播”“电视媒体如何助力语文教育创新发展”“文化+教育节目的融合探索”“《超级语文课》打开了探讨大语文教育的公共空间”和“新媒体视域下文化‘两创’节目的创新路径”等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超级语文课》由山东卫视出品、唯众传媒制作,节目以其独特的创新理念和生态课堂模式,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大语文公开课节目。节目圆满播出三季,让大语文教育成为点击量几十亿的“文化热搜”,积极助推了语文教育的创新发展。在《超级语文课》的课堂上,教师们致力于打造全新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灵活地构建课堂,实现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的生长式学习。
程守田发言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程守田表示,语文教育对于文化传承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我们具有不曾间断的语文教学。
吕芃发言
山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吕芃表示,山东广播电视台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深耕人文沃土,发力文化“两创”,努力争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新型主流媒体。在山东省委宣传部和山东省广电局的关心指导下,初步形成了文化纪实类节目也即纪录片生产线、文化综艺类节目生产线、短视频文化节目生产线、以“春晚”为代表的大型文艺晚会生产线等四条文化节目生产线,《超级语文课》节目就是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典型代表。
唐金楠发言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唐金楠在致辞中表示,《超级语文课》回应了AI创作时代,人在教育、文化传播、文明价值等角度的主体性这一时代问题;回应了新媒体蓬勃发展的阶段,主流媒体如何发挥优势和创造力、平衡内容和大众传播以及如何走好文艺创作“群众路线”这一问题。
孙启高发言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孙启高表示,《超级语文课》在性质定位上体现了综艺性与教育性的有机统一;在参与主体上体现了教、学、评的有效互动,在内容方法上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的有序传承。
刘晓东发言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副司长刘晓东指出,《超级语文课》以经典课文为载体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融合,找到了语文课堂与综艺节目的最佳适配点,体现了“开门办广电”理念,彰显了主流媒体肩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周盛阔发言
随后,《超级语文课》主创团队对作品及创作背景进行了介绍。节目总监制、山东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周盛阔介绍《超级语文课》创作与反响情况。节目充分挖掘凝聚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经典课文,将语文教育与文化“两创”有机结合,还与名师深度共创研学课程,在研学之旅带领学生用脚步丈量世界。节目在传播上构建起移动优先,大小屏联动的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式传播矩阵,围绕课堂的趣味知识点、出彩的片段,幕后花絮,在社交媒体平台引爆热点话题,唤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刚刚收官的第三季《超级语文课》,收获了全网热搜192次,全网曝光量16.1亿。
杨晖发言
节目总策划、唯众传媒创始人、总裁杨晖谈到,文化节目要能听得见时代的召唤,要相信文化的力量。《超级语文课》以真课堂、真功夫、真破圈,好课堂、好老师、好节目的特点,展现语文的力量。
李强发言
节目“课评员”、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强认为,语文课不仅仅是学校、学生的语文课,也是社会大众的语文课。《超级语文课》空间上超越了课堂、受众上超越了学生,是真正的大语文。母语有顽强的生命力,所以节目肯定也有顽强的生命力。
马玉炜发言
《超级语文课》第三季冠军、独立讲书人、青年作家马玉炜说,《超级语文课》激起了学生、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大众对于课堂、知识、诗歌、文学的热爱。中国人最古老的歌就是诗,希望节目让书本上的诗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歌。
段宇发言
节目合作方、视源股份党委书记、首席战略资源官段宇认为,《超级语文课》呈现了前沿的语文教学理念、精妙的教学设计以及老师们不断进步的教育追求。“超级”意味着突破,未来教育也必然饱含创新,以数字化应用创新助力老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是希沃不断探索的方向,希望用科技让每一节课变得更好。
陈宏发言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宏指出,《超级语文课》在题材上做到了七分熟悉三分陌生,坚守初心不走样,让学生成为节目的主轴。用语文教学超级表达让电视节目不止好看,而且有用,用生动的表达形式传递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得益彰。
胡智锋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用“活”“新”“美”三个字概括《超级语文课》。他认为,节目创新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激活了语文探讨的社会性话题,真正把语文课做“活”了。
时统宇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表示,《超级语文课》是全社会性质的回望经典、重温经典、学习经典。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当代中小学学生课堂,对整个行业都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要始终相信文字的力量。
沈卫星发言
光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沈卫星谈到,从语文到文学到文化,《超级语文课》的课程是三位一体的。节目眼光好、定位准、切入新、效果强、意义好,教育与媒体强强联合,极好推动了高质量教育的创新,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的人生启蒙课,更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自信课。
冷淞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视听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冷凇表示,《超级语文课》以关爱与向善引发强共情性,以开放和启发实现包容性教育,以混班教学、强PK赛制和围读总结的形式强化综艺感,以魅力教师为核心,以特色选题来构建延展性融通思维,是一档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巨大的节目。
陆胤发言
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陆胤认为,《超级语文课》把重点放在老师上面,做到了表现形式的多元创新,如利用桌游、说唱来跨界学习,进一步活化了传统教育资源。此外,课评员的设置也体现了节目的专业性。
张慧瑜发言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北大电视研究中心主任张慧瑜表示,《超级语文课》提供了在融媒体时代让电视的功能重新回归公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优秀范例,为青少年学子与中华五千年文化搭建起了一道桥梁。
翟小宁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翟小宁认为,根深才能叶茂,《超级语文课》扎根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通过媒体融合连通四海没有边界,超越了一般意义的语文课,可谓恰逢其时。节目的创意源于对文化的一种情感、对大势的一种把握和使命感,在电视中承担起教育的任务,承担起传播文化的使命。
易凯发言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超级语文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范例,是弘扬时代价值的一个先锋,为山东广电的主动担当喝彩。节目通过有意义和有意思的巧妙结合,让我们发现除了传统文字的美,还有几千年的精神的美。
俞虹发言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电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俞虹在研讨会最后表示,《超级语文课》在未名湖畔召开研讨会,不仅仅是国家媒体在语文教育上创新担当的新动向,更是作为中国语文教育人才倍出和学科研究重地的北京大学与媒体携手合力,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积极践行。相信山东广电会给我们带来更丰富多彩的、有意义、有意思的节目。
文字整理:樊雪菲、郜敏
图片:宋柏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