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活动
北大国际新闻传播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新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召开
作者:王钰琳 发布日期:2022-06-06点击数: 来源: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2022年5月28日,“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新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在线上召开,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和中国日报社联合主办。北京大学校长郝平,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曲莹璞、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闫成胜、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刘刚等主管部门和中央主流媒体负责人,以及各兄弟高校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专家学者代表参会。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庆伟出席会议并主持嘉宾致辞环节。

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明,国务院参事、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李玮等院系领导,党委宣传部部长任羽中、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王新强、社会科学部部长强世功、国际合作部副部长李昀等校内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新闻与传播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和师生代表参加会议。会议主题发言环节由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唐金楠主持。

59dea964612f47c0a2ca85d040e316c0.jpg

线上会议截图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要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当下我国国际传播的目标与任务,为国际传播实践与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

郝平在致辞中指出,此次研讨会是重温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精神,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举措。作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肩负着重要使命。北大新闻学历史悠久,新闻与传播学院恢复建院21年来,持续加强国际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时,北大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及世界一流高校传播平台建设也为国际传播事业贡献了力量。在新一轮“双一流”开局之年,顺应新文科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北大将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全球一流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构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高地,服务国家对外传播战略。当前,国家对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迫切,北京大学愿与相关主管部门、媒体机构、兄弟高校一道推动此项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郝平致辞

曲莹璞在致辞时表示,在北京大学恢复建立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纪念日与北大携手举办本次研讨会,共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媒体和高校在战略传播体系中都处于重要地位。中国日报社在过去的一年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和致中国日报创刊40周年贺信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国际传播创新实践。他希望此次研讨会能够围绕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特别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学科创新路径、媒体与高校间合作等话题深入研讨。中国日报社愿与北京大学等高校和其他媒体加强沟通合作,推动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在更高水平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曲莹璞致辞

闫成胜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国际传播工作方面积累了大量有益的实践经验,但面临新时代新形势,依旧存在挑战与创新。展望未来,他对提升国际新闻传播提出了三点建议和希望,一是要贴近实际,开展国际传播研究,为构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提供有力支持;二是深化文明互鉴,构建融通中外的新理念、新范畴、新表述;三是加强学科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闫成胜致辞

孙庆伟表示,在5月28日北大恢复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21周年的日子,学界和业界的各位专家相聚云端,再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讨提升新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对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他也代表学校向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生院友致以问候,对长期以来支持北大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感谢。

孙庆伟主持嘉宾致辞环节

主题发言环节,中央主流媒体负责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从理论与实践、业界与学界、学科交叉与融合等不同视角相继发言。

陈陆军以“建强国际传播队伍,提高对外发声水平”为主题进行发言,他以创新策划推出的国际传播栏目“东西问”等为例,介绍了中国新闻社在国际传播领域进行的实践,并回顾了中新社和高校新闻界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长期合作交流。

刘刚强调,要增强“四个自信”,认识到国际舆论斗争的复杂性,尊重国际传播的基本规律,坚持守正创新,构建新时代的自叙话语体系,根植实践应对新时代挑战,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提出,高校新闻学应当在构建知识体系、培养人才、搭建学术平台和学术网络、提供服务国际社会公共品等方面赋能国际传播工作。

国家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指出,当下加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注重协同,构建起具有时代性、系统性、实践性的共商、共建、共享的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谢戎彬结合环球时报社近年来在对外报道方面的系列生动案例和爆款媒体产品,强调了第一手新闻素材的重要价值,并分享了以一线国际新闻实践促进对外传播的体会与思考。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主持人、原驻美记者、达沃斯青年领袖田薇分享了国际新闻报道一线的工作与观察思考。她从国际新闻传播工作者要心怀“国之大者”出发,深入阐述了当下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变化与定力”。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从学术交流角度切入,强调了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对提升国际传播实力的重要意义,并分享了中国传媒大学近年来就培养国际传播人才队伍方面的具体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指出,国际传播学科建设应具有“开放的主体性”,强调“以中国为根本,以世界为面向”,打造有宽度、厚度、深度的人才培养体系。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书记张涛甫结合原创性的国际传播力指标体系,就互联网语境中世界各国媒体传播网络格局、影响力排名、中国媒体全球传播现状以及提升国际传播力的策略方法进行了深度分享。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从技术深度改变媒体行业的观察入手,结合清华近年来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实践,分享了如何在技术驱动时代进行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唐士其围绕国际关系和国际传播两个学科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相通之处,提出培养新时代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应“博之以文,约之以礼”。

陈明指出,以外语学习为基础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视野形成方案能力的人才,应成为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总目标。同时,他提到,2022年9月,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开设的“外国语言与国际传播”本科生培养项目将正式启动,这一实践举措将有力地推动北大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作。

陈刚围绕“加强国际传播的学科建设,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作主题发言,并对此次研讨会进行总结。他回顾了北京大学新闻学学科的发展建设历程,并介绍了北大在新时代下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进行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创新话语体系的多种实践。他表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努力构建一体贯通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格局,希望为我国国际传播事业提供关键智力支持。他期待高校、业界、科研院所等不同力量能够形成合力,共同打造新时代复合型一流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共同体。


上一条:陈刚: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应强化宽度、深度与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