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研究生教学
北京大学关于落实2008年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工作通知
发布日期:2007-11-16点击数:
北京大学关于落实2008年度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工作通知 各学院(系、所、中心):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工作部署,2008年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已正式启动,依据本年度的相关政策要求,结合北京大学的具体情况,现将具体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选派计划 2008年度北京大学拟选派约300名(含医学部60名)学生赴国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一流专业/导师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或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不包括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重点选派的领域为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以及“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等。 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往返国际旅费和在外期间的生活费,资助标准及方式按照国家公派留学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申请条件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无违法违纪记录,具有学成回国为祖国建设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外语水平符合国外院校的语言要求; 3.档案在我校的非在职在读学生,申请时年龄不超过35岁,不包括港澳台学生和留学生; 4.身心健康; 5.不包括曾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正在境外学习的人员、及国外录取院校全额奖学金获得者。 三、申请类别及要求 1.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申请时为非毕业年级博士生,原则上派出前应完成应修学分、博士生综合考试/资格考试和选题报告,进入博士论文研究阶段。派出时间为申请当年,留学期限为6—24个月。 需提交国外院校正式邀请信和可能发生的与学习相关费用的说明,以及双方导师共同制定的研修计划;应提供外方导师近5年来的课题和科研成果情况。 鼓励并优先考虑双方导师具有合作研究课题或紧密科研合作的情况。一般不考虑研究生国内外导师为同一人的情况,即国外导师作为北大的特聘或兼职教授同时是研究生的本校导师。 2.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时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应届硕士毕业生,或在读硕士研究生、在读博士一年级研究生。符合国外院校的录取条件,并取得国外院校的入学通知书,免学费或获得学费资助证明。入学时间为申请当年,留学期限一般为36—48个月,具体以留学目的国及院校学制为准。 四、申请材料 1、 国家留学基金委申请表,留学基金委网站上进行网上报名后自动生成。留学基金委的网报细则另行通知。 2、 外方院校录取通知书或正式邀请函的复印件。 要求使用留学院校专用信纸,并应是无条件的录取通知书或邀请函。仅以下有条件的录取通知书或邀请函可以接受:申请人得到留学基金资助才能生效;申请人需另行提供本科/硕士毕业证书才能生效。 申请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外方院校正式邀请函内容应包括:申请人的基本信息(姓名、出生日期、国内院校等),留学身份(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的起止时间,导师,留学专业或受邀人在国外要从事的课题研究,费用情况(是否免学费或提供学费、其他工作机会等),注明申请人的外语水平符合国外院校的要求,外方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及发邀请人的签字。 如邀请信为英语以外语言,应附中文翻译件并由导师和所在学院(系、所、中心)主管负责人审核签字确认,并加盖公章。 3、中外导师的简历,内容应包括导师姓名、专业、所在院校、职务、学术建树,及近5年来的论文发表、课题、科研成果、专利和获奖等情况。 4、申请联合培养博士生还应提供国内外导师共同制定的详细研修计划,内容包括研究课题的名称,课题背景介绍,申请人国内科研准备工作概述,出国学习预期目标,科研方法,科研工作时间安排,回国后后续工作介绍等。须由双方导师签署意见并签字确认。小语种需附中文翻译件。 5、学费/费用证明:是否收取学费,是否提供奖学金,是否收取其他费用,如联合培养博士生是否收取注册费。如收取学费,同时又提供资助或工作职位,则应标明具体额度。 6、成绩单复印件:包括本科、硕士、博士。 7、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8、获奖证书复印件:5年内获得级别最高的即可,一般不超过3个。 9、外语水平证明复印件(如无可不附) 五、申请及选拔程序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方式进行选拔。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各学院(系、所、中心)根据项目名额分配表并结合学科发展需要,制定具体的选派方案,并组织遴选、推荐工作。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应在选派人数中占一定比例。 2、申请者应准备如下材料,并最迟于2008年2月19日或根据所在学院要求的时间提交至所在学院(系、所、中心): (1)《北京大学研究生参加“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申请表》 可在研究生院网上填写、提交后打印,目前尚未开通,开通细节另行通知。 (2)上述“四”中的2至9项申请材料 所有材料用A4纸按顺序用夹子夹好,不用装订。 3、各学院(系、所、中心)对申请人材料进行审核、并组织评审后,最迟于2008年2月22日将院系推荐名单和申请人材料报研究生院。 各学院(系、所、中心)的推荐名单应有排序,同时,根据报名情况可按不超过分配名额的120%报送研究生院。 4、研究生院将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要求,对申请人的材料进行审核,于2008年3月10日确定最终上报名单。 5、最终确定的申请人按留学基金委的要求进行网上报名,交纳报名评审费500元/人(研究生院将统一组织缴费)。所有申请人应于2008年3月12日24时前完成留学基金委的网上报名。同时,申请人需准备向留学基金委最终提交的上述“四”中的书面申请材料。网上报名和材料准备的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6、留学基金委负责最终的审核与录取工作,录取结果预计于2008年5月底公布。 六、校际协议基础上的免学费问题 目前已有部分国外高校针对该项目与我校签署了校际协议,提供部分免学费名额,申请这些学校的我校学生可以在准备好“四”中的2、4、5、6、7、8、9项材料后,按国际合作部的相关要求和程序申请免学费资格。 七、派出及管理 1、最终被录取的留学人员原则上不再调整身份、国别、留学院校、期限等。 2、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实行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办法,派出前须与留学基金委签订《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并办理公证、交存保证金等手续。派出后留学人员应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及《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的有关约定。留学期间,留学人员应自觉接受我驻外使(领)馆的管理。 3、获得资助的留学人员,其与获得资助有关的论文、研究项目或科研成果在成文、发表、公开时,应注明或说明“本研究/成果/论文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八、其他说明 1. 有关本项目的通知、规定、表格及其它说明性材料等,已放在研究生院网页“培养管理”中的“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栏目内。 ( http://grs.pku.edu.cn/py/py_gpcg.html ) 2.国家留学基金委网站:http://www.csc.edu.cn/ 3.如有问题和建议,请与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联系,联系人:胡晓阳,电话:62751352,电子邮件:grshu@pku.edu.cn;何峰,电话:62755598,电子邮件: grshefeng@pku.edu.cn。 请各学院(系、所、中心)积极组织相关工作,充分利用这一渠道,为促进我校的学科发展和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服务。 研 究 生 院 2007-11-15 2008年度北京大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工作进程表 2007年11日学院(系、所、中心)布置工作;申请人开始准备相关材料。 2008年2月19日前 申请人向所在学院(系、所、中心)提交申请材料。 2008年2月19-22日 各学院(系、所、中心)对申请人材料进行审核,并报送研究生院 2008年3月10日前 研究生院对各单位报送的申请人材料进行审核,确定最终申请人名单。 2008年3月10-12日 申请人进行网上报名,准备书面材料。 2008年3月13日 以院系为单位将最终申请材料报送研究生院 2008年3月15日前 申请人交纳报名评审费。 2008年3月14-18日 研究生院对申请人书面材料进行复核,并报送至留学基金委。 2008年5月 留学基金委公布录取名单。 留学基金委 2008年9-12月 被录取研究生办理派出手续。 关于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申报的补充通知 各学院(系、所、中心): 目前,国家留学基金委2008年的各类项目已经启动,除“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5000人)外,还有面向全国各个高校的“专项研究生奖学金项目”数十个,共约计划派出1000人左右,这些项目基本上是留学基金委已经与对方高校签订了协议,基本不牵涉学费问题(项目情况参见留学基金委网页,或附件项目指南)。 现有以下两点需要大家特别注意: 1、除个别项目外,“专项研究生奖学金项目”的校内推荐选拔时间进程同“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政策解释,今年起各个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选派规模将包含“专项研究生奖学金项目”的申请人数,因此,北大300人的选派规模既包含“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也包含“专项研究生奖学金项目”。根据以往的经验,我校每年均有30人左右申请基金委的“专项研究生奖学金项目”赴国外深造。因此,请各院系在推荐项目候选人时务必统筹考虑,例如,某院系分配名额为12人,已有申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13人,另有申请“专项研究生奖学金项目”5人,则院系在推荐时应在12个名额的基础上统筹考虑18个申请人的情况。 如有其它疑问,可咨询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电话62751352 胡晓阳,62755598 何峰。 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 2007-11-20 附件:国家留学基金委2008年专项研究生奖学金项目指南 目 录 1.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生项目 1 2. 留学基金委-耶鲁大学生物医学世界学者项目 4 3. 美国加州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 7 4. 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博士生项目 10 5. 中加诺尔曼•白求恩卫生研究奖学金项目 13 6. 中国教育部-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联合培养博士生奖学金项目 17 7. 中国教育部-加拿大农业部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 21 8. 留学基金委-维多利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项目 25 9.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士生项目 28 10. 英国牛津大学研究生项目 31 11.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生项目 35 12. 中英优秀青年学者奖学金项目 38 13. 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生项目 43 14.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王宽诚奖学金博士生项目 46 15.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生项目 49 16.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生项目 52 17. 中国教育部-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 55 18.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生项目 58 19. 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博士生项目 61 20.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研究生项目 64 21.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经济与商业学院博士生项目 67 22.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生项目 70 23.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研究生项目 73 24. 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博士生项目 76 25. 中德DAAD博士生项目 79 26. 中德DAAD精英奖学金项目(博士研究生) 83 27. 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奖学金项目 89 28. 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奖学金项目 92 29.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青年学者交流项目 95 30. 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生项目 98 31. 中法博士生学院项目 101 32. 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博士生奖学金项目 105 33.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生项目 109 34. 荷兰莱顿大学研究生项目 134 35. 荷兰乌特列支大学博士生项目 137 36.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研究生项目 140 37. 瑞典皇家工学院研究生项目 143 38.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博士生项目 146 39. 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生项目 149 40.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博士生项目 152 41.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博士生项目 155 42. 国际水稻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 158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经教育部批准,为加强我国重点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与国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哈佛大学共同开展合作,从我国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选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赴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项目英文名称为CSC-Harvard PhD Scholarships)。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哈佛大学自然科学及人文社科的全部专业均将向我候选人开放。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60个月 (三)选派规模:10人 三、资助内容 本奖学金的全部费用将由国家留学基金和美国哈佛大学共同负担。每个奖学金将包括生活费、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学费、健康保险费等。资助期限不超过60个月。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具有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资格。因此,申请人必须达到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申请人须于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入学申请截止日期前向其提出申请。研究生入学申请表可从网站上下载,下载网址为http://www.gsas.harvard.edu,并在申请表中注明“CSC-Harvard PhD Scholarships”。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哈佛大学英文官方全称(Harvard University)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哈佛大学录取函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哈佛大学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当年9月,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杨祥义 联系电话:010-66093965 传真:010-66093963 E-mail:xyiyang@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哈佛大学正式录取通知。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留学基金委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9月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留学基金委-耶鲁大学生物医学世界学者项目 一、项目简介 为促进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促进我国生物医学科研水平提高,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耶鲁大学于2006年11月签署的合作备忘录,特设立“留学基金委-耶鲁生物医学世界学者项目”(CSC-Yale World Scholars in the Biomedical Sciences),从2007年起资助我国优秀本科毕业生赴耶鲁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博士学位。目前,该项目暂时仅接受如下单位(以下简称“项目单位”)人员的申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生物医学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硕博联读):留学期限为72个月 (三)选派规模:8人/年 三、资助内容 国家留学基金提供留学人员在耶鲁攻读生物医学博士期间所需经费的总额30%,包括:第一、二年课程学习阶段的大部分学费,以及第一、二年期间的生活费,标准为2000美元/人/月。耶鲁大学提供留学人员在该校攻读生物医学博士期间所需经费总额的70%。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1、 申请人应为项目单位应届优秀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发展潜力; 2、 申请人应获得项目单位的正式推荐; 3、 申请人已向耶鲁大学提交申请。 (三)语言要求: 申请人应符合耶鲁大学入学语言要求。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项目单位的学生均可按规定程序申请。耶鲁大学每年12月派专人来华面试。 (二)申请准备 各项目单位一般在11月可开始向耶鲁大学推荐人选,每校最多可确定4名候选人,并提前报留学基金委备案。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通过耶鲁大学面试的申请人,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 (四)申请受理方式 通过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学校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 (五)申请材料 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人员名单,并于5月公布录取结果。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一)留学人员须持外方邀请及外语合格证明到所在单位办理同意派出函,再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二)留学人员在派出前,需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签定《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并办理公证、交存保证金等手续。 (三)留学人员须按国外院校入学通知规定的时间派出。凡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自动取消。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胡小芃 联系电话:010-66093957 传真:010-66093954 E-mail:xphu@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 遴选推荐 各项目单位择优向耶鲁大学推荐候选人 每单位4人,报留学基金委备案 2 2007年12月 面试 候选人参加在中国境内举行的项目候选人面试 面试评委由耶鲁大学医学院派员组成 3 2008年2月20日-3月20日 申请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申请时应提供耶鲁大学的正式入学通知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留学候选人名单并将名单及对外联系材料提交英国教育技能部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确定录取人员名单,留学基金委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8月 行前培训 被录取人员参加耶鲁大学在华举办的,为期1个月的行前培训。 6 9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派出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须按美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自动取消。 美国加州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为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中美高校间的科研合作,推动双方学术与文化交流,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中国10所高校与加州大学系统10所校区合作开展“中国与美国加州大学系统10+10合作科研联盟”。为了支持该合作科研联盟,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加州大学系统签署有关合作协议,双方将针对“10+10合作科研联盟”支持的合作科研项目开展联合培养博士项目(项目英文名称为CSC/UC Visiting Researcher Fellowships)。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10+10合作科研联盟”支持的合作科研项目,包括环境保护、水力资源、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双方共同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的课题。其它领域的申请人也可申请。具体资助的专业领域以加州大学各校区开设的课程为准。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6-24个月 (三)选派规模:不限 三、资助内容 国家留学基金将提供留学人员在加州大学留学期间的生活费及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生活费按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奖学金资助标准提供,并按照国家公派留学人员管理办法执行。美国加州大学或/和留学人员所在院校将支付留学人员的其他费用。资助期限不超过24个月。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申请人应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在读一、二年级优秀博士生; 已获得加州大学的正式邀请函,并取得国内外导师为其共同制定的研修计划(需双方导师亲笔签名);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与国内院校及加州大学导师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取得国内外导师为其共同制定的研修计划,并获得了加州大学的正式邀请函。邀请函须说明申请人留学的起至时间,并表明将支付申请人留学期间的其他费用。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加州大学各校区的英文官方全称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加州大学正式邀请函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国内外导师共同制定的研修计划(一式一份,需双方导师亲笔签名);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并公布录取结果。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为当年12月31日前,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杨祥义 联系电话:010-66093965 传真:010-66093963 E-mail:xyiyang@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邀请函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正式邀请函。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留学基金委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9-12月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为加强我国重点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与国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路易斯维尔大学开展合作,从我国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选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赴路易斯维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项目英文名称为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PhD Program)。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路易斯维尔大学的全部专业均将向我候选人开放。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60个月 (三)选派规模:不限 三、资助内容 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将视情况为被录取人员提供研究生/博士生助教金或研究奖学金来支付学生在校的学费及其他费用。国家留学基金将提供留学人员在路易斯维尔大学留学期间的生活费(含学生健康保险)及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生活费按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奖学金资助标准提供,并按照国家公派留学人员管理办法执行。资助期限不超过60个月。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申请人必须达到路易斯维尔大学博士学位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并获得路易斯维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正式录取通知(录取通知须表明对方将支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程序和截止日期以路易斯维尔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有关信息请见:http://graduate.louisville.edu/ 。申请人在申请过程中应注明申请“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PhD Program”。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路易斯维尔大学英文官方全称(University of Louisville)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路易斯维尔大学正式录取通知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路易斯维尔大学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当年9月,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杨祥义 联系电话:010-66093965 传真:010-66093963 E-mail:xyiyang@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路易斯维尔大学正式录取通知。