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栏目
首页
首页 >> 旧站栏目 >> 首页 >> 正文
院系本科教学特色系列报道之艺术学院: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实践者
发布日期:2007-11-19点击数:
每周四晚,还没到上课时间,二教101教室早已挤满了人。没座位的同学甚至坐满了台阶,站满了走廊。这学期,艺术学院院长叶朗教授亲自为本科生讲授《美学原理》,他将音乐、美术、影视、雕塑等娓娓道来,吸引了来自校内外文理各个专业的同学前来聆听。 近三年来,艺术学院共为全校本科生开设通选课67门,公共选修课116门,几乎都受到学生的热烈追捧,出现了像《美学原理》、《艺术概论》、《艺术史》、《西方美术史十五讲》等一系列精品课程。主讲老师们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先后有六位老师获得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五位老师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于2006年1月11日正式建立,其前身是1997年成立的艺术学系。从艺术学系到现在的艺术学院,它始终承担着全校学生的美育和艺术教育重任。北京大学于2000年9月在全校开设了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由全校多个院系共同开设,分为五个基本领域。本科生要在以上五个领域选修16学分的通选课,每个领域至少选修2学分,在E(语言学、文学与艺术)领域至少选修4学分,其中须有一门艺术课程。也就是说,每位本科生都将选修至少一门艺术学院(系)开设的课程。 艺术学院继承了百年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美学传统。叶朗教授在《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一文中指出:“从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开始,北京大学形成了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重视美学研究和艺术研究的传统。”这个传统兼有人文色彩和学术色彩,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立足中国文化,中西兼容、雅俗并包。从具体课程的设置来看,理论性的通选课与技法性的公选课互补,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将北大兼容并包的风气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展示无余。 如此的大课堂,教学效果是否会受到影响?“台下这五百多人都是我负责的学生啊!”《艺术概论》课间,彭吉象教授乐呵呵地说。大多数其他学院的同学则同样沉醉于大师的风采。一位大三的文科男生告诉记者:“课堂效果是由自己决定的。只要你愿意听,效果就一定会好,跟听课的人数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叶朗、彭吉象、丁宁、陈旭光、李道新等在全校开设的通选课,每学期选课人数都在四五百人,更不乏未能选上该课,却依然堂堂必到的校内外同学。如果没有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积淀,是很难得到来自各院系同学的首肯的。 艺术学院本科开设有影视编导、艺术学、公共事业管理等3个专业、4个专业方向。秉着“道” ( 人文内涵 ) 与“技” ( 艺术技能 ) 并重、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总体方针,设置课程尽可能处理好专业培养中的各种关系,诸如电影与电视、艺术与传播、专业素养和与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基础等。数字影像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学院的教授和副教授全都为本科生开课,并亲自担任本科生的导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作品的拍摄制作等。针对本科生一半统招生一半艺术特长生的情况,导师们也充分引导他们发挥各自的特点,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学院还聘请了12位兼职教授和8位驻校艺术家,提升学院的人文环境,为本科生进行多方面的精心教育和指导。下课后,同学们围住彭吉象老师提出各种问题,他总是笑眯眯的给予解答,中肯而精辟。而对于即将到来的本科教学评估,彭老师只对记者说了一句:“我们会认真准备的!” 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交流中,艺术学院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它负责辅导包括合唱团、管弦乐团、舞蹈团和民乐团在内的校学生艺术团。近年来更多次应邀出访美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 (作者系新闻与传播学院05级本科生)

上一条:院系本科教学特色系列报道之法学院:追求大气
下一条:大学英语教研室:网络教学+专题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