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中国国内普通高校中建立最早的国际关系学院。“培养有国际视野兼具中国情怀的学生”这一核心办学思路始终明确。
国际关系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许振洲教授谈到本科生培养方向时说:“我们希望学生具有扎实的政治学及其他社会科学、人文知识的背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理性的批评精神,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我们希望培养出对外部世界充分了解、对中国文化与中国国情深刻体察、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国际关系学院重视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在已有的国际政治和外交学专业基础上,2003年成立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是国内第一个开设的有关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交叉学科。

学院目前拥有十几门品牌课程。在教学中,老师们经常联系国内外时事热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当下的问题。袁明教授开设的《近代国际关系史》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学生们用“享受”一词来形容对这门课的喜爱。
国际交流合作频繁是国际关系学院办学的突出特色之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老师以此总结学院力推国际交流学习项目的出发点。他介绍说:“学院不断争取为学生提供本科阶段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交流的机会,每个年级大约有15%到20%的学生获得半年以上的海外学习机会。通过交流,学生们增加了阅历,开阔了视野,体验了不同的文化。”
目前已经落实与日本早稻田大学联合培养的双学士计划,与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开展的本科——硕士连读计划以及与丹麦社会科学学院的合作项目。
“在国外,每天都可以接触到新鲜的事物,每天都是学习的过程。”一位刚刚结束在早稻田大学交流学习的04级本科生说。到早稻田大学交流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国,课堂上国际化的氛围十分浓厚。“我们经常会就某个问题展开辩论,这让我听到许多不一样的声音。不论赞同还是反对,你都能从他们的想法中得到一些启示。”
丰富的国际交流也无形中营造了重视英语的氛围。除去全校必修的公共英语课,学院还为学生开设了专业英语课。“学院也在积极推动学生掌握第二外语。目前,学院5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法语、日语等辅修专业。”许老师介绍。
国际关系学院学生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2005年,国际关系学院与《环球时报》合作,推出“北大学子看世界”专栏,鼓励学生就国际事务和中国外交的热点发表见解。

2006年3月,学院学生组织了全国大学生东亚安全论坛。这是全国第一个发起者、组织者、参与者全为本科生的机制性论坛,十余所全国知名高校学子共同探讨东亚局势。这也成为了学院的一个品牌学术活动。
首届北京大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今年3月在北大举行,学术主题突出了“亚洲视角”,由学生们扮演的代表们严格按照联合国的规则和流程,进行立场陈述、动议、起草会议草案等工作,模拟实践进行得有声有色。国际关系学院学生2000年就已组织成立了模拟联合国协会,2006年联合哈佛大学,举办了世界大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来自世界37个国家和地区、160余所知名高校的近1500名大学生齐聚北大。这也是该大会首次在亚洲地区举办。(作者系新闻与传播学院05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