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9月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中加诺尔曼•白求恩卫生研究奖学金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中国教育部与加拿大卫生研究院(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 http://www.cihr-irsc.gc.ca/)于2006年12月签署的关于人才培养的合作协议,双方拟在卫生领域进行合作,包括促进中国具有优异学术成绩和潜力的学生在加拿大大学及其附属研究机构开展获得博士学位所需的研究;推动中国大学及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与加拿大专家之间的互访,为双方提供交流科学信息的机会;促进科研合作及为中国/加拿大大学及研究机构间开展互利的联合项目。据此,中加双方共同设立了一个联合奖学金计划,涵盖所有CIHR在加拿大国内的伙伴大学及其附属研究机构,即“中国-加拿大卫生研究奖学金项目”(China/Canada Health Research Scholarship Program)。从2008年起,该项目正式更名为“中加诺尔曼•白求恩卫生研究奖学金项目”(Canada-China Norman Bethune Health Research Scholarships Program)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申请人可选择在加拿大卫生研究院的“卫生研究战略培训计划(Strategic Training Initiative in Health Research , STIHR)”涵盖的所有研究领域。网页地址:http://www.irsc.gc.ca/e/22174.html。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留学期限为48-60个月。 (三)选派规模:不超过30人/年 三、资助内容 国家留学基金提供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留学人员在外的奖学金生活费。参加STIHR计划的留学人员将从该计划的研究经费中获得其他的补贴,以支付所需的学费。被录取人员从中加双方获得的生活费补贴与国家留学基金提供的奖学金生活费总额将不低于17,850加元/人/年。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语言要求 外语水平须达到国外接收单位的要求。如国外接收单位无语言要求,则外语水平应达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外语条件及有关情况的说明规定的合格标准。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8年2月20日前,申请人需要直接与有关加拿大高校取得联系,向对方表明拟申请“中加诺尔曼•白求恩卫生研究奖学金项目”(Canada-China Norman Bethune Health Research Scholarships Program),并取得加方接受意向函(Response letter)。加拿大高校在向申请人发出接受意向函时,还需将其颁发的接受意向函同时抄送CIHR。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获得加方接受意向函的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申请人通过所在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加方接受意向函(Response letter)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人材料进行评审,并于5月公布录取结果。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一)留学人员须持外方邀请及外语合格证明到所在单位办理同意派出函,再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二)留学人员在派出前,需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签定《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并办理公证、交存保证金等手续。 (三)留学人员须按国外院校入学通知规定的时间派出。凡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自动取消。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郭丹青 联系电话:010-66093968 传真:010-66093945 E-mail: dqguo@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与加拿大高校联系,取得接受意向函,准备申请材料 对外联系时应向外方导师说明申请的奖学金项目名称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加方接受意向函(Response letter)。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留学候选人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确定录取人员名单,留学基金委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8月 申办 签 证 被录取人员与加拿大高校联系,取得正式邀请信并申办签证。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办理 6 9-12月 派出 须按外方邀请函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自动取消。 附件: 接受意向函参考格式(应使用有机构抬头的信纸打印并签名,不接受电子邮件) (student name) Student Address Subject : 2008 Canada-China Norman Bethune Health Research Scholarships Program (CCNBHRSP) Dear(student name) It is my pleasure to confirm that I will be willing and able to host you in my research program and department as a PhD student beginning in September 2008 contingent upon your successfully obtaining a scholarship from the 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CSC), which will be CAD$14,400 per year. I also commit to providing you with supplementary allowances to your applying CCNBHRSP so that you would receive no less than CAD$17,850 per year in total. You will be working on the project (provide the title) with a purpose of obtaining a PhD degree from (name of the Canadian University). This is not an invitation letter to come to Canada and it should be used only with your application to CSC as one requirement to be eligible to the Program. Sincerely, Supervisor’s Name Head of Graduate Program’s Name Supervisor’s Title Head of Graduate Program’s Title Contact information of the supervisor at the Canadian University cc. Canada-China Norman Bethune Health Research Scholarships Program Research Capacity Development Branch, CIHR 中国教育部-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联合培养博士生奖学金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中国教育部与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NRC)于2007年1月15日签署的关于人才培养的谅解备忘录,中加双方鼓励并支持那些希望在NRC开展研究的中国博士研究生。据此,中加双方共同设立“中国教育部-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联合培养博士生奖学金项目”(NRC-MOE Research and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Program)。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申请人可选择在NRC网站上公布的其所属研究院正在开展的学科项目领域。网站地址:www.nrc-cnrc.gc.ca。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6-24个月 (三)选派规模:总计不超过20人/年 三、资助内容 国家留学基金提供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留学人员在外的奖学金生活费(含保险)。NRC提供加方导师带薪时间内所有的支出,以及实验室材料、办公条件和设施的费用支出。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语言要求 外语水平须达到国外接收单位的要求。如国外接收单位无语言要求,则外语水平应达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外语条件及有关情况的说明规定的合格标准。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8年2月20日以前,申请人应直接与NRC下属研究院负责具体科研项目的人员联系,表明拟申请“中国教育部-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联合培养博士生奖学金项目”(MOE-NRC Research and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Program),并取得加方接受意向函(Response letter)。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获得加方接受意向函的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申请人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向NRC申请时须提交的材料(一式一份) (1)申请联合培养博士生人员,须提交由其中国导师与NRC导师共同制定的研修计划; (2)申请者简历和学习成绩单; (3)填写完整的访问工作协议(Visiting Worker’s agreement)。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人材料进行评审,并于相应时间公布录取结果。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录取结果一般在5月公布。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一)留学人员须持外方邀请及外语合格证明到所在单位办理同意派出函,再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二)留学人员在派出前,需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签定《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并办理公证、交存保证金等手续。 (三)留学人员须按国外院校入学通知规定的时间派出。凡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自动取消。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郭丹青 联系电话:010-66093968 传真:010-66093945 E-mail: dqguo@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与NRC下属研究院联系,取得接受意向函。 对外联系时应向外方导师说明申请的奖学金项目名称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加方接受意向函(Response letter)。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留学候选人名单 4 5月 7月 公布评审结果 确定录取人员名单,留学基金委发正式录取通知。 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录取结果一般在5月公布,博士后的录取结果一般在7月公布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被录取人员与加拿大高校联系,取得正式邀请信并申办签证。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9月 派出 须按外方邀请函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自动取消。 附件: 接受意向函参考格式(应使用有机构抬头的信纸打印并签名,不接受电子邮件) (Applicant’s name) Home Institute Address Subject : 2008 NRC-MOE Research and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Program Dear (applicants name) It is my pleasure to confirm that I will be willing and able to host you in my research program and department as a PhD research student/post-doctoral fellow beginning from (time) to (time) upon your successfully obtaining a scholarship from the 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CSC). You will be working on the project (provide the title) with a purpose of completing your PhD dissertation back to China/completing your post-doctoral research in (name of the NRC institutes). This is not an invitation letter to come to Canada and it should be used only with your application to CSC as one requirement to be eligible to the Program. Sincerely, Signature Printed Supervisor’s/Scientist’s Name Contact information of host AAFC institutes cc.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fice, NRC 中国教育部-加拿大农业部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中国教育部与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关于在农业和农业食品领域开展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的谅解备忘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特设立“教育部-加拿大农业部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每年选派我国农业专业在读博士生赴加从事博士课题研究。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根据中加双方商定的农业专业领域相关科研课题选拔,一般每年确定30-35个课题供申请人选择。具体课题将另行在国家留学网上公布。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12个月 (三)选派规模:20人/年 三、资助内容 国家留学基金提供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及在加学习期间奖学金生活费;加方提供科研/试验条件及参加学术会议和发表论文费用。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语言要求 外语水平须达到国外接收单位的要求。如国外接收单位无语言要求,则外语水平应达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外语条件及有关情况的说明规定的合格标准。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8年2月20日以前,申请人应根据国家留学网(www.csc.edu.cn)公布的研究课题(每个课题暂定接受1人),结合本人博士研究生课题的专业方向,先行与对方实验室/研究所导师联系,并获得对方同意申请人赴加从事博士课题研究的接收意向(Letter of response)。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已获对方接受意向的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申请人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摘要/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证明书; 3.加拿大农业部(AAFC)有关科研院所/实验室出具的接受意向;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候选人名单,被录取人员将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作为国家公派留学人员派出。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通过专家评审人员将由留学基金委向加拿大农业部提名。留学人员及其国内单位须与加农业部签署参与科研项目协议书(Research Participation Agreement)后,方可获得加拿大农业部颁发的正式邀请信,以办理赴加签证手续。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郭丹青 联系电话:010-66093968 传真:010-66093945 E-mail: dqguo@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准备申请材料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加拿大农业部(AAFC)有关科研院所/实验室出具的接受意向。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留学候选人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确定录取人员名单,留学基金委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被录取人员与加拿大高校联系,取得正式邀请信并申办签证。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9月 派出 须按外方邀请函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附件: 接受意向函参考格式(应使用有机构抬头的信纸打印并签名,不接受电子邮件) (Applicant’s name) Home Institute Address Subject : 2008 MOE-AAFC PhD Research Program Dear (student name) It is my pleasure to confirm that I will be pleased to host you in my laboratory assuming that the 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CSC) approves your application under the 2008 MOE-AAFC PhD Research Program and provides you with a scholarship. You will be working on the project (provide the title). This is not an invitation letter to come to Canada and it should be use only with your application to CSC as one requirement to be eligible to the Program. Signature Printed Supervisor’s/Scientist’s Name Contact information of host AAFC institutes cc.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operation Bureau (ISCB) Agriculture and Agri-Food Canada (AAFC) 留学基金委-维多利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项目 一、项目简介 为促进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强我国重点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与国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于2007年5月签署的合作备忘意向书,双方联合设立“留学基金委-维多利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项目”(CSC-UVic Postgraduate Fellowship Program),共同资助优秀中国学生赴维多利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工程、法律和自然科学领域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一般为36-48个月,具体以对方学制确定 (三)选派规模:20人/年 三、资助内容 留学人员的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及在英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生活费由国家留学基金负担,维多利亚大学支付全额学费。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语言要求 外语水平须达到国外接收单位的要求。如国外接收单位无语言要求,则外语水平应达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外语条件及有关情况的说明规定的合格标准。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8年2月20日以前,申请人应直接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联系,并取得加方正式入学通知。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申请人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并于2008年5月公布录取结果。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一)留学人员须持外方邀请及外语合格证明到所在单位办理同意派出函,再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二)留学人员在派出前,需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签定《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并办理公证、交存保证金等手续。 (三)留学人员须按国外院校入学通知规定的时间派出。凡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自动取消。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郭丹青 联系电话:010-66093968 传真:010-66093945 E-mail: dqguo@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准备申请材料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维多利亚大学入学通知书。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留学候选人名单。 4 5月 录取 确定录取人员名单,留学基金委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9月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合作协议(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University of Alberta Joint Program),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08年拟选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阿尔伯塔大学对我申请人开放全部专业。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至多48个月 (三)选派规模:至多10人 三、资助内容 阿尔伯塔大学将采取奖学金、研究生助教金等形式免除被录取人员50%的学费,国家留学基金负担另外50%的学费及在加拿大留学期间的生活费(含海外学生健康保险)和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期限不超过48个月。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它条件: 申请人必须达到阿尔伯塔大学博士学位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并获得阿尔伯塔大学的正式录取通知(录取通知须注明校方将免除留学人员在校期间半额学费)。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对外申请材料并取得校方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申请程序和截止日期以阿尔伯塔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有关信息请见:http://www.gradstudies.ualberta.ca/applyadmission/。申请人在申请材料中应注明申请“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University of Alberta Joint Program”。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阿尔伯塔大学英文官方全称(University of Alberta)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正式无条件录取通知书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当年9月,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唐磊 联系电话:010-66093969 传真:010-66093963 E-mail:ltang@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对外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正式录取通知书。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阿尔伯塔大学正式录取通知书。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办理。 6 9月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自动取消。 英国牛津大学研究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教育部与英国牛津大学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受教育部委托,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从我国有关高校(遴选院校名单见附)选派优秀人员赴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具体的学科、专业方向以牛津大学已开设的课程为准。请各申请者上网查询牛津大学各学院的课程设置,以便确定自己申请的具体课程和研究方向:www.admin.ox.ac.uk/gsp。博士学位申请人请务必先与牛津大学相关导师建立初步联系,以便确定校方能够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硕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一般不超过24个月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一般不超过48个月 (三)选派规模: 硕士研究生:5人 博士研究生:5人 三、资助内容 留学人员在规定留学期间的学费(University fees)及学院费(College Fees)由牛津大学提供,国家留学基金将负担奖学金生的一次性往返经济舱机票、签证申请费及按中国政府奖学金标准确定的生活费(含医疗保险)。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者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具有牛津大学无条件攻读授课型/研究型研究生学位的录取资格。因此,申请人必须达到牛津大学相关专业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 (三)正在中国有关重点大学工作或学习(遴选院校名单见附); (四)学习成绩优秀,并具有在中国成为其所从事领域的领导者、决策者、顾问的潜质。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申请程序和截止日期以牛津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申请人在申请过程中应注明申请“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Oxford Joint Scholarships”。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牛津大学英文官方全称(University of Oxford)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牛津大学正式录取通知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牛津大学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每份材料首页附材料清单)。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当年9月前后,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随红旗 联系电话:010-66093977 传真:010-66093972 E-mail:hqsui@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邮编: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牛津大学录取通知或意向录取通知(含传真件)。