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栏目
首页
首页 >> 旧站栏目 >> 首页 >> 正文
院系本科教学特色系列报道之法学院:追求大气
发布日期:2007-11-19点击数:
“追求大气”——这是法学院对本科教学特色的概括。 “大气”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承担历史使命,关心中国问题,素质学术并重,全面培养人才。 “追求大气”也是法学院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法学院主管教学的沈岿副院长说:“从培养目标的角度来讲,我们要让学生基本掌握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希望他们具备广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还有跨专业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 他表示,希望法学院的学生将来能够“在不同的行业中都成为顶尖人才”,并具备相应的“批评能力、反思能力、前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法学院在本科教学中特别注重让学生打好基础,注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北大法学院建于1999年6月,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京师大学堂的法科。目前已成为全国顶尖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中国法学教育与研究基地,并确定了在2015年前后成为亚洲最好的法学院之一并进入世界一流法学院行列。
淡化专业 打好基础
“我们不希望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过多地局限或偏重于专业知识,他们应该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所以我们是不分专业的”,沈老师介绍说。 不分专业会不会产生‘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最后各方面都学不精? 对于这个问题,沈老师回答:“法律涉及面广,即使在学校学得很精,实际应用起来还是会碰到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找到解决的方法。如果过早地专注于一个特定的法律领域,反倒会限制学生的视野,本科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组织、应变等方面的能力。
法学院师生讨论
沈老师还介绍说,法学院强调基本理论的学习,而不是片面地教授应用性、技术性的课程;重视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比如在法学理论的教学中兼顾社会学、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在宪法、行政法的教学中融入行政管理、政治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跨院系学习,选修双学位,鼓励学生关注国际的学术讨论,希望学生能够有一个比较广的知识面。 这种不分专业、重视基础的教育模式卓有成效。“很多国外的法律院校对我们法学院的学生是很欣赏的,认为我们学生的能力比较强,能够很快地融入到国际的学术脉络中去。”沈老师说。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前年的‘理律杯’北大法学院得了第二名”。法学院的学生于海杰介绍起法学院的课外活动来如数家珍。每年法学院都要参加“理律杯”、JESSUP、“贸仲杯”这三场大型比赛,这些比赛的学术气氛很浓,基于具体案例,比赛双方分别阐述自己的分析、观点等。另外,于海杰还介绍:“院学生会每年都会与其他学校的法学院联合开展模拟法庭的比赛,平时课堂学习中也会组织模拟法庭;法学院还有自己的辩论队。” 沈老师在谈到本科教学另一个特色“理论联系实践”时表示,法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院也会联系一些律师事务所资助学生参加各种国内、国际的比赛。在第四届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大赛中国赛区选拔赛中,北大法学院代表队夺得中国赛区冠军,同时囊括了“最佳论文奖”和“最佳辩手奖”。
首都模拟联合国北大场
法学院还开展了“诊所教育”,这是由学院老师开的一门教授法律实务的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规范的训练,比如教授法律相关文书的写作、分析案例、讲解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技巧等。沈老师表示:“与英美国家的诊所教育比起来,我们讲授的内容比较多,实战的机会比较少。这门课正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开展就业指导
法学院把学生的就业也视为教学管理的一部分,并且建立了就业指导办公室,针对市场需求对本科生进行就业指导和相关培训。 沈老师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情况:一是学院主动利用广大的校友网络联系用人单位,如律师事务所、公司、公检法和政府部门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用人信息;二是学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直接建立输送渠道;三是安排用人单位与学生的见面会;四是开设“法律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面向毕业生,邀请成功职业人士进行系列讲座,06-07学年的讲座涉及“备战公务员考试”、“公司法务从业要求”、“律所从业要求”、“面试技巧培训”等多个主题。(作者系新闻与传播学院05级本科生)

上一条:院系本科教学特色系列报道之国际关系学院:培养国际视角兼具中国情怀的人才
下一条:院系本科教学特色系列报道之艺术学院: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