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优秀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教学和社会实践合力共创。
面对媒体大变革时代,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努力为象牙塔中的学生搭建连通社会的窗口,与中国银行共同主办北京大学传播大讲堂系列活动,以期实现理论与实务、学界与业界、高校与社会的面对面交流。
5月末,北京大学传播大讲堂迎来了第十七位主讲人。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终身教授、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赵月枝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报告厅为北大师生带来了名为《跨文化视野下的传播政治经济学重构》的精彩讲座。赵月枝教授结合自身在中加两国的学术实践经历,重新审视中外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互动关系,阐释了将传播政治经济学置于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主体性构建过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慧瑜助理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中国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赵月枝教授提出,中国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近现代改良和革命时期,我国由资产阶级新闻学向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演进;80年代美国主流的“去政治化”的传播学被引入,又使得马克思主义新闻学逐渐被边缘化;而在新闻学被定义为“基础性学科”的当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该被重新强调,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批评的视角跟国内新时代的发展现状相联系,是当今学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亮点和盲点
传播政治经济学,即是关于传播权力或传播资源在社会领域的分配的研究。赵月枝教授对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详细解读和评价,提炼出了其中的亮点与盲点。
亮点
立场与方法论方面,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有整体性、历史感,具有明确的价值指向,且富实践性。
观点方面,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揭示了技术社会性和政治的本质,指明了传播与信息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不断上升的地位,和资本主导传播与民主传播之间的矛盾。同时,这一学科也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所扮演的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角色,并关注了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抗争。
盲点
现有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可以较好地用于解释西方社会,但解释中国的现实却不够准确,存在一些问题。
国家问题。西方框架认为国家是资本主义体制的一部分,不能看到国家和社会的有机联系以及特定的国家形成历史。
文化问题。激进政治经济学把历史时间零点定义为资本主义崛起,不能处理前现代文化传统的意义和影响。
城市中心主义。西方研究的线性逻辑将农业社会视为被工业社会替代的落后产物,忽视了农民问题的研究价值,城乡关系视野缺失。
个体问题。政治经济学关注结构而非个体,因此没有反思基于西方现代性的主体概念。
解读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
赵月枝教授援引阿玛蒂亚森、塔里克阿里、苏珊、林春、赵汀阳等学者的研究,为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构建了跨学科的理论基础。政治学层面,她反对文化本质主义,提出跨文化视野必须用整体的观点看待人类文明的历史;哲学层面,她指出跨文化交流的核心是跨主体性,是文明从冲突到合取,发展为一个共可能性文化循环的过程。
中国新闻传播学术主体性建设
基于跨文化的视角,赵月枝教授对中国传播学术的发展提出了方向性的十点建议。
理解传播技术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理解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
坚持新闻媒体的公有制和传播的社会效益第一原则。
坚持党的先锋队作用和群众路线。
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
坚持全党办报、全民办报。
将“传输模式”与“仪式传播模式”结合。
建立“情理结合”的传播。
建构“天下一家”的跨文化传播思想。
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最后,赵月枝教授介绍了她在浙江成立的乡村传播研究院以及调研成果,鼓励同学们关注乡土文化,关注整体性和历史性视角下的文化碰撞,希望同学们在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中培养批判的视角,理解真正的群众路线和人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