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6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7-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办理 6 9月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自动取消 附:遴选院校名单 1、清华大学 2、北京大学 3、中国科技大学 4、南京大学 5、复旦大学 6、上海交通大学 7、西安交通大学 8、浙江大学 9、哈尔滨工业大学 10、南开大学 11、天津大学 12、东南大学 13、华中科技大学 14、武汉大学 15、厦门大学 16、山东大学 17、湖南大学 18、中国海洋大学 19、中南大学 20、吉林大学 21、北京理工大学 22、大连理工大学 2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4、重庆大学 25、中国电子科技大学 26、四川大学 27、兰州大学 28、东北大学 29、西北工业大学 30、同济大学 31、北京师范大学 32、中国人民大学 33、中国农业大学 34、西北农林大学 35、中央民族大学 36、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英国剑桥大学剑桥海外基金会(Cambridge Overseas Trust)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双方共同设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剑桥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Cambridge Scholarships)。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具体的学科、专业方向以剑桥大学开设的博士课程为准:http://www.admin.cam.ac.uk/univ/gsprospectus/。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一般为36个月 (三)选派规模: 至多15人 三、资助内容 该奖学金的全部费用将由国家留学基金和剑桥大学剑桥海外基金会平均分担。每名奖学金将包括国际学生的学费、经认可的学院学费、奖学金生本人的生活费(不包括奖学金生家属的生活费用)、中国至英国间一次性往返经济舱国际旅费等。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者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具有剑桥大学无条件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资格。因此,申请人必须达到剑桥大学相关专业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剑桥大学对申请人英语水平的具体要求请上网查询,网址为:http://www.admin.cam.ac.uk/univ/gsprospectus/。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申请程序和截止日期以剑桥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有关信息请见:http://www.admin.cam.ac.uk/univ/gsprospectus/。申请人在申请过程中应注明申请“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Cambridge Scholarships”。申请人请务必先与剑桥大学相关导师建立初步联系,以便确定校方能够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剑桥大学英文官方全称(University of Cambridge)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剑桥大学正式录取通知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剑桥大学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每份材料首页附材料清单)。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当年9月前后,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随红旗 联系电话:010-66093977 传真:010-66093972 E-mail:hqsui@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邮编: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剑桥大学录取通知或意向录取通知(含传真件)。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6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9月前后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中英优秀青年学者奖学金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中英两国教育主管部门关于设立中英优秀青年学者奖学金项目(China-UK Scholarships for Excellence)协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08年拟选派50名重点高校优秀青年科研人员赴英著名院校(名单附后)攻读博士学位。重点支持已建立的中英联合高科技实验室项目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项目。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36-48个月 (三)选派规模:50人 三、资助内容 留学人员的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及在英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生活费由国家留学基金负担,英方支付全额学费及科研费用。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它要求: 申请博士学位者须获得指定的19所英方高校的正式入学通知书,并且注明外语已经符合学校的要求;申请博士后者须获得指定的19所英方高校教授的邀请信,并且注明外语已经符合教授的要求。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准备申请材料。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员申请时须提交国外教育机构的入学通知书。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申请博士者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申请博士后者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应提交的对外联系材料(一式一份) (1)《UK/CHINA SCHOLARSHIPS FOR EXELLENCE APPLICATION FORM》。申请人在选择意向留学院校时,需根据留学专业选择英方五星级专业的院校。 (2)如与英国高校(或科研机构)已有合作协议,请附协议中、英文文本复印件; (3)个人简历及英文译本; (4)已获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英文译本(应届硕士毕业生和在读博士生须提交在读学籍证明); (5)本科及硕士、博士阶段考试成绩单复印件及英文译本; (6)身份证复印件; (7)三封专家英文推荐信(需有专家亲笔签名,同时提交三份Reference Report); (8)详尽的研修计划及英文译本; (9)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 (10)相关外语成绩单复印件; (11)本科以上阶段发表或出版的论文列表及英文译本(需另附两篇论文及译文); (12)护照照片一张。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每份材料首页附材料清单)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候选人名单。最终录取结果由英国创新、大学与技能部确定。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按协议规定统一向英国教育与技能部提交留学候选人名单及对外联系材料。英方将于当年7-9月份向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提交录取结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为当年9月份。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夏青 联系电话:010-66093947 传真:010-66093954 E-mail:qxia@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准备申请材料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19所英方院校正式邀请信或入学通知书。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留学候选人名单并将名单及对外联系材料提交英国教育技能部 4 7-9月 公布评审结果 英方确定录取人员名单,留学基金委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9月 派出 须按英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十、英方院校名单及英国院校五星专业列表院校名单 1、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剑桥大学 2、University of Oxford 牛津大学 3、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伦敦大学学院 4、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 Political Science 伦敦政经学院 5、University of Warwick 华威大学 6、University of Glasgow 格拉斯哥大学 7、Imperial College London 伦敦大学帝国学院 8、King's College London 伦敦国王学院 9、University of Leeds 利兹大学 10、University of Liverpool 利物浦大学 11、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伯明翰大学 12、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曼彻斯特大学 13、University of Newcastle 纽卡斯尔大学 14、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诺丁汉大学 15、University of Bristol 布里斯托大学 16、University of Sheffield 谢菲尔德大学 17、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南安普敦大学 18、Cardiff University 加迪夫大学 19、University of Edinburgh 爱丁堡大学 英国院校五星级专业列表 England University Areas with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al Science attracting the top 5* rating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s, Anatomy, Psychology, Chemical Engineering,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University of Bristol Clinical Dentistry, Anatomy, Community-based Clinical Subjects, Psychology, Biochemistry, Earth Sciences, Chemistry, Applied Mathematics, Statistics and Operational Research, Civil Engineering, Geography, Social Work ,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s, Community and Hospital based Clinical Subjects, Psychology, Biochemistry, Chemistry, Zoology, Law, Physics, Earth Sciences, Pure Mathematics, Applied Mathematics, Statistics and Operational Research, Computer Science, General Engineering,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s, Hospital-based Clinical Subjects, Biological Sciences, Chemistry, Physics, Pure and Applied Maths, Computer Science, Engineering (General, Chemical, Civil, Electrical, Electronic, Mechanical, 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Mineral, Mining). King’s College London Psychiatry, Clinical Dentistry, Anatomy, Philosophy, History University of Leeds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Mechanical, Aeronautical an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Physiology, Mechanical, Aeronautical an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Anthropology, Law, Economics and Econometrics,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Accounting and Finance,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Pre-Clinical Studies, Pharmacy, Biological Sciences, Computer Science,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ociology, Accounting and Financ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s, Psychology, Biolog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Theology, Divinity and Religious Studies, Languages, Music University of Oxford Community and Hospital based Clinical Subjects, Pathology, Pharmacology, Psychology, Chemistry, Physics, Earth Sciences, Pure Mathematics, Statistics and Operational Research, General Engineering, Metallurgy and Metals, Law,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rchaeology,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Pre-Clinical Studies, Animal and Plant Sciences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Automatic Control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Physics, Computer Science, Civil Engineering,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Mechanical, Aeronautical an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Law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Child Health, Neurology, Ophthalmology, Pharmacology, Psychology, Chemistry, Chemical Engineering, Geography, Anthropology, Economics and Econometrics,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Warwick Applied Mathematics, Statistics and Operational Research, Economics and Econometrics,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Studies Scotland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Hospital-based Clinical Subjects, Pure Mathematics, Computer Scienc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Geography,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Glasgow Psychology, European Studies, Sports-related Subjects Wales Cardiff University Medicine, Psychology, Civil Engineering,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Education 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英国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签署的协议,双方共同设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爱丁堡大学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University of Edinburgh Joint Scholarships)。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具体的学科、专业方向以爱丁堡大学开设的博士课程为准。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一般为36个月 (三)选派规模:至多20人 三、资助内容 对于成功的申请人,每年爱丁堡大学将免除至多20名学生的全额学费。国家留学基金将负担奖学金生的一次性往返经济舱机票、签证申请费及按中国政府奖学金标准确定的生活费(含医疗保险)。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具有爱丁堡大学无条件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资格。因此,申请人必须达到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程序和截止日期以爱丁堡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申请表下载网址为: www.ed.ac.uk/studying/postgraduate/applications/forms.html。申请人在申请过程中应注明申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爱丁堡大学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University of Edinburgh Joint Scholarships)。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爱丁堡大学英文官方全称(University of Edinburgh)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爱丁堡大学正式录取通知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爱丁堡大学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每份材料首页附材料清单)。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当年9月前后,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随红旗 联系电话:010-66093977 传真:010-66093972 E-mail:hqsui@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邮编: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爱丁堡大学正式录取通知。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9月前后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王宽诚奖学金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与王宽诚教育基金会(The KC Wong Education Foundation)有关协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每年将选派有关人员赴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攻读博士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全部专业均向本项目申请人开放。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申请人请务必先登陆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网站查询相关专业和导师情况,以便确认校方是否能够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查询网址:http://www.kcl.ac.uk/prospective/pg/。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48个月 (三)选派规模:5人 三、资助内容 留学人员前36个月学习期间的学费由王宽诚教育基金会提供,生活费和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由国家留学基金提供。留学人员第4年学习、生活的全部费用自理。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具有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无条件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资格。因此,申请人必须达到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博士学位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程序和截止日期以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公布的信息为准。有关信息请见:www.kcl.ac.uk/international。请在申请时注明申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联合博士生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KC Wong Education Foundation Joint PhD Scholarships)。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英文官方全称(King’s College London)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正式录取通知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每份材料首页附材料清单)。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当年9月前后,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随红旗 联系电话:010-66093977 传真:010-66093972 E-mail:hqsui@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邮编: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正式录取通知。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9月前后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签署的协议,双方共同设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Joint Scholarships)。该项目每年将资助合格人员赴伦敦大学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具体的学科、专业方向以伦敦大学学院已开设的课程为准。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36个月 (三)选派规模 博士研究生:至多20人。 三、资助内容 伦敦大学学院负担全额学费。国家留学基金负担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根据中国政府奖学金标准确定的生活费(包括海外学生健康保险)、签证申请费。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具有伦敦大学学院无条件攻读授课型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录取资格。因此,申请人必须达到伦敦大学学院相关专业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研究生录取的有关信息请见:www.ucl.ac.uk/prospective-students/graduate-study)。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程序和截止日期以伦敦大学学院公布的信息为准。有关信息请见:www.ucl.ac.uk/scholarships。请在申请时注明申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伦敦大学学院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Joint Scholarships)。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伦敦大学学院英文官方全称(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伦敦大学学院正式录取通知/邀请信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伦敦大学学院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每份材料首页附材料清单)。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当年9月前后,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随红旗 联系电话:010-66093977 传真:010-66093972 E-mail:hqsui@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邮编: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伦敦大学学院正式录取通知/邀请信。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9月前后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签订的协议,双方共同设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曼彻斯特大学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Joint Scholarships)。该项目将选派有关人员赴曼彻斯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申请人请务必先登陆曼彻斯特大学网站查询相关专业和导师情况,以便确认校方是否能够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查询网址:http://www.manchester.ac.uk/research/areas/subareas/。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36个月 (三)选派规模:至多10人 三、资助内容 曼彻斯特大学将免除每名成功的博士学位申请人为期3年的全额学费,包括板凳费。国家留学基金将为每名成功申请人提供根据中国政府奖学金标准确定的生活费,包括海外学生健康保险、签证申请费和一次性往返经济舱国际机票,该机票为一人一项目一次,且只能在奖学金开始和结束时使用。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具有曼彻斯特大学无条件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资格。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请上网查询:http://www.manchester.ac.uk/postgraduate/howtoapply/international/。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针对本项目,曼彻斯特大学不接受网上申请。请申请人将要求的全部申请材料寄往如下地址: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John Owens Building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Oxford Road Manchester M13 9PL, the UK 具体要求、程序和截止日期以曼彻斯特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有关信息请见:http://www.manchester.ac.uk/postgraduate/howtoapply/international/。请在申请时注明申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与曼彻斯特大学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Joint Scholarships)。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曼彻斯特大学英文官方全称(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曼彻斯特大学正式录取通知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曼彻斯特大学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每份材料首页附材料清单)。