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德寰,男,1966年出生,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长聘正教授,北京大学二级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入选北京市“百人工程”学者,著作《年龄论》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著作包括:《年龄论:社会空间中的社会时间》《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研究》《从田野到房间: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及其引导研究》《没有极限的未来:手机人全面解构产业》《颠覆与重整:手机人的群落与游牧》《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透视电商:网络购物消费者研究》《银行业的互联网之路》《市场研究与应用》《现代市场研究》《市场调查教程》《市场调查》《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与实用方法》《中国人读书生活透视》《希望工程调查》。
简历:
1985年-1989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获社会学学士;
1989年-1992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获社会学硕士;
1999年-2001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职博士;
1992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2002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2007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2020年,北京大学二级教授;
2024年,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长聘正教授。
2007年-2011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系副主任;
2011年-2014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
2013年-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2014年-今,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
2022年-今,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4年-2000年,负责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的日常工作,任副主任;
1997年-1999年,负责北京大学万科社区发展研究中心的日常工作,任副主任。
2002年-2013,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4年-今,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主任
2007年10月,当选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分会会长,任期四年;
2011年10月,连任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分会会长,任期四年。
科研工作:
2020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研究”,专注于在新技术下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和现代传播体系;
2018年,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网络内容治理体系及监管模式研究”,并承担子课题“网络内容生成机制与扩散机理”研究,深化网络社会中的公共舆论现状和治理的研究;
2015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引导研究”,较早地从行为学、游戏学视角剖析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2008 年,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影响与利用研究”,并承担子课题“移动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的影响研究”的研究,在移动互联网发展早期关注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力。
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8年重大项目"提高我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除上述国家级、省部级社科课题外,我还先后承担各种科研项目50多个,主要项目有:
2009-2021年,历时12年的“手机人——移动互联网全景研究”的系列研究,形成了国内唯一的历时性移动互联网研究的数据库;
2021年,与贵阳市政府合作“建设创新型融合展会,助推大数据产业发展”课题,助推新形势下数据产业的全媒体转型进程。
2019年,与哈尔滨市政府合作“中观经济学视角下的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副省级城市为例”项目,系统跟进地方政府的全媒体转型过程。
2019年,与中国广告协会“互联网广告研究合作”项目,深化大数据时代广告推荐算法的研究;
多年来,与众多机构、科技公司与媒体进行横向研究,包括:华为、腾讯、百度、字节跳动、网易、新浪、猎聘、瓜子、赶集、搜狐、久邦数码、中国青年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世界银行、中国人寿、中央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报业集团、中国经营报、精品购物指南等。
著作:
1、《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研究》,刘德寰、孟艳芳、王袁欣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
2、《从田野到房间: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及其引导研究》,刘德寰,李雪莲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
3、《没有极限的未来-手机人全面结构产业》,刘德寰、傅杰、崔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6月.
4、《透视电商-网络购物消费者研究》,刘德寰, 陈华峰, 任东瑾, 崔凯,2013年6月.
5、《颠覆与重整-收集人的群落与游牧》,刘德寰、崔凯、刘向清,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7月.
6、《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刘德寰、刘向清、崔凯、荆婧,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年5月 .
7、《银行业的互联网之路》,刘德寰、季飞、李夏,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9月.
8、《媒介经营管理案例分析》主编谢新洲,副主编刘德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9、《现代市场研究》,刘德寰主编,沈浩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十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2005年6月第一次印刷,2007年3月第二次印刷,合计70万字,本人承担35万字,并统稿全书,其他作者包括:于宏彦、李思、何建新、周飞舟、陈华珊、杨玉敏、陈进、姚承钢、刘新、徐金灿、韩非.
10、《年龄论》,刘德寰,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07年3月,24万字.
11、《市场研究与应用》,刘德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合计41.5万字,本人承担10万字,其他作者包括:沈浩、李思、秦梦卿、张丽娜、吕亮明、郑宗成、蒙小平、刘荣、姚林、张治灿.
12、《市场调查教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1月,40万字,刘德寰教授承担30万字,其他作者包括:李斌、丁延庆、曾强、罗刚、曹亚莉.
13、《市场调查》,刘德寰,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年.
14、《中国人读书生活透视》,合著,漓江出版社,1997年.
期刊发表论文:
1.张涵;刘德寰. 从工具到伙伴:人机协同的伦理转变与权力重构. 青年记者, 2025(7).
2.刘德寰;洪馨仪.“网络民族志”是一种方法吗?综述、反思及重新定位, 教育传媒研究,2025(4).
