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理性的政府、成熟的民众是未来改革希望
发布日期:2012-04-05点击数:
温总理在两会记者见面会上答记者问,不仅对政府工作报告做了很好的注释和补充,同时也是代表政府对执政的理念、施政原则做了一个很好的展示。面对中外记者,一问一答之间,给人的启迪和感慨良多。面对新的形势和历史阶段,温总理答记者问更加展示了理性政府的一面,给人们树立了未来发展和改革的信心。 一、分析改革发展的问题,注重制度性的建设,不是就事论事 记者提出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内政外交,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温总理多次提到“体制、制度、结构、调整”这些字眼,在阐述这些问题时,着眼于体制层面进行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可以说,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数不胜数、不胜枚举,记者们提出棘手的问题也在意料之中,回答这些问题可以有多种方式,但是温总理在回应提问的时候,不但没有回避体制性的问题,并且把这些问题的现象和本质、问题和原因、过去和未来描述得客观、实在、具体。例如,提到“主动调低经济增长速度”时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和理性,这表明了政府更加成熟。 从历史上看,对GDP发展速度往往是调高容易调低难,很多地方和部门在经济发展速度上是层层加码的,从不嫌快、从不言多,这种想法是根深蒂固的。但是,温总理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坦然地指出是为了调整经济结构、为了中长期的发展,我们要适当地控制速度,主动地调整,这确实体现了政府的清醒、冷静和理性,这是我们特别希望看到的。因为大家懂得,如果经济结构不调整,如果盲目、片面地追求速度,那么会酿成更多的不平衡、不可持续的因素;如果体制问题不解决,一些机制问题不解决,一味地用发展来替代改革,其结果是最终发展也难以保全。在这方面,温总理答记者问中充分地体现了政府的理性和冷静的一面。 二、反复提示谨记历史教训,对当前和未来的工作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温总理数次提到了“过去走过弯路、要汲取历史教训”这样的话,这不得不使我们回忆建国后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 第一件事是“大跃进”。大跃进之初就是片面地宣扬“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唯心主义观点,就是头脑发胀,忽悠老百姓。大家还记得,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吃大锅饭,家家户户不用做饭了,到村里食堂免费吃大锅饭,“敞开肚皮吃”,结果就是没吃多久就吃垮了。甚至有的地方宣称“已经跑步进入了共产主义”,个人需要什么东西到队里的免费供应点去拿就行了。结果是造成几年的经济困难和大饥荒。 第二件事是“文化大革命”,从字面上来看,它只是个文化革命而已;从后果看,大家把它定义为“十年内乱”。最初是举着“破四旧”这样的旗号和幌子,利用了民众对封建主义憎恨的情绪,最终走向了全面内乱的局面。所以,从起源上来看,不管是生产上的大跃进还是文化上的大革命,最初往往是华丽的字眼,极度煽情,极具诱惑,其结果则导致了历史上的大倒退。对于这种历史教训,可以说到今天这种情绪和做派并未根绝。这种做派、这种情绪在日常生活当中偶有所见,在一些地方所谓的各种“政绩工程”中时有所见,在一些急功近利的官员那里时有所见。从根本上说,这些就是违背了科学民主决策的底线,违背了组织原则的底线。认为可以随心所欲地制造一个“盆景”,再把这个“盆景”放大到五湖四海,就可以达到改变社会的目的,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三、理性的政府更需要成熟民众的支持和配合 践行“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们的党员干部、各级政府,还是我们的民众需要做的事情。从十六大中央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的战略部署以来,一些人认为这都是政府的事、当官人的事,这种想法是令人担心的事情。为什么?比如,我们讲要重视民生、加大对民生的投入,从方向上是正确的,但是每一个民生举措、每一级政府做的惠民工程,是不是坚持了科学民主的决策?不能认为一提民生工程就可以花多少钱都行、想做什么事儿都行,打着民生的旗号,违背科学民主的决策,其结果未必就是好事。民众获得了短期的利益,但是受到伤害是政府的运作规则、科学民主决策的组织原则。老百姓往往关心你给我涨了多少工资、物价是涨了还是落了,但是很少有人关心,你涨工资是按照什么程序确定的?程序是不是科学合理?调物价是不是按照科学民主的程序来做的? 我觉得关心程序和关心结果同样重要,有时候程序更加重要,为什么这样说?