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当年9月前后,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随红旗 联系电话:010-66093977 传真:010-66093972 E-mail:hqsui@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邮编: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曼彻斯特大学正式录取通知。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9月前后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中国教育部-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澳大利亚联邦教育、科学与培训部关于教育与培训的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教育部特设立“教育部-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CSIRO-MOE PhD Research Fellowship Program),每年选派我国在读博士生赴澳大利亚从事博士课题研究。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中澳双方当年商定的学科专业领域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12个月 (三)选派规模:30人/年 三、资助内容 留学人员的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及在澳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生活费由国家留学基金负担,澳方提供科研/实验条件和有关培训费用。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语言要求 外语水平须达到国外接收单位的要求。如国外接收单位无语言要求,则外语水平应达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外语条件及有关情况的说明规定的合格标准。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8年2月20日以前,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直接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SIRO)下属有关科研院所。申请时须提交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SIRO)下属有关科研院所出具的邀请信。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申请人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候选人名单,被录取人员将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作为国家公派留学人员派出。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获得本项目资助的留学人员必须按照申请材料提供的入学通知书或接受函规定的时间派出。逾期未派出者,其留学资格自动取消。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郭丹青 联系电话:010-66093968 传真:010-66093945 E-mail: dqguo@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准备申请材料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SIRO)下属有关科研院所出具的邀请信。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留学候选人名单并将名单及对外联系材料提交英国教育技能部 4 7月 公布评审结果 确定录取人员名单,留学基金委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9月 派出 须按澳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自动取消。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双方共同设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Joint Scholarships)。该项目将选派我国优秀人员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申请人请务必先登录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网站查询相关专业和导师情况,以便确认校方是否能够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网址http://info.anu.edu.au/StudyAt/040PP_Graduate_Research/idex.asp。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48个月 (三)选派规模:6-12人 三、资助内容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将负担留学人员全额学费和学生活动费(Student Activity Fees);国家留学基金将向留学人员提供赴澳签证费、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和在学习期间的生活费(含国际学生健康保险费)。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1.具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无条件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资格。因此,申请人必须达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学位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 2.必须符合澳大利亚政府对申请学生签证的英语要求。有关要求可到所在地附近的澳大利亚使、领馆或相关网站查询:http://www.immi.gov.au。目前对中国学生的要求为IELTS 6.0分。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程序和截止日期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请在申请时注明申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Joint Scholarships)。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英文官方全称(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正式录取通知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每份材料首页附材料清单)。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次年2月/3月,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随红旗 联系电话:010-66093977 传真:010-66093972 E-mail:hqsui@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邮编: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正式录取通知。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月-次年1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次年2月-3月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詹姆斯库克大学(James Cook University)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双方共同设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詹姆斯库克大学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James Cook University Joint Scholarships)。该项目将选派我国优秀人员赴詹姆斯库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本项目资助的学科领域为:海洋科学(Marine Science)、生态学/环境学(Ecology/Environment)、植物和动物生物学(Plant and Animal Biology)、地球科学(Geosciences)、旅游(Tourism)、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Public Health and Tropical Medicine)、工程(Engineering)。詹姆斯库克大学相关专业设置请上网查询,网址:http://www.jcu.edu.au。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36个月 (三)选派规模: 至多5人。原则上每专业至多录取1名人员。 三、资助内容 詹姆斯库克大学将减免全额学费,并提供相关的学生活动费(Student Activity Fees);国家留学基金将向留学人员提供赴澳签证费、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和在规定的学习期间的生活费(含国际学生健康保险费)。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1.具有詹姆斯库克大学无条件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资格。因此,申请人必须达到詹姆斯库克大学博士学位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 2.必须符合澳大利亚政府对申请学生签证的英语要求。有关要求可到所在地附近的澳大利亚使、领馆或相关网站查询:http://www.immi.gov.au。目前对中国学生的要求为IELTS 6.0分。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程序和截止日期以詹姆斯库克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请在申请时注明申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詹姆斯库克大学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James Cook University Joint Scholarships)。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詹姆斯库克大学英文官方全称(James Cook University)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詹姆斯库克大学正式录取通知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詹姆斯库克大学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每份材料首页附材料清单)。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次年2月/3月,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随红旗 联系电话:010-66093977 传真:010-66093972 E-mail:hqsui@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邮编: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詹姆斯库克大学正式录取通知。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月-次年1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次年2月-3月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研究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签订的协议,双方设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昆士兰科技大学联合奖学金项目(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oint Scholarships)。该项目将选派中国学生赴该校攻读研究生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具体的学科、专业方向以昆士兰科技大学已开设的课程为准。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36个月。 (三)选派规模:不限人数 三、资助内容 在学习期间的相关学费、签证申请费、旅费及生活费(含海外学生医疗保险)将由国家留学基金和昆士兰科技大学共同提供。昆士兰科技大学将提供全额学费。国家留学基金将负担奖学金生的一次性往返经济舱机票、签证申请费及按中国政府奖学金标准确定的生活费(含海外学生医疗保险)。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1.具有昆士兰科技大学无条件攻读研究型研究生学位的录取资格。因此,申请人必须达到昆士兰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 2.符合澳大利亚政府对申请学生签证的英语要求。有关要求可到所在地附近的澳大利亚使、领馆或相关网站查询:http://www.immi.gov.au。目前对中国学生的要求为IELTS 6.0分。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程序和截止日期以昆士兰科技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请在申请时注明申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昆士兰科技大学联合奖学金项目(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oint Scholarships)。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昆士兰科技大学英文官方全称(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昆士兰科技大学正式录取通知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昆士兰科技大学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每份材料首页附材料清单)。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当年7月,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随红旗 联系电话:010-66093977 传真:010-66093972 E-mail:hqsui@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邮编: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昆士兰科技大学正式录取通知。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5-7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7月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经济与商业学院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双方共同设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和悉尼大学经济与商业学院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of University of Sydney Joint Scholarships)。该项目将选派我国优秀人员赴悉尼大学经济与商业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请各申请者上网查询悉尼大学经济与商业学院的课程设置,以便确定自己申请的具体课程和研究方向,网址为:www.econ.usyd.edu.au。申请人请务必先与悉尼大学经济与商业学院相关导师建立初步联系,以便确定校方能够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36个月 (三)选派规模:5名 三、资助内容 在博士学位学习期间的相关学费(包括课程的费用和学生活动费用)、签证申请费、海外学生医疗保险、旅费及生活费将由国家留学基金和悉尼大学经济与商业学院共同提供。每年,悉尼大学经济与商业学院将提供校方学费奖学金,负担奖学金生的学费(包括课程费用和学生活动费用)。国家留学基金将负担奖学金生的往返经济舱机票、签证申请费及按中国政府奖学金标准确定的生活费(含海外学生医疗保险)。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1.具有悉尼大学经济与商业学院无条件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资格。因此,申请人必须达到悉尼大学经济与商业学院博士学位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 2.必须符合澳大利亚政府对申请学生签证的英语要求。有关要求可到所在地附近的澳大利亚使、领馆或相关网站查询:http://www.immi.gov.au。目前对中国学生的要求为IELTS 6.0分。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程序和截止日期以悉尼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请在申请时注明申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和悉尼大学经济与商业学院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of University of Sydney Joint Scholarships)。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悉尼大学英文官方全称(University of Sydney)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和博士后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悉尼大学经济与商业学院正式录取通知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悉尼大学经济与商业学院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每份材料首页附材料清单)。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当年6/7月,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随红旗 联系电话:010-66093977 传真:010-66093972 E-mail:hqsui@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邮编: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悉尼大学正式录取通知。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5-7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6-7月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双方共同设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悉尼大学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University of Sydney Joint Scholarships)。该项目将选派我国优秀人员赴悉尼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具体的学科、专业方向以悉尼大学已开设的课程为准。请各申请者上网查询悉尼大学的课程设置,以便确定自己申请的具体课程和研究方向,网址为www.usyd.edu.au。申请人请务必先与悉尼大学相关导师建立初步联系,以便确定校方能够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www.usyd.edu.au/about/research。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36个月 (三)选派规模 博士研究生:至多6人 三、资助内容 在博士学位学习期间的相关学费(包括课程的费用和学生活动费用)、签证申请费、海外学生医疗保险、旅费及生活费将由国家留学基金和悉尼大学共同提供。每年,悉尼大学将提供校方学费奖学金,负担奖学金生的学费(包括课程费用和学生活动费用)。国家留学基金将负担奖学金生的往返经济舱机票、签证申请费、及按中国政府奖学金标准确定的生活费(含海外学生医疗保险)。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1.具有悉尼大学无条件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资格。因此必须达到悉尼大学研究型博士学位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具体要求请上网查询,网址为www.usyd.edu.au。英语水平必须符合悉尼大学对IELTS考试成绩的要求(TOEFL成绩不予接受):http://www.usyd.edu.au/fstudent/postgrad/apply/inm/english.shtml; 2.必须符合澳大利亚政府对申请学生签证的英语要求。有关要求可到所在地附近的澳大利亚使、领馆或相关网站查询:http://www.immi.gov.au。目前对中国学生的要求为IELTS 6.0分。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程序和截止日期以悉尼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请在申请时注明申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悉尼大学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University of Sydney Joint Scholarships)。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悉尼大学英文官方全称(University of Sydney)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悉尼大学正式录取通知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悉尼大学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每份材料首页附材料清单)。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当年6/7月,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随红旗 联系电话:010-66093977 传真:010-66093972 E-mail:hqsui@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邮编: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悉尼大学正式录取通知。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博士生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7月 博士生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6-7月 博士生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研究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达成的协议,双方共同设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麦考瑞大学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Macquarie University Joint Scholarships)。该项目将选派中国学生赴该校攻读研究生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麦考瑞大学优势研究领域请查询:http://www.csc.edu.cn/gb/readarticle/readarticle.asp?articleid=2393。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48个月 (三)选派规模:10人 三、资助内容 在批准学习期间的相关学费、签证申请费、国际旅费及生活费(含海外学生医疗保险)将由国家留学基金和麦考瑞大学共同提供。国家留学基金将负担奖学金生的一次性往返经济舱机票、签证申请费及在攻读博士学位前3年期间按中国政府奖学金标准确定的生活费(含海外学生医疗保险)。达到麦考瑞大学录取标准并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的申请人,麦考瑞大学将免除其4年全额学费。麦考瑞大学还将在必要时为每位被录取人员提供第4年生活费,资助条件是被录取人员在第3年学习结束以及之后六个月的成绩达到麦考瑞大学一般学术进展要求。此生活费标准与留学基金委前3年资助标准一致。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1.具有麦考瑞大学无条件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资格。因此,申请人必须达到麦考瑞大学博士学位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 2.符合澳大利亚政府对申请学生签证的英语要求。有关要求可到所在地附近的澳大利亚使、领馆或相关网站查询:http://www.immi.gov.au。目前对中国学生的要求为IELTS 6.0分。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程序和截止日期以麦考瑞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请在申请时注明申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麦考瑞大学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Macquarie University Joint Scholarships)。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麦考瑞大学英文官方全称(Macquarie University)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麦考瑞大学正式录取通知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麦考瑞大学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每份材料首页附材料清单)。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当年7月,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随红旗 联系电话:010-66093977 传真:010-66093972 E-mail:hqsui@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邮编: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麦考瑞大学正式录取通知。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5-7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7月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西澳大利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双方共同设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西澳大利亚大学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Joint Scholarships)。该项目将选派我国优秀人员赴西澳大利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申请人请务必先登录西澳大利亚大学网站查询相关专业和导师情况,以便确认校方是否能够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网址: www.uwa.edu.au/。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一般为36个月 (三)选派规模:不限人数 三、资助内容 西澳大利亚大学将负担留学人员全额学费和学生活动费;国家留学基金将向留学人员提供赴澳签证费、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和按中国政府奖学金标准确定的生活费(含海外学生医疗保险)。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1.具有西澳大利亚大学无条件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资格。因此,申请人必须达到西澳大利亚大学博士学位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 2.必须符合澳大利亚政府对申请学生签证的英语要求。有关要求可到所在地附近的澳大利亚使、领馆或相关网站查询:http://www.immi.gov.au。目前对中国学生的要求为IELTS 6.0分。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程序和截止日期以西澳大利亚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请在申请时注明申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西澳大利亚大学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Joint Scholarships)。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西澳大利亚大学英文官方全称(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西澳大利亚大学正式录取通知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西澳大利亚大学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每份材料首页附材料清单)。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当年7月或次年2月/3月,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随红旗 联系电话:010-66093977 传真:010-66093972 E-mail:hqsui@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邮编: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西澳大利亚大学正式录取通知。