3.刘德寰,科学之实 方法为证, 教育传媒研究2025(3).
4.赵竞鹤;刘德寰. 口碑传播:广告消费行为模型的新变化, 传媒, 2025(3).
5.赵竞鹤;刘德寰. 国内外国际传播议题的历史演进和发展——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1980-2020), 对外传播,2025(2).
6.李晟宁;刘德寰;张尔坤. 基于短视频平台的哈尔滨城市形象叙事框架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 现代视听,2025(2).
7.刘德寰;赵竞鹤. “变”与“不变”:主流媒体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中的角色流变与构建, 中国出版, 2025(1).
8.刘向军;刘德寰;张媛;汪俊旭;雷嘉. 媒介化与叙事重构:传播学视域下岳阳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更新, 城市建筑,2025(10).
9.李晟宁;刘德寰;周意勇, 从符号建构到情感认同:抖音短视频平台的哈尔滨城市形象传播效果测量——基于框架效应、情感动员与危机修复的三重实验验证, 教育传媒研究,2025(5).
10.张子阳;刘德寰, 破局与重塑:省级党报系统性变革的实践路径探析,新闻论坛,2025.10.
11.刘德寰;赵竞鹤. 融合与互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 2024(10).
12.刘德寰;巩固.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年人婚恋观光谱——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和夏普利值分解法,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10).
13.刘德寰;张涵. AIGC对传播学定量研究的意义, 新媒体与社会, 2024(07).
14.刘德寰;赵竞鹤. “例证”还是“深入事实内部”?——深度访谈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回溯与反思, 新闻爱好者,2024(07).
15.刘德寰;胡月,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社交媒体青年用户集体怀旧行为研究,新闻论坛,2024(06).
16.孟艳芳;刘德寰;胡嘉宁,青少年群体参与电子竞技的影响因素研究,教育传媒研究, 2024(05).
17.刘德寰;洪馨仪.概念化的社会事实:对麦克卢汉媒介观的批判.新闻界, 2024(05).
18.刘德寰;赵竞鹤.深度访谈与采访的差异, 新闻爱好者,2024(03).该文被《新华文摘》2024.17收录.
19.刘德寰,程馨仪.工具依赖的认知风险——ChatGPT工具性与创造性迷思,青年记者,2024(03).
20.刘德寰,洪馨仪.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引领作用[J].中国出版,2023,(02):13-18.
21.王袁欣,刘德寰. 接触与采纳:基于人工智能早期体验者的创新扩散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5(02):78-87.
22.刘德寰,傅居正.主流媒体航天新闻实践中的全媒体传播建构——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神舟十三号”的报道为例[J].传媒,2023,(09):64-67.
23.李雪莲,刘德寰.预测与解释:走向因果表征的传播学[J].国际新闻界,2023,45(07):157-176.
24.刘德寰,洪馨仪.意义互联网的兴起——ChatGPT开启互联网第三次革命[J].编辑之友,2023,(09):42-49.
25.刘德寰,巩固.多维信任结构的用户面貌——基于三元媒介选择的逻辑演绎[J].新闻记者,2023(07):32-44.
26.刘德寰,朱琦.颠覆与重塑:下一代人工智能的传播学意义[J].新闻爱好者,2023,(09):4-10.
27.刘德寰,姜文恒.社会化媒体平台虚拟数字人用户感知探究[J].北京青年研究,2023,32(04):33-41.
28.刘德寰,赵竞鹤.构筑新闻传播研究的方法基线[J].传媒,2023,(20):14-17.
29.王袁欣,刘德寰.混合技能与人机协作:人工智能社会职业风险前瞻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转型[J].中国出版,2023,(20):29-34.
30.刘德寰;孟艳芳, 媒体边界的模糊:从消费者行为视角看信息传播趋势,编辑之友,2022.06.
31.刘德寰,程馨仪.中国全媒体发展的三个阶段[J].新传播,2022年第六期.
32.刘德寰、孟艳芳、程馨仪;新时期全媒体理论建构与实践;中国记者;2022,(05).
33.刘德寰;孟艳芳;刘翔,基于聚类分析的移动医疗族群研究,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2022.5.
34.刘松吟;刘德寰, 去联接与非联接:微信朋友圈非使用的技术可供性与用户能动性,新闻与写作,2022.5. 收录于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22年第8期。
35.孟艳芳、刘德寰、李易蓉;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研究;新闻论坛;2022,36(01).
36.谢宁、刘德寰;各有千秋——述说微信与QQ的市场及用户差异;中国统计;2022,(01).