一旦我们把这个科学民主的程序抛掉了,一旦做了一个错误的决策,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试想在人民公社初期吃大锅饭,农民不用自己做饭、免费吃,这不就是一个惠民工程么?为什么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从开始的免费吃到最后的没饭吃,问题出在哪儿?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破四旧”、消灭封建主义有什么不好?为什么最后就演变成十年动乱了呢?答案是:一定要重视制度、体制和办事的程序。 不能一讲民生、一讲福利,就可以把所有的原则都抛掉,这是很危险的,有前车之鉴的,我们真的需要民众在这方面更加的成熟,更加配合、支持政府所做出的理性决策。 四、未来的改革是在多元利益格局下进行的利益调整,与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大不同,应该在理性的精神指导下,用科学民主的办法进行 在改革开放之初,当时所有制的成分很单一,基本上是“二全民”,就是国有加集体。职工八级工资制的收入差距不大,福利待遇很单薄,市场经济尚未发展或很不发达,相当一部分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在那种情况下搞改革是做增量改革,是比较容易得到支持的,也比较好办。现在再进行改革,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后,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收入差距拉大,市场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利益关系已经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改革,要更加重视科学、民主的程序;用那种粗线条、拍脑袋、急功近利的非理性办法去改革,不但很难取得成效,很可能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现在有的人,特别是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改革,受到分配不公所影响的人急盼改革,受这些利益的影响,可能在改革的力度、节奏、顺序方面难免有不同的意见。我认为应依着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和政治领域的顺序进行改革,科学民主是最好的解决之道。当然,不管经济领域改革还是社会领域的改革,都需要与政治领域改革协同进行,不可能截然分开。 在社会领域进行改革要更加注重进行方程式改革,提高决策的透明度,要进行精细化的设计、管理和实施。当今,社会发展要求对改革方案设计的精细化程度有很大提升,改革难度加大了,但是我们有条件走出一条科学民主的决策之路。如果只提发展、只提民生、只提福利,遇到问题就想“用钱来摆平”,不注重制度建设,不按照科学民主的程序去做这些事情,就很可能掉入福利主义陷阱和经济滞胀的困境,其结果是现有的福利都不能得到持续的保障。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经济发展也很难一枝独秀。在发展经济、取得经济成就、分配经济成果的同时,应该不失时机地建立和完善更好的科学决策和社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简单注重经济数量的增加,不从结构、体制、机制上去完善,终将难以持续。 因此,要想掌握改革主动权,首先要营造理性的氛围、培养心态成熟的民众、按照科学民主的方向去落实,才能不断地迈向新的台阶、实现新的突破,将各项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2010年元旦,笔者给人民网的新年寄语中,提出了未来10年在社会领域进行改革,实质上是进行公共管理的改革,现在我认为这些建议并不过时。以此寄语作为本文的结尾。“2010到2020是中国社会和谐发展和治道变革的关键10年。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应是平衡各种权力和利益,消解社会冲突。应像实施经济体制改革那样实施公共管理的改革,重点有几个方面:一是决策透明度改革,增进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参与是最好的信任。二是审批的方程式改革,对能够量化的审批内容程式化、标准化,限制过多的自由裁量权,方程式就是公理所在。三是管理社会化改革,公共事务向社会组织和社区转移。不要让政府承担了事务、掏了钱,还落下百姓的埋怨。四是公众信念的改革,珍惜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提升公共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地位,资本和钱不应买到的东西,就坚决不让买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王虎峰)

上一条:十七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下一条:习近平: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