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月-次年1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7月或次年2-3月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中德DAAD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中国与德国政府签定的文化交流计划,双方设立中德DAAD博士生项目(DAAD Scholarship Programmes for Ph.D. Studies in Germany),每年互换奖学金留学人员。受教育部委托,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赴德留学人员的选派工作。 本项目分年度奖学金和三明治奖学金项目两种,每年选派不超过 40人。 年度奖学金获得者(即博士研究生)将赴德攻读博士学位,留学时间暂定24个月。若在24个月内获得攻读博士学位资格及德方继续资助,经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并与之续签协议后,可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文凭由德方颁发,总留学期限最长不超过48个月。凡未能获得攻读博士学位资格及德方继续资助者,应按期回国服务。 三明治奖学金获得者(即联合培养博士生)赴德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留学时间为7-24个月,在国内进行博士论文答辩,博士文凭由国内就读院校颁发。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 艺术表演、临床医学等非理论研究专业不可申报此项目。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24-48个月 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期限为7-24个月 (三)选派规模:每年不超过40人 三、资助内容 留学人员的往返国际旅费及国内德语培训费由国家留学基金负担,在德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由DAAD提供。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申请年度奖学金项目者年龄应在31岁以下(1977年1月1日以后出生),已获得硕士学位或应届硕士毕业生,不接受在读博士生的申请。申请三明治奖学金项目者年龄应在35岁以下(197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应为在读一年级或二年级博士研究生。 (三)语言要求: 非德语专业的申请人应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雅思5.5以上(含5.5)、新托福80以上(含80)或英语专业八级。面试用英语或德语进行,通过面试后需参加在上海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为期半年(理工专业)或一年(社科专业)的脱产德语培训。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准备申请材料。申请时须提交德国大学教授的邀请信复印件。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应提交的对外联系材料(用英语或德语填写,一式三份) (1) DAAD申请表 (请从http://www.daad.de/de/download/forschungsstipendium_en-200(4).pdf下载) (2) 个人信息表 (请从http://www.daad.org.cn/Downloads/4_1_3_address_sheet_200(5).doc下载) (3)个人简历 (4)个人出版物清单 (5)外语成绩单复印件(英语做面试语言者须提交雅思5.5以上(含5.5)、新托福80以上(含80)或英语八级证明;德语做面试语言者须提交DSH、DAF4分以上(含4分)或德语专业证明。) (6) 内容翔实的研修计划 (7) 两位教授的推荐信 (请从http://www.daad.org.cn/Downloads/4_1_3_recommendation_200(5).pdf下载) (8) 德国大学教授(具备招收博士资格)出具的邀请函复印件。(具体要求请查阅 http://www.daad.org.cn/Downloads/4_1_3_invitation_letter.pdf) (9)以下证书的复印件:博士研究生注册证明(申请三明治奖学金生者需提供)、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及成绩单、学士学历学位证书及成绩单、大学录取通知书、高考成绩单、高中毕业证书。每份材料需做德语公证一份,并复印两份。若材料遗失,须出具当时所在院校或单位的中英文有效证明。 (10)单位推荐信 (请从http://www.daad.org.cn/Downloads/4_1_3_letter%20of%20confirmation.pdf下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每份材料首页附材料清单) 六、评审、录取办法 中德双方组织专家对申请人进行联合面试,最终录取结果由DAAD确定。面试一般安排在每年的11月中下旬,届时将另行通知。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按协议规定统一向DAAD提交留学候选人名单及对外联系材料。面试结果将于12月至次年2月由DAAD公布。在完成了德语培训后,理工专业的录取人员将于2009年10月派出,社科专业的录取人员将于2010年3月派出。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夏青 联系电话:010-66093947 传真:010-66093954 E-mail:qxia@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拔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准备申请材料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德国大学教授的邀请信复印件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6月 评审 中德双方确定参加面试人员名单 届时将在网上公布 4 11月 面试 中德双方联合面试 届时将另行通知 5 12月-09年2月 公布录取结果 德方公布最终录取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6 09年3-7月 培训 理工专业奖学金生德语培训 通过德语初级班考试 7 09年10月 派出 理工专业奖学金生派出 须按德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8 09年3月-10年1月 培训 社科专业奖学金生德语培训 通过德语中级班考试 9 10年3月 派出 社科专业奖学金生派出 须按德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中德DAAD精英奖学金项目(博士研究生) 一、项目简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合作协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托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从国内有关院校选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赴德国有关高校(见附件1)攻读博士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德方对我申请人开放全部专业。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12-48个月 (三)选派规模:15名 三、资助内容 被本项目正式录取人员抵达德国后,DAAD将为其安排2个月的德语培训,并负担培训费用及培训期间学生的生活费。如德方接收院校要求,DAAD还将支付学生注册费及其它费用。录取人员的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签证费、每人每年的1500欧元的指导费,以及在德语培训结束后学习期间的生活费(含健康保险)将由国家留学基金提供。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期限是12个月。如有必要,被录取人员可申请延期。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它条件: 申请人必须达到德方接收院校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准备申请材料。具体要求以德国院校公布的信息为准。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中“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应提交的对外申请材料 (1)与外方指导教师的往来书信复印件或外方邀请函复印件 (2)外方申请表(见附件2) (3)大学成绩单及英文译文(从本科始,需公证) (4)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英文译文(从本科始,需公证) (5)个人陈述(英文,说明申请原因及对申请专业的认识) (6)个人简历(英文或德文) (7)二封推荐信(英文,至少一封是相关专业教授推荐,有固定格式,见附件3) (8)英语成绩单(英语雅思5.5以上,含5.5分)或德语成绩单 (9)详细的研究计划及现在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英文) (10) 出版物清单(如有可能) (11)健康证明表(有固定格式,见附件4) (12)两张护照照片 (13)地址表(见附件5) 以上材料一式三份(若申请人为医学专业,需一式四份),并请按顺序装订。 六、评审、录取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候选人名单。DAAD将对候选人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并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将统一向DAAD提交奖学金候选人名单及对外申请材料。DAAD将于当年8月份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提交录取结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约为当年10月,以校方录取通知或邀请函所注入学时间为准。本项目正式录取的留学人员将按照国家公派留学人员选派办法的规定,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办理签订《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交存保证金、交纳国际交流服务费及其它有关手续。 八、联系方式 工作中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欧洲处 联系人:徐丽莉 倪晓慧 联系电话:010-66097309 传 真:010-66093647 电子邮件:gabixulili@sohu.com 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欧洲处(100816)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联系人:唐磊 联系电话:010-66093969 传 真:010-66093963 电子邮件:ltang@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9号院2号楼A3单元 (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准备申请材料。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留学候选人名单并将名单及对外申请材料提交DAAD。 4 8月 公布评审结果 DAAD确定录取人员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正式录取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9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10月 派出 须按德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十、备注 本项目申请内容随时更新,请登陆国家留学网www.csc.edu.cn查看详情。 附件: 1.可供申请的德方院校列表 2.外方奖学金申请表(见PDF文件) 3.专家推荐信样板(见PDF文件) 4.健康证明表(见PDF文件) 5.地址表 中德DAAD精英奖学金项目 可供申请的德方院校名单(暂定38所) 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 Uni Karlsruhe(TH) 汉诺威医学院 Hannover Med H 亚琛工业大学 Achen TH 斯图加特大学 Uni Stuttgart 康斯坦茨大学 Uni Konstanz 维尔茨堡大学 Uni Wuerzburg 蒂宾根大学 Uni Tuebingen 海德堡大学 Uni Heidelberg 弗赖堡大学 Uni Freiburg 慕尼黑工业大学 TU Muenchen 乌尔姆大学 Uni Ulm 埃朗根-纽伦堡大学 Uni Erlangen -Nuernberg 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 TU Darmstadt 哥廷根大学 Uni Goettingen 波鸿大学 Uni Bochum 吕贝克大学 Uni Luebeck 不论瑞克工业大学 TU Braunschweig 柏林工业大学 TU Berlin 慕尼黑大学 Uni Muenchen 不来梅大学 Uni Bremen 柏林自由大学 Berlin FU 柏林洪堡大学 Humboldt Uni 汉诺威大学 Uni Hannover 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 TU Clausthal 杜塞尔多夫大学 Uni Duesseldorf 波恩大学 Uni Bonn 美因兹大学 Uni Mainz 拜罗伊特大学 Uni Bayreuth 比勒费尔德大学 Uni Bielefeld 多特蒙德大学 Uni Dortmund 明斯特大学 Uni Muenster 科隆大学 Uni Koeln 法兰克福大学 Uni Frankfurt 吉森大学 Uni Giessen 汉堡大学 Uni Hamburg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TU Dresden 曼海姆大学 Uni Mannheim 基尔大学 Uni Kiel DAAD Beijing Office Address Sheet English 中文 Name 姓名 O female (女) O male (男) Present University / Institute / Company / Organisation 就读(职)单位 Academic Field (专业) Academic Degree O Bachelor (学士) O Master (硕士) O Doctor (博士) O Professor (教授) other (其他) : Telephone - private (家里电话) Telephone - work (单位电话) Telephone - mobile (移动电话) Telefax (传真) E-mail (电子邮件) Address in PINYIN (not in English!) (用拼音写您的通信地址 - 别用英文) 通信地址 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奖学金项目 一、 项目简介 根据中国与德国政府签定的文化交流计划,双方设立阿登纳基金会奖学金项目(Konrad Adenauer Foundation Program for Doctoral Students)互派奖学金留学人员。受教育部委托,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赴德留学人员的选派工作。 该项目旨在选拔年轻的硕士毕业生赴德攻读博士学位,年派遣规模一般为6-8人,每两年选拔一次。留学人员在德留学期间享受阿登纳基金会提供的奖学金,留学时间暂定24个月,若在24个月内获得攻读博士学位资格及德方继续资助,经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并与之续签协议后,可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文凭由德方颁发,总留学期限最长不超过48个月。凡未能获得攻读博士学位资格及德方继续资助者,应按期回国服务。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专业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24-48个月 (三)选派规模: 每年6-8人(每两年选拔一次,2008年申报,2009年选派。) 三、资助内容 留学人员的往返国际旅费及国内德语培训费由国家留学基金负担,在德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由阿登纳基金会提供。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申请时年龄应在29岁以下(1979年1月1日以后出生),已获得硕士学位或应届硕士毕业生,不接受在读博士生的申请。 (三)语言要求: 优先支持具有良好德语水平的候选人,如:德语本科毕业、具有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中级班毕业证、DSH合格证书或DAF4分以上(含4分)成绩。如无以上证明,须参加在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为期一学年的德语培训。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准备申请材料。优先支持已获得外方邀请信的申请人。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候选人名单。中德双方对候选人进行联合面试,面试时间暂定为2009年6月。最终录取结果由德方确定。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按协议规定统一向德方提交留学候选人名单及对外联系材料。面试结果将于2009年10月由德方公布。被录取人员将于2010年4-10月派出。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夏青 联系电话:010-66093947 传真:010-66093954 E-mail:qxia@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准备申请材料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材料 ⑴优先支持已获得外方邀请信的申请人。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5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留学候选人名单 被确定为候选人后即可准备对外联系材料,相关通知将另行发出。 4 9月-09年6月 培训 留学候选人参加在上海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的培训。留学基金委将候选人推荐给德方。 5 09年6月 面试 中德双方联合面试 6 09年10月 录取 德方公布录取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7 2010年4-10月 派出 被录取人员派出 须按德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奖学金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中国与德国政府签定的文化交流计划,双方设立赛德尔基金会奖学金项目(Hans Seidel Foundation Program for Doctoral Students)互派奖学金留学人员。受教育部委托,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赴德留学人员的选派工作。 该项目旨在选拔年轻的在读博士生赴德研修,年派遣规模4人。留学人员在德留学期间享受赛德尔基金会提供的奖学金,留学时间为24个月,在国内进行博士论文答辩,博士文凭由国内就读院校颁发。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专业 (二)选派类别及资助期限 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期限为24个月 (三)选派规模:每年4人 三、资助内容 留学人员的往返国际旅费及国内德语培训费由国家留学基金负担,在德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由赛德尔基金会提供。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申请人应为在读一年级或二年级博士研究生,年龄应在31岁以下(1977年1月1日以后出生)。 (三)语言要求: 优先支持具有良好德语水平的候选人,如:德语本科毕业、具有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中级班毕业证、DSH合格证书或DAF4分以上(含4分)成绩。如无以上证明,须参加在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为期一学年的德语培训。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准备申请材料。优先支持已获得外方邀请信的申请人。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候选人名单,并将候选人名单及对外联系材料提交德方。最终录取结果由德方确定。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最终录取结果将在2009年8月公布。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夏青 联系电话:010-66093947 传真:010-66093954 E-mail:qxia@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准备申请材料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材料 ⑴优先支持已获得外方邀请信的申请人。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5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留学候选人名单 被确定为候选人后即可准备对外联系材料,相关通知将另行发出。 4 9月-09年6月 培训 留学候选人参加在上海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的培训。留学基金委将候选人推荐给德方。 5 09年8月 录取 德方公布录取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6 09年10月 派出 被录取人员派出 须按德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青年学者交流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签署的合作协议,双方设立亥姆霍兹联合会青年学者交流项目(Junior Scientist Exchange Program between the 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and the Helmholtz Association of German Research Centers)。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于2008年选派50优秀学生及学者赴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博士。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能源、地球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信息与工程、材料科学、运输与空间科学 (二)选派类别及资助期限 博士研究生:不超过36个月 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期限为6-24个月 (三)选派规模:每年不超过50人 三、资助内容 根据双方协议,留学人员的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及在德第一年的奖学金由国家留学基金负担,在德第二年起的奖学金由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负担。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申请时须提交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所属15个研究中心教授的邀请信复印件。(具体请查看亥姆霍兹联合会北京代表处网站: http://www.helmholtz.cn/Helmholtz_China/positions/Helmholtz_CSC2006.htm) (三)语言要求: 雅思5.5分以上或托福580分以上成绩。若已满足德方教授的外语要求,需在邀请信中注明此点。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准备申请材料。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并于5月公布博士生、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录取结果,7月公布博士后的录取结果。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被录取人员需按德方规定时间派出。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夏青 联系电话:010-66093947 传真:010-66093954 E-mail:qxia@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准备申请材料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材料 ⑴申请时须提交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所属15个研究中心教授的邀请信复印件。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留学候选人名单 4 5月 公布录取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确定研究生类录取人员名单,并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7月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确定博士后类录取人员名单,并发正式录取通知。 5 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9月 派出 须按德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德国慕尼黑大学合作协议(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Ludwig Maximilians Universität München Joint Program),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08年拟选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赴德国慕尼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进行1至2年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慕尼黑大学对我申请人开放全部专业。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 (二) 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至多48个月 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期限至多24个月 (三)选派规模: 博士研究生:约8人 联合培养博士生:约20人 三、资助内容 被录取人员在德国留学期间免交学费;留学期间的生活费(含海外学生健康保险)、签证费和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由国家留学基金提供。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期限为博士研究生36个月,联合培养博士生至多24个月。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它条件: 申请人必须达到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并获得慕尼黑大学的正式录取通知(录取通知须注明校方将免除留学人员在校期间的学费)。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申请人在对外联系时须说明申请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Ludwig Maximilians Universität München Joint Program),提交对外申请材料并取得校方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申请程序和截止日期以慕尼黑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有关信息请见:http://www.uni-muenchen.de/studium/studium_aktuell/neuigkeiten/ia/phd_info_engl.html。申请人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员须在校方申请表首页上方用红笔大写字母注明申请“CSC MODEL 1”;申请联合培养博士生人员须在校方申请表首页上方用红笔大写字母注明申请“CSC SANDWICH MODEL”。 本项目外方申请材料寄送地址: Ludwig Maximilians Universität München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Dr. Matthias Hadesbeck Geschwister-Scholl Platz 1 80539 Muenchen,Germany Email: hadesbeck@lmu.de 请同时抄送china.international@lmu.de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慕尼黑大学德文官方全称(Ludwig Maximilians Universität München)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德国慕尼黑大学正式无条件录取通知书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德国慕尼黑大学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当年9月,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唐磊 联系电话:010-66093969 传真:010-66093963 E-mail:ltang@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对外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正式录取通知书。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慕尼黑大学正式录取通知书。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9月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中法博士生学院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中法博士生学院章程》,中法双方设立中法博士生学院项目(China-France Doctoral College Program)。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计划每年选派200名中方联合体高校在读博士生赴法方联合体高校进行一年博士阶段学习(中方及法方联合体院校名单附后)。被录取的学生由中法双方两位论文导师进行指导,以联合培养方式进行,一直持续到论文结束。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期限为12个月 (三)选派规模:200人/年 三、资助内容 国家留学基金按国家公派留学资助标准提供奖学金生活费及一次往返国际旅费。