37.刘德寰,及桐; 从传播中介到情感对象:个体与手机的情感联结与形成机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02):126-134.
38.刘德寰,王袁欣;内部改革与跨界协作并重:5G视域下VR出版媒体融合发展策略; 编辑之友; 2020(12):20-24+30.
39.刘德寰,王袁欣;移动互联网时代健康信息获取行为的族群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11):141-147.
40.孟艳芳,郑东和,Elisa Warner,刘德寰;“知识沟”在中国城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实证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广告大观(理论版);2020(05):10-17.
41.王袁欣,刘德寰;框架理论视角下西方主流媒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LDA主题模型分析——以《纽约时报》和《卫报》为例;广告大观(理论版);2020(03):76-89.
42.刘德寰,王妍,孟艳芳;国内新闻传播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综述;中国记者;2020(03):76-82.
43.崔凯,刘德寰,燕熙迪;草根意见领袖网络社会资本累积路径研究——基于网络美食社区“下厨房”网络爬虫数据的分析;新闻记者;2020(02): 64-74.
44.李雪莲,刘德寰;知沟谬误:社交网络中知识获取的结构性悖论;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8,25(12):5-20+126.
45.刘德寰,梁皓云,王袁欣,谢宁;新媒体环境下个人健康管理特征研究;广告大观(理论版);2018(06):80-88.
46.刘德寰,李雪莲;实证传播学的方法树及其应用逻辑; 广告大观(理论版);2018(05):74-78.
47.刘松吟,刘德寰;新型主流媒体新闻推送模式信息茧房效应研究;教育传媒研究;2018(05):17-20.
48.刘德寰,及桐.移动直播语境下的用户自我表露与社交关系[J].新闻与写作,2018(09):54-60.
49.刘德寰,李雪莲;大数据重塑新闻业;中国出版;2017(05):6-11.
50.崔凯,刘德寰,燕熙迪.“时间积累、用户行为与匿名社区资本——基于豆瓣网网络爬虫的分析”,《青年研究》2017.1.该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
51.陈征微,刘德寰,“大学生网络参与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地区10所高校为例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6.12.10 .
52.梁皓云,刘德寰,“台湾电信市场的用户付费方式选择及人群特征分析”,《数据分析》2016年12月,第十一卷第六期.
53.刘德寰,李雪莲,“数据生态的危险趋势与数据科学的可能空间——兼谈中国市场调查业的现状与问题”,《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01.15.
54.崔凯,刘德寰,“移动媒体时代青少年的媒体选择——基于电视与手机媒体的对比分析”,《北京青年研究 》, 2016.07.10.
55.李雪莲,刘德寰,“生命周期视角下青少年网络游戏使用行为研究”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08.15 .
56.黄薏文,刘德寰,“Cosplay的自我认同实践途径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6.02.10 .
57.黄薏文,刘德寰,“从拜物教论Cosplay的困境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6.04.
58.Dehuan Liu,Xuelian Li. Children born in July and August: a study on the age regulation in primary school and student’s education access and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 3.1 (2016): 22.
59.崔凯,刘德寰,张翕,“反观‘游戏沉迷’:多因素‘涉入’指数的建立”,《广告研究》,2015.1.、
60.崔凯,刘德寰,张翕,“青少年网络游戏涉入影响因素研究”,《广告研究》,2015.2.
61.刘德寰,李雪莲,陈斯洛,“教师对网络游戏的认知、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广告研究》,2015.3 .
62.刘德寰,李雪莲,彭雪松,肖轶,“家长群体对青少年网络游戏使用的认知与管理研究”,《北京青年研究》2015.6.
63.刘德寰,李雪莲,“七八月的孩子们”,《社会学研究》,2015.6.
64.刘德寰,李雪莲,肖轶,彭雪松,“青少年网络游戏花费的家庭因素分析”,《广告研究》,2015.4.
65.李雪莲,刘德寰,“2015移动互联网大趋势”,《新周刊》,2015.1.
66.李雪莲,刘德寰,“2015手机人调查生活趋势报告”,《新周刊》,2015.1.
67.刘德寰,肖轶,“青少年非电子游戏玩家的族群特征”,《杭州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9月第五期。被《教育科学文摘》2014.6全文转载。该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全文转载。
68.刘德寰、彭雪松、谢新洲,“作为补偿机制的游戏沉迷——青少年游戏沉迷的家庭因素”,《广告研究》2014.3.