法方联合体高校免除学生的注册费、学费、考试费及其它与博士培养有关的费用。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2007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申请人应为中方联合体高校在读一、二年级优秀博士生;申请时需提交法方联合体高校出具的邀请信复印件及中法双方导师共同制定的研修计划。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准备申请材料。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六、 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并于5月公布录取结果。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留学人员一般于当年9月份派出,具体派出时间以法方入学通知书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夏青 联系电话:010-66093947 传真:010-66093954 E-mail:qxia@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准备申请材料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材料 ⑴申请时需提交法方联合体高校出具的邀请信复印件及中法双方导师共同制定的研修计划。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留学候选人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确定录取人员名单,并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9月 派出 须按德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十、中方和法方联合体高校名单 中方联合体院校有28所: 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大学。 法方联合体院校24所: 马赛一大、马赛二大、马赛三大、克莱蒙费朗第一大学、克莱蒙费朗第二大学、格勒诺布尔一大、里昂一大、里昂二大、梅斯大学、南锡一大、南特大学、巴黎二大、巴黎十大、巴黎十一大、巴黎十二大、巴黎政治学院、Cachon高师、雷恩一大、斯特拉斯堡一大、图卢兹一大、图卢兹三大、巴黎中央学校、国立高等工艺学校、格勒诺布尔国家理工学院。另外,法国UT-INSA所属的工程师大学(特鲁瓦、贡比涅、贝尔福-蒙博里亚)、五所中央理工大学校(巴黎、里昂、南特、里尔、马赛)、巴黎高科所属的11所高校(ENPC、ENSTA、ENSAM、ENSMP、Ecole polytechnique、ENGREF、ENA P-G、ENST、ESPCI、ENSCP、ENSAE)均为法国精英教育的高校,中方联合体院校的学生亦可申请。 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博士生奖学金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中国教育部与日本文部科学省签订的教育交流协议,中日双方设立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博士生奖学金项目Japanese Government (MONBUKAGAKUSHO: MEXT) Scholarship (Research Student)。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每年选派110名留学人员赴日攻读博士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 (二)选派类别及资助期限 博士研究生:48或54个月(具体以日方实际资助期限为准) (三)选派规模:110人 三、资助内容 本项目录取人员往返国际旅费、在读期间的学费、生活费(约17.2万日元/月)由日方提供;国内培训费部分由留学基金委承担。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申请时年龄不超过35岁(1974年4月2日以后出生者);至迟于2008年8月前取得硕士学位、尚未就读博士课程者。 (二)语言要求: 留学人员应熟练掌握英语或日语,具有良好的语言学习能力。第一外语为日语者还须具备运用英语从事学习、研究、撰写论文和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英语水平达到雅思6.0分以上或日语水平达到日本语能力考试二级以上者优先考虑。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http://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 (三)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四)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应提交的对外联系材料(原件一份,复印件三份) (1)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奖学金留学生申请表(研究留学生)(固定格式); (2)硕士阶段成绩单复印件及英文或日文译本(原件需加盖所在院校相关部门公章); (3)推荐信1-(固定格式)由最终硕士毕业院校校领导或指导教师用英文或日文填写,无须密封; (4)推荐信2-(固定格式)由供职单位领导填写,应届毕业生可由所在院系或研究生院领导用英文或日文填写,无需密封; (5)健康诊断书(固定格式)须由中日友好医院或各省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填写; (6)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复印件及英文译本(应届毕业生在申请项目时未获得学位证和毕业证者由所在院校研究生院出具在读证明); (7)硕士论文摘要(英文或日文填写); (8)个人简历(英文或日文填写,篇幅为A4纸一页); (9)外语水平证书复印件及英文或日文译本; (10)作品照片或节目录音(美术、音乐等艺术类专业申请者须提交);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逐份单独装订(每份材料首页附材料清单,并注明原件及复印件)。部分具有固定格式的申请材料请于国家留学网下载:http://www.csc.edu.cn。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候选人名单,候选人须参加中日双方组织的联合面试。被录取人员的留学身份、留学期限等以录取通知为准。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一)日本接收院校和接收导师由留学人员自行联系。日本驻华使馆将向面试合格人员发放“第一次选考合格证明书”,即面试合格通知书。候选人员可凭此证书向日方导师申请填写“大学受入内诺书”或邀请信。 “大学受入内诺书”及“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奖学金留学生申请表(别纸)”等表格将于培训期间发放给面试合格人员,以便申请日方接受院校。联系时间由留学人员自行安排。 (二)被录取人员均须参加在东北师范大学留日预备学校安排的日语培训。培训费用部分由留学基金委提供,食宿由留学人员自理。培训时间为2008年10月底至2009年8月。日语专业或日本语能力一级水平者可通过东北师范大学留日预备学校组织的考试,免去前期培训,但须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后期专业知识培训。具体事宜以东北师大留日预备学校的通知为准。凡未参加培训及培训不合格者,其留学资格将不予保留。 (三)被录取人员一般于2009年10月派出,具体派出日期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根据日方要求所定机票时间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孙成志 联系电话:010-66093950 传真:010-66093954 E-mail:czsun@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准备申请材料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留学候选人名单并将名单及对外联系材料提交日本驻华使馆 专家评分将作为向日方推荐面试候选人的重要依据之一 4 5月 面试 中日双方联系面试 以国家留学网上发布的通知为准 5 7月 公布录取结果 通报录取情况,向留学人员的推荐单位发放确定留学人员的函 按照中日双方协定确定若干名候补人员 6 10月底 培训 东北师范大学留日预备学校通知培训事宜 日语专业或日本语能力一级水平者可通过测试免去前期培训 7 12月 发放录取材料 留学基金委将通过东北师范大学留日预备学校向留学人员发放国家公派留学人员资格证书、留学协议书、保证金交存表等录取材料 自行安排办理护照事宜 8 2009年 9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办理 9 10月初 统一派出 派出前须联系日方接受院校事务机构和日方导师,通告赴日时间;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自动取消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合作协议(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oint Program),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08年拟选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 校方优势专业列表请见附件2。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至多48个月 (三)选派规模:不限 三、资助内容 被录取人员在荷兰留学期间,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将为其免除学费,留学期间的生活费(含海外学生健康保险)、签证费和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由国家留学基金提供,资助期限不超过36个月。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它条件: 申请人必须达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并获得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正式录取通知(录取通知须注明校方将免除留学人员在校期间的学费)。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对外申请材料并取得校方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申请程序和截止日期以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有关信息请见:http://www.tudelft.nl。申请人在申请材料中应注明申请“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oint Program”。 本项目外方基本申请材料及要求详见附件1,外方联系人及申请材料寄送地址: Ir. Cees Timmers Project Manager CICAT PO Box 5035 2600 GB Delft Tel: +31 15 27 85283 Fax: +31 15 27 81179 Email: c.timmers@tudelft.nl 请同时抄送至ceestim2005@yahoo.co.uk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英文官方全称(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正式无条件录取通知书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唐磊 联系电话:010-66093969 传真:010-66093963 E-mail:ltang@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对外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正式录取通知书。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正式录取通知书。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办理。 6 9月-12月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自动取消。 附件: 1.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基本申请材料及要求 2.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优势专业列表 pplicants are required to submit: 1) Full CV including elaborate description of research experience; details (title, date, co-authors) of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2) Abstracts of publications 3) Essay (max 2 pages) on the research topic reflecting the candidate's ideas and perception of the concerned topic 4) Proof of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e.g.TOEFL or IELTS) All above documents must be submitted n the English language, making explicit reference to the topic and DUT supervisor as advertised. Candidates are kindly requested to direct all correspondence solely to Mr. Cees Timmers, CICAT TU Delft, and not to individual faculty staff so as to avoid any miscommunication or misunderstanding with regard to their application. Those candidates that wish to pursue a PhD study in topics other than those listed, are invited to express their interest to TU Delft as per above instructions. Short-listed candidates may be asked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nd will be interviewed in China at a place and date to be determined later. Due to the expected large number of applications only shortlisted candidates will be contacted. POWER CONVERSION Electric Power Processing (EWI); prof. Ferreira Title EMC in power electronic converters Researcher Supervision in China Supervision in The Netherlands Prof.dr. J.A. Ferreira Short description China does most of the power electronics production in the world.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design of power electronic converters is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 The switch mode operation of power transistors is known to be a major source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The requirements of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 in, for example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tringent, to avoid interference with sensitive electronic devices. Traditional EMC remedies using heavy passive components or shielding add to the cost and is counterproductive to the miniaturization of power supplies. The project is about finding better solutions and design methods to reduce EMI and to develop based on the expertise and knowledge of the TUDelft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system integration. Title New Generation Wind Turbine Generators Researcher Supervision in China ? Supervision in The Netherlands Prof.dr. J.A. Ferreira Short description Accompanied with the fast economic growth, China faces continuous growth of electric power demand.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electric power demand of China will increase about 260% from 2000 to 2030. Renewable energy source can help to avoid future energy crisis, limit pollution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he continuous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depends on the utilization of sustainable energy source. Among all the sustainable energy sources, wind power is the most mature and economic efficient technology. China has large amount of wind power potential, which is estimated between 160GW and 250GW. According to the "Eleventh-five"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 made by China government, the wind energy installation capacity in China is should grow to be 5000 MW until 2010 year. TUDelft covers the full research fields of wind energy, from blade design to wind power integration. The Chinese company Goldwind has approached the TUDelft to collaborate in wind energy. This project is about the power electronic converter and electromechanical generator design of the next generation of wind turbines. The Electrical Power Processing group of TUDelft is doing research on a 10MW directly driven wind turbine, and the research project of the PhD will be part of this activity. WIND ENERGY /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Title Integration of large scale wind farms in the grid Researcher Supervision in China Supervision in The Netherlands Prof.ir. W. Kling Short description Accompanied with the fast economic growth, China faces continuous growth of electric power demand.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electric power demand of China will increase about 260% from 2000 to 2030. Renewable energy source can help to avoid future energy crisis, limit pollution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he continuous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depends on the utilization of sustainable energy source. Among all the sustainable energy sources, wind power is the most mature and economic efficient technology. China has large amount of wind power potential, which is estimated between 160GW and 250GW. According to the "Eleventh-five"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 made by China government, the wind energy installation capacity in China is should grow to be 5000 MW until 2010 year. TUDelft covers the full research fields of wind energy, from blade design to wind power integration. The Chinese company Goldwind has approached the TUDelft to collaborate in wind energy. The High Voltage Components and Power Systems group of TUDelft has a research program on the integration of wind farms in the electrical grid. This project will focus on small signal stability en problems related to reduced damping in the grid when wind energy is integrated on a large scale. Five PhD proposals in Wind Energy topics 1. System Identification (1 PhD) The current trend in the wind energy is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and installation time of wind turbines. Every wind turbine and the conditions that they are facing are different and even changing with time. Nowadays, controllers are designed and tuned using aeroelastic simulations, and subsequently fine tuned during the prototype and 0-series phase. The fine tuning on-site is necessary due to differences between models and reality, and in some cases due to site-specific problems that may arise. In order to automate the time-consuming tuning process closed loop system identification can be applied. Such techniques can yield accurate linear and/ non-linear models based on experiments performed on a real wind turbine. Such experiments may account for site-specific effects and even degradation effects of the wind turbine when they are repeated over time. With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system identification step the existing controllers can be updated in an automated procedure and we circumvent the time-consuming tuning of the feedback controllers. The project objectives can be realized when suitable tools for experimental derivation of accurate models (system identification) have become available. In four tasks, the underlying methods are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in preliminary tool form. Task 1 provides the data from which the system identification needs can be derived (benchmark). This concerns the turbine properties, control functionality and equipment, and specific behavioral aspects. Task 2 focuses on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identification methods from the needs that will be derived from the benchmark data. It is foreseen that different classes of methods will apply, depending on the related identification goal, which may concern structural dynamics, sensoring and actuation, wake-blade interaction or (unsteady) aero- or hydrodynamics. In Task 3, the controller parameterization will be coupled to system identification. Three types of identification based control will be addressed, viz. (i) use of offline (in-advance) identified model properties during control design, (ii); on-line matching the control parameters to slow varying turbine behavior (adaptive), and (iii) on-line fast tracking of control parameters to highly non-linear behavior (LPV). The developments in Tasks 2 and 3 will be (mainly) based upon simulation results from the benchmark data of Task 1. The developed methods will be verified and finalized in Task 4, based on true experimental data. In addition, the gained knowledge will be fed back to (guidelines for) analytic model improvement. 2. Rotor aerodynamics (2 PhD’s) Wind Turbine Wakes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size of wind farms, wake losses have and will become more important over the years. But to date wind farm design and wake control, aimed at minimising wake effects, are hampered by poor state-of-the-art knowledge: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flow/structure interactions it is hard to develop analytical or numerical models. Full-scale experiments in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large wind farms have limited value because of poor meteorological measurements and uncertainties due to the stochastic nature of wind. In addition there are (leg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control adaptations in real wind turbines.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with model wind farms, on the other hand, do not have these drawbacks but have a poor representation of the wakes. As to experiments, and that is what is proposed here,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is to perform experiments in a small-scale wind farm. In parallel wind farm design and wake control modelling will be improved upon. This small scale wind farm is operated by ECN, the Dutch Energy Research Foundation. The proposed project is in close cooperation with ECN. ECN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the measurements, and for analyzing and modelling of the far field of the wake. Within Duwind many experiments in wind tunnels on the near wake properties have been done. This expertise will be used to develop a model for the intermediate wake, which links the near- and far wake aerodynamic models. The near wake models compris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ver a distance of typically half the diameter in the wake. Using a vortex restructuring algorithm together with a vortex decay model, both validated and verified with earlier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in uniform and yawed flow. This wake model will be extended to distances of typically 2 to 4 diameters behind the rotor, resulting in a detailed flow structure description that can de taken as input for Ainsly and ECN type far wake models. Rotor Aerodynamics: The availability of high quality measurements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pre-requisite to overcome the uncertainties in wind turbine aerodynamics. Such measurements have recently become available within the EU project Mexico. In this project a large database has been created of detailed aerodynamic measurements on a representative wind turbine model, which was placed in the large DNW wind tunnel. This includes the measurement of pressure distributions around the blade and the measurement of the flow field around the rotor using PIV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The database is still in a rather rudimentary form and only limited analys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t is foreseen that the data will serve as a benchmark for aerodynamic analysis for the years to come. Most wind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ions prepare an analysis programme to the analyze the data, and to validate the aerodynamic codes developed at the respective institutes. In this proposed project, Duwind will contribute to this (international) programme, focusing on the vortical structure of the rotor (bound vorticity) and near wake (free vorticity). The tools for analyzing this range from blade-element momentum methods, vortex lattice methods to CFD methods.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project will deepen the knowledge of the unsteady aspects of aerofoil- and wake aerodynamics, and will result in improvements in design codes used by industry. 3. Design, build and test of a ‘smart structure’ rotor (2 PhD’s) The loads and dynamic behaviour of modern wind turbine blades are controllable only by changing the pitch angle of the blade, collectively (all 3 blades simultaneously) or individual. With the increasing size of the turbines, the need for a more detailed control becomes apparent. The ongoing research programm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blades aims to develop blades with embedded, spanwise-distributed aerodynamic control devices like trailing edge flaps. Using these devices, the loads should become controllable at any azimuthal position and at several spanwise positions, leading to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the blade load fatigue damage. This research requires an intensive cooperation between aerodynamicists, control experts, material and construction experts, and sensor/actuator experts. The embedding of the aerodynamic devices in the blade structure asks for a change in blade material and blade construction. This is greatly facilitated by using thermoplastic composite material instead of the current thermoset material, since this makes efficient use of spars and ribs possible. The research so far has concentrated on the analysis and design, supported by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The next step is to design, build and test a ‘smart structure’ rotor in real atmospheric conditions. Since Duwind has a close cooperation with ECN, the Dutch Energy Research Foundation, one of the wind turbines in the ‘scaled wind farm’ of ECN will be made available for this. This small wind farm consists of several wind turbines of 7 m diameter, having variable speed operation and full span pitch control. The rotor to be designed, built and tested will be mounted at one of these turbines. The measurements will be performed by experts from ECN, in close cooperation with Duwind. The objective of the two proposed PhD projects is to take the research from the previous phase, wind tunnel tested feasibility of the concept, to the proof of concept by a test in real atmospheric conditions, including the design of the rotor, assistance in manufacturing it at the Aerospace Faculty, prepa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possibilities for further upscaling. One PhD researcher will focus on the performance part of the problem, the second one on the thermoplastic material and construction part. SOLAR CELLS Dimes (EWI); Dr. Miro Zeman TUD PhD research projects in China 2007 Author and contact person: Dr. Miro Zeman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imes Laboratory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Research area: Solar cells Research project 1: 2-D modelling of thin-film solar cells Introduction: The Solar Cells group at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s developed a 1-dimensional (1-D) device simulator ASA (Advanced Semiconductor Analysis). This simulation program is pre-eminently suitable for studying thin-film solar cells. The ASA program integrates both optical and electrical modelling and includes most advanced physical and material models for both crystalline and amorphous semiconductors. The program is used all over the world by the leading research groups in the field of thin-film solar cells. The ASA program can successfully carry out the analysis and predict the performance limits of current thin-film silicon solar cells. However, to push the efficiency of thin-film solar cells towards 20% it is required to investigate 2-D effects of light propagation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electric transport. The 2-D simulations can result in breakthroughs that will point out the way for experimental work to develop 2-D or 3-D structures in order to deliberately improve the light management in the solar cells and improve collection of photo-generated charge carriers. Description: The ASA program will be extended into 2-D device simulator. Device geometrical descrip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solution of a set of semiconductor equations into 2-D will be executed. Simulations of the effect of 2-D structures, such as 2-D photonic crystals, on the performance of solar cells will be carried out. Challenges: A model for light propagation from 2-D geometrical structures has to be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into the program. The developed program modules have to be step by step tested and calibrated using 2-d experimental structures. Requirements: A student should have a good background in semiconductor device physics and modelling skills. Research project 2: Development of thin-film nano-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s Introduction: Hydrogenated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μc-Si:H) deposited by low-temperature PECVD technique is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the low band-gap material in multi-junction a-Si:H based solar cells. The University of Neuchâtel introduced a micromorph tandem solar cell in 1994, which comprised an amorphous silicon top cell and a μc-Si:H bottom cell . The promising potential of the micromorph cell concept was soon demonstrated by the fabrication of micromorph tandem and triple solar cells with stabilized efficiencies in the range of 11 to 12% , and Kaneka Corporation started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morph module production technology. The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films are a mixture of crystalline and amorphous silicon phase that varies as a function of thickness of the film. The size of crystallites is in the range of nanometers and therefore this material has been recently referred to as nano-crystalline silicon (nc-Si:H). These films are deposited from mixtures of silane and hydrogen using plasma-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CVD) techniques. A general feature using these deposition conditions is an inhomogeneous growth in which the fraction of amorphous and crystalline phase changes. There is a general consensus that the best nc-Si:H material for use in solar cells is at the transition from a mixed amorphous and crystalline phase to fully crystalline phase. However, the optimal nc-Si:H material regarding the fraction of crystalline part in the films has still to be identified. At the same time, the deposition conditions for a homogeneous growth of nc-Si:H films with a particular crystalline fraction have to be determined. Description: Deposition conditions of nc-Si:H films will varied and the structural and opto-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resulting films will be characterized. Also the deposition conditions for ultra-thin doped nc-Si:H layers (20 to 30 nm thick) will be optimized. Solar cells with nc-Si:H absorber layers will be fabricated and characterized. Challenges: Determine deposition conditions for growth of uniform films regarding the crystalline fraction in the nc-Si:H films. Determine the optimal crystalline fraction in the nc-Si:H films for obtaining the highest performance of solar cells with the nc-Si:H absorber layer. Optimize the doped and buffer layers for maximal solar cell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 student should have a good background in semiconductor device physics and some experience with deposi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in semiconductor films. Research project 3: 2-D photonic crystals for efficient light management in thin-film silicon solar cells Introduction: For obtaining high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thin-film silicon solar cells the proper light management inside the solar cell structur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t present the light management is accomplished by light-trapping techniques that are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surface-textured substrates and the use of special layers called back reflectors. These light trapp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first introduced in thin-film amorphous silicon (a-Si:H) solar cells in the 1980s and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of short-circuit current density of 3 to 5 mA/cm2 in comparison to solar cells deposited on flat substrates and without the back reflector. The surface texture of both front glass/TCO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superstrates and back metal-reflector substrates has been optimized by several groups, among others the Asahi Corp. in Japan, Research Center Julich in Germany, University of Neuchatel in Switzerland, United Solar company in USA.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project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2-D photonic crystals fabricated in thin silicon layers on light propagation inside TF Si solar cells. Description: 2-D periodic structures can wavelength-selectively scatter and manipulate the propagation of ligh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light scattering and propagation using the 2-D photonic crystals is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mproved light trapping schemes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structures in solar cells. Relation between the geometrical features of 2-D structures formed in thin silicon layers and the light scattering properties will be investigated in this project. Challenges: Formation of the 2-D photonic crystals in thin silicon layers using advanced lithographic approaches. A precise measurement of the scattering parameters of 2-D structures in the wavelength range from 200 to 1200 nm. The haze parameter will be determined using an advanced spectroscopic set-up with integrated integrating ball. The angular distribution function will be determined by Angular Resolved Spectroscopy for several wavelengths. Requirements: A student should have a good background in physics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physics.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TNW) – prof. Laurens Siebbeles Projects "Towards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lar cells" The high costs and limited efficiency of conventional solar cells, based on crystalline silicon, drives the worldwide search for new solar cells that are cheap and provide high efficiency. The ultimate solar cell is cheap and converts most of the incident solar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New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have a great potential to realize this next generation of solar cells. Fundamental research into the dynamics of photo-excited states and charge carriers in relation to material structure will be carried out. Studies will focus on a) cheap solar cells and b) highly efficient solar cells.Cheap and mechanically flexible solar cells. Materials include composite organic (conjugated polymer, fullerene) and hybrid organic/inorganic (polymer or dye in combination with metaloxide) structures. Until now the highest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achieved with an organic based solar cell is 5%. Challenge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aterials with improved absorption of the red part of the solar spectrum, enhanced charge separation efficiency per incident photon and improved charge transport properties. Highly efficient solar cells. In a conventional solar cell based on a(bulk) semiconductor layer, photo-excited electrons and holes rapidly convert their excess energy (difference between photon energy and semiconductor band gap) into heat due to thermalization of the charges by scattering with lattice phonons. It will be studied how this loss of electrical energy can be minimized by using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as a light absorbing medium. Description The research will focus on the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processes involved in charge generation and transport in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with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solar cells. The nature and dynamics of charge carriers and excitons will be studied using (ultrafast) time-resolved techniques. Charges and excitons will be produced using high-energy electron or laser pulses, ranging from the femtosecond to the nanosecond time-domain. Charges and excitons will be probed using optical detection and microwave or terahertz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s. The candidate may become involved in theoretical studies of charge and energy transfer.