69.刘德寰,李雪莲,“日常情境下的网络游戏使用与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质性研究”,广告大观(理论版),2014年02期.
70.刘德寰,“移动互联网新格局与趋势”,《中国教育网络》,2014.9.
71.刘德寰,“大数据的七点思考”,《信息方略》,2013.5.
72.刘德寰,“广告数据分析在中国的特点——2.0的技术 1.5的能力”,《哈佛商业评论》2013.3.
73.刘德寰,李雪莲,“大数据的风险和现存问题”,《广告大观》(理论版),2013-06-10.
74.刘德寰,“我们都是‘半熟人’”,《商界(评论)》,2013-06-25.
75.刘德寰,陈斯洛,“广告传播新法则:从AIDMA、AISAS到ISMAS”,《广告大观》(综合版),2013-04-01.
76.刘德寰,夏月,“微博的六个理想类型”,《广告大观》(理论版),2013-04-10。
77.刘德寰,崔凯,李夏,“‘围脖’族:小我世界的大我情怀“,《广告大观:综合版》2012年 第3期.
78.刘德寰,季飞,崔凯,“移动互联时代,手机重新定义黄金时间”,《广告大观:综合版》 2012年第2期 93-95页.
79.王迪,刘德寰,“青少年网络游戏相关研究综述”,《广告大观(理论版)》2012年第06期 .
80.刘德寰,崔凯, “移动互联网七大趋势”,《广告大观》,2012.
81.Wu L, Cai Y, Liu D. Online shopping among Chinese consumers: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demographics and value orient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2011, 35(4): 458-469.
82.刘德寰,郑雪,“手机互联网数字鸿沟”,《现代传播》2011.1.
83.王爽,胡月明,刘德寰“谁在发表不真实言论”,《中国传媒报告》2011.1.
84.刘德寰,“新媒体环境下易形成舆论的概念分析——以‘80后’及一些网络舆论事件的概念为例”,《广告研究》2011第5期.
85.陈喆,刘德寰, “文化创意产业赢利模式初探”,《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2期.
86.刘德寰,刘迪,“谁在人肉搜索?——网络人肉搜索主体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广告大观(理论版)》2010年第02期.
87.刘德寰,崔忱,“网络在时间维度上对传统媒介提出的挑战——基于网络媒介使用时间超越传统媒介”,《广告大观(理论版)》,2010年第06期. 该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
88.刘德寰,“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广告研究》2010.10.
89.刘德寰, “新房价统计方法有数据陷阱”,《中国经营报》,2010-10-18.
90.刘德寰,郑雪,崔凯,张晓鸽,左灿,“数字化时代对国民阅读影响的文献综述”,《广告大观(理论版)》2009年第02期.
91.刘德寰,左灿,“收视率调查状况与中国收视率发展模式的探讨——兼谈数据垄断”,《广告大观(理论版)》2009年第04期.
92.刘德寰,“有效的广告千人成本——新的理论思考与操作的方法”,《广告大观(理论版)》2009年第05期.
93.刘德寰,“媒体综合实力=收视率+影响力”,《中国广告》,2009-08-15 期刊.
94.刘德寰,“收视率调查状况与中国收视率发展模式的探讨——兼谈数据垄断”,《广告大观(理论版)》,2009-08-10 .
95.刘德寰,“媒介整合时代的趋势及其后果——WPP收购TNS引发的争论”,《广告大观:综合版》2009年 第6期.
96.张萍,刘德寰,程燕,“影响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倾向的几个因素辨析”,《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 第4期.
97.吴令飞,张卉,刘德寰,“多层次线性回归的应用:以一个‘使用与满足’模型的修正过程为例”,《数据分析》2009.4.
98.刘向清,刘德寰,“洞察女装时尚新趋势:成熟女性的可爱风”,《中国服饰》,2008-11-25.
99.刘德寰,“中国市场研究发展的新动向(日文)”,Marketing Researcher,2008-12-17 No105.
100.刘德寰, “北京房地产消费市场分析”,《2006年中国房地产企业发展报告》,中国工商联出版社,2007年3月.
101.刘德寰, “2006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绿皮书”,《绿叶》2007年增刊,总106期.
102.刘德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创新与扩散”,《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年第02期 .
103.刘德寰,“上网、读书时间与催化剂”,《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年第06期. 同时文章在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宣读.
104.刘德寰,“用年龄变量透视家庭生命周期变量——媒介数据分析的新方法”,《广告研究(理论版)》2006年第06期.
105.刘德寰, “关于顺序问题的设计、分析及SPSS处理”,《市场研究》,2006年11期.
106.杨敏;老亨;喻国明;马勇;刘德寰, 分歧与共识:民意表达渠道的多棱镜效应,决策,2006.5.
107.刘德寰,“三大宗教在中国的传播特点”,收入《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2006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该论文在美国哈佛大学“大学理念与人文学”学术讨论会和圣何塞的“基督教与中国”国际研讨会宣读.
108.刘德寰,“网民特征分析”,《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年3月.
109.刘德寰,“网络依赖的影响因素分析” ,《广告研究》2006年1月.
110.刘德寰,“产品广告创意的概念测试方法”,《广告研究(理论版)》2006年第03期.
111.刘德寰,“在游戏、质疑与验证中走向决策支柱的民意测验”,《市场研究》2005年8月.
112.刘德寰,“市场研究业将向‘资讯化’发展”,《经济日报》,2005-02-20.
113.刘德寰,“消费者行为与广告效果研究” 收入《中国交通广播2004》,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14.刘德寰,“房地产广告效果研究” 收入《新闻传播评论》,2004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115.刘德寰,“代沟理论与数据分析方法”,《现代广告》2003年10月.
116.刘德寰,“中国市场研究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探析”,《现代广告》2003年8月.
117.刘德寰, 反社会疏离的“短信”, 新经济导刊,2003.3.
118.刘德寰,“高速增长、日益成熟的中国市场研究业”,《市场研究》2003年2月.
119.刘德寰, 鸡肋般的价格——消费者的视角, 新经济导刊,2003.2.
120.刘德寰,以人为本——读《资讯零元》随想, 新经济导刊,2003.1.
121.刘德寰, 新礼品时代的“泡沫”, 新经济导刊,2002.12.
122.刘德寰, “调查质量:一个值得业界反思的问题”,《市场研究》2002年9月.
123.刘德寰;蒙晓平, 国货洋货战场在哪儿?科技智囊,2002.02.
124.刘德寰,从零购市场看北京报业,《国际广告》,2001.9.
125.刘德寰,“年龄变量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市场研究》 2001.
126.刘德寰,“性骚扰概念模糊的社会基础”,2000年12月,参加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纪念杨庆堃学术讨论会”,并宣读学术论文并收入论文集。
127.王汉生,刘德寰,“中国企业家:来源、激励与流动收入”,《中国当代企业制度与企业家》中国社会出版社(合作),1999.
128.刘向清,刘德寰,“‘飘一代’调查综述”,《新周刊》,1998.
129.刘德寰,“一家两制:现状、对策及原因”,《转型中的中国家庭》,广角镜出版社,1998.
130.刘德寰,“关于问卷的题型设计”,《社会学研究》,1995.3.
131.刘德寰,“中国企业组织的传统特征”,《社会学研究》,1995.5.
132.刘德寰,“农村组织与社区发展”,《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3.
133.刘德寰,杨力伟,“改革开放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青年研究》,1992.1.
134.刘德寰,“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1.
135.杨力伟、刘德寰、闻佳平,“大学生对分配制度改革的态度分析” 《青年研究》,1989.6.
136.刘德寰,黄东有,“1986年底学潮原因探析”,《青年研究》,1989.4 .
137.刘德寰,黄东有,“两难的选择:女大学生分配研究”,《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8.
138.刘德寰,“近年来北大思潮结构浅析”,《北京大学校刊》,1988.10.14.
主讲课程:
1、1992-2001年,主讲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市场调查"课,并出版教材性著作《市场调查》(2000年);
2、1995-2001年,主讲北京大学艺术系专业必修课"市场调研"课;
3、1996年,主讲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组织社会学"课;
4、1997-2000年,主讲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数据分析"课;
5、1995-2000年,主讲北京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专科生"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与预测"两门课,并主持"市场调查实习"课;
6、1992-1996年,讲授本科生、研修班部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
7、2001年-2008年,主讲社会学系本科生"基础数据分析(SPSS)"课;
8、2001年-2010年,主讲传播学院本科生"广告策划"课。
9、2002年-2014年,主讲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
10、2002年-2010年,主讲研究生“媒介分析”课
12、2003年-2010年,主讲研究生“高级统计”课
12、2010年-2013年,主讲研究生“传播学研究方法”课
13、2002年-今,主讲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市场调查”
14、2014年-今,主讲新闻传播学院与新媒体研究院“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15、2014年-今,主讲新媒体研究院“西方社会理论”
16、2014年-今,主讲新媒体研究院“研究方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