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will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eap and/or highly efficient solar cells. FUEL CELLS Section Energy Technology, (3mE; Aravind, P.V.) Detailed modelling of flow, temperature and thermo-mechanical stress fields in a Solid Oxide Fuel Cell (SOFC) stack Background A Solid Oxide Fuel Cell (SOFC) is a device that electrochemically oxidises fuels to produce electricity. The potential produced by one fuel cell is quite small around 0.7-1.0 V, This means that to produce a useful voltage, many cells have to be connected in series to form a fuel cell stack. In SOFC stack design the gas flow distribu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distribution should be uniform over all cells in the stack but also inside the individual cells. Inside the cell, the anode gas flow should be distributed uniformly because of its high conversion rate. A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will result in lower performance and enhanced degradation of the cell. The cathode gas flow is needed for oxygen supply and cooling. The gas flow distribution over the complete stack influences the temperature profile and hence the thermo-mechanical stress fields in the components of the stack. The Energy Technology section of the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s now involved in a Dutch national initiative for designing a 20 kW SOFC stack with a specific contribution to the CFD modelling of fuel and coolant flows in the stack. This project is performed in close collaboration with the solid oxide fuel cell technology group at ECN. The proposed new PhD position is expected to augment the ongoing stack design activities at the section. The project will focus in particular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rocesses taking place in the cells (electrochemical and chemical reaction and fluid flows). Electrochemical knowledge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 as well as from the ongoing studies within the section will be used for detailed CFD modelling. The Energy Technology section has two different software tools available for fuel cell modelling and they will be used for the present study (the Fluent fuel cell module and COMSOL). COMSOL also can be used for modelling thermo-mechanical stresses. The new PhD student is expected to improve the stack model which is being developed at present with specific contributions to 1) use of electrochemistry and 2) thermo-mechanical stress modelling. Objectives 1. Evaluation of the advanced electrochemical models for SOFC applications and the use of the same for CFD modelling of an SOFC stack 2. Detailed modelling of thermo-mechanical stresses in the stack. 3. To study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fuel cell stack Proposed activities: 1. Evaluation of advanced electrochemical models for cell and stack models (literature study) 2. Improve the existing cell and stack models by including detailed electrochemistry 3. Detailed modelling of gas flow and temperature fields at cell and stack level 4. Detailed modelling of thermo mechanical stresses in the stack components 5. Propose recommendations for an improved design of the SOFC stack Design the balance of plant components for the SOFC stack Energy systems with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 solid oxide fuel cells: Fuel oxidation on ITSOFC anodes and its influence on system performance Solid oxide fuel cells are emerging as a possible choice for future energy systems. However, the fact that they have to operate at very high temperatures requires expensive materials for their construction. This increases the cost of SOFC based energy systems. By dropping the operating temperature to below 800 oC, the use of less expensive materials such as stainless steel for manifold, piping, heat exchangers, blowers, etc., can be achieved and the system is less prone to thermal degradation. However, inherently lower fuel oxidation kinetics at lower temperature may necessitate significant catalytic activity from the anodes. This in turn shall increase the influence of fuel-derived contaminants on SOFC performance. Such SOFCs, working between 600-800 oC are often called as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 Solid Oxide Fuel Cells or ITSOFCs. Lower electrolyte thickness required for reducing electrolyte losses for such cells often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ode-supported cell configurations. To evaluate the use of ITSOFCs with real life fuels,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the fuel oxidation on ITSOFC anodes is necessary. Knowledge of electrochemical fuel oxidation will in turn help to design and optimize the anodes for working with real life fuels and to develop macro-scale models for analyzing the performance of ITSOFC stacks. Realistic system parameters obtained from such studies also shall be used for development of thermodynamic concepts for high efficiency energy systems based on ITSOFCs such as ITSOFC- gas turbine systems. Objectives 1. To study the electrochemical fuel oxidation on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 SOFC anodes and to arrive at suggestions for optimal anode micro structure 2.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uel gas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 SOFC anodes and complete cells 3. To arrive at concepts for high efficiency ITSOFC- gas turbine systems using the information generated from the studies mentioned above. Activities 1. Preparation of SOFC anodes with varying micro structure (TUD-ECN) 2. Impedance measurements on the anodes developed with various gas composition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 (TUD-ECN) 3. Preparation of complete cells using the developed anode (ECN). 4. Testing of the cells with varying gas compositions representing various fuel compositions (TUD-ECN) 5. Influence of contaminants such as H2S on anode performance using impedance and I-V curve measurements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possible sulfur intake on ceria based anodes at reducing conditions (TUD) 6. Energy and exergy analysis of systems with ITSOFCs and gas turbines with hydrogen and natural gas with and without external reforming, resulting in a system conceptual design that enables comparison with alternative system options. Comparison of the thermodynamic performance of ITSOFC- gas turbine systems and high temperature SOFC- gas turbine systems (TUD) NUCLEAR ENERGY Radiation Radionuclides Reactors; Section Physics of Nuclear Reactors (TNW); Dr. J.L. Kloosterman; Physics of Nuclear Reactors,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Research on the Very High Temperature Reactor (VHTR) (2 PhD projects) The Very High Temperature gas-cooled Reactor (VHTR) is the most promising reactor design within the Generation-IV initiative. It produces heat at a high temperature of 1000 0C, which enables one to apply the VHTR to the generation of electricity at high efficiency or to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via thermo-chemical processes or hot electrolysis. Both PhD projects focus at the Chinese HTR-PM design and will be carried out in close cooperation with the INE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jing, China. PhD Project 1 This research aims at a maximization of the power rating of the HTR-PM without increase of reactor vessel dimension. The PhD student will first focus on the HTR-10 to validate the calculation scheme with the models from INET and with experimental data. The next phase deals with the HTR-PM power increase to its maximum value. Focus will be on the power profile 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core during normal operation with the aim to get a distribution as flat as possible. Especially the “edge” effect in the porosity of the pebble bed (the effect that along the reflector boundaries, the porosity of the bed is non-uniform) will be dealt with. Subsequently the temperature profile in the core during transients will be investigated to ensure that the limit of 1600 0C will not be exceeded. The analyses will be done with an advanced neutronics code system coupled to thermal-hydraulics. PhD Project 2 This PhD student will focus on the use of thorium in the HTR-PM. Thorium is abundantly present in the earth’s crust, enabling one to extract energy from a cheap and commonly available resource. Several fuel cycle scenarios will be considered, like thorium usage with enriched uranium (up to 20%) or with plutonium from other reactor types. Advanced fuel depletion and recycling studies will be performed using an in-house developed code system. The safety case of thorium usage in the HTR-PM will be investigated with a coupled neutronics and thermo-hydraulics code system. Besides the performance and safety case of a stand-alone thorium-fueled reactor, also the synergy of thorium-fueled HTRs with an existing reactor park can be investigated. Both research projects will be carried at the section Physics of Nuclear Reactors (PNR) of the faculty of Applied Physics of TU-Delft, which is well-known for its research on innovative nuclear reactor designs. Design of an inherently-safe Gas-cooled Fast Reactor (GFR) (1 PhD project) Dr. J.L. Kloosterman, Physics of Nuclear Reactors,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nuclear fuel cycle, nuclear reactors are needed that can extract much more energy from thorium and uranium than is possible with present-day reactors. To this end, fast neutron reactors are needed which are able to convert U-238 to Pu-239 or Th-232 to U-233. This way, about 100 times more energy can be extracted from uranium and thorium making nuclear energy a cheap and real sustainable energy source. This PhD project focuses on the design of a Gas-cooled Fast Reactor (GFR); one of the six Generation-IV reactor designs. Due to the helium cooling, the neutron spectrum in this reactor is harder than in liquid-metal cooled reactors, facilitating a high breeding gain, but troubling the safety case of the reactor. Therefore this project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research topics for the GFR: • Inherently safe shut-down mechanisms to mitigate the consequences of reactivity induced accidents. • Inherently safe decay heat removal systems to prevent core damage after a loss-of-cooling accident. • Sustainable fuel cycle based on the uranium-plutonium fuel cycle or on the thorium-uranium cycle. The research will be carried at the section Physics of Nuclear Reactors (PNR) of the faculty of Applied Physics of TU-Delft, which is well-known for its research on innovative nuclear reactor designs. The research will be carried out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other main labs and universities in Europe and the USA. Design of a small inherently-safe Nuclear Battery (1 or 2 PhD projects) Dr. J.L. Kloosterman; Physics of Nuclear Reactors,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t present, about 1 billion people rely on nuclear energy for their electricity needs. In Europe, 35% of all electricity and 50% of base load capacity originates from nuclear. A growing momentum towards small-sized reactors and non-electric applications indicate that nuclear energy can serve other needs as well. Small inherently-safe nuclear reactors with a long-life core, called Nuclear Batteries, can generate energy for decades at a low and constant price without refueling. Examples of applications are: 1. Electricity and heat production for industrial consumers. 2. Electricity and/or heat production for isolated communities. 3. Ship propulsion. 4. Sub sea applications to enable the exploitation of oil/gas fields far off the coast. The PhD student(s) will investigate the following topics: 1. Optimization of the burnable poison distribution and enrichment zoning of a Nuclear Battery with a thermal neutron spectrum. In an inherently-safe reactor, the initial surplus reactivity needs to be compensated by passive mean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get a reactivity swing as small as possible and for a period as long as possible. Advanced techniques will be developed to calculat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results to the initial conditions. 2. Research into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a Nuclear Battery coupled to an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The Nuclear Battery should adapt to the energy demand under all circumstances, which requires proper power feedback mechanisms. These can be provided by the fuel and coolant reactivity coefficients, and by inherently-safe reactivity feedback devices like Lithium Expansion Modules. The research into these options requires new tools to simulate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Nuclear Batteries. The results will be applied to a Nuclear Battery preferably cooled via natural circulation of the coolant. The reactor coolant could be liquid metal or a molten salt as envisaged within the Generation-IV initiative. The research will be carried at the section Physics of Nuclear Reactors (PNR) of the faculty of Applied Physics of TU-Delft, which is well-known for its research on innovative nuclear reactor designs. The research will be carried out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other main labs and universities in Europe and the US. ENERGY SAVING: LOW WEAR COATINGS (prepared by prof.dr. G.C.A.M. Janssen) Integrated low wear, low friction coating; Nanocrystalline base layer and DLC top layer. Applicant: Key words: Low wear, low friction, drive-train, DLC, CrN, nanocrystalline coating, reactive sputter deposition. Summary High performance coating systems for application in car engines have to reduce the friction and thereby the fuel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 State of the art coating systems consist of a CrN base layer and a DLC top layer. The CrN layer provides the support for the low friction, but relatively soft DLC layer. The present proposal is centered about improving the load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CrN coating. The proposal includes manufacturing of the integrated coating system and testing. We propose to investigate the merit of various nanocrystalline modifications of the CrN coating for a load bearing layer. The goal is to improve the load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CrN base layer and to unveil the mechanism by which this is achieved. Based on our experience with polycrystalline CrN we expect that the ion bombardment will play a crucial role in obtaining high quality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 Coating systems with increased load bearing capacity will allow for higher torque at the same design weigth or for lower weigth at the same design torque. Either way the fuel efficiency will increase and the CO2 emission will decrease. Frictional losses in car engines are responsible for 1.8% of the CO2 emission.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utilization of the results, the project will be performed in close cooperation with Ionbond, one of the world largest suppliers of coatings. Ionbond will deposit the DLC top layer and perform the industrial wear testst. Already after one year we will have first results on the integrated system. This very early testing of the integrated system is essential to warrant a transfer of the results to Ionbond. Only by incorporating the industrial feedback so early in the project can we hope to attain an industrial relevant result at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Research plan State of the art coating systems for appliation in engine and drivetrain systems both provide low friction and high wear resistance. These systems consist of a CrN base layer and a DLC (Diamond like carbon) top layer. The CrN layer is hard and wear resistant. It provides support for the somewhat softer DLC top layer. The DLC top layer provides the required low friction. Both the CrN layer and the DLC layer have options for improvement. For the DLC coating the amount of incorporated hydrogen is the most likely candidate for improvement of the wear resistance. For the CrN coating the transfer from nowadays applied polycrystalline coatings to nano-crystalline coatings is a route worthwhile investigating. The global division of work in this proposal is that TU Delft will work on the nanocrystalline base layer and that Ionbond will work on the DLC top layer and integration aspects. Ionbond will also reproduce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Delft on the nanocrystalline base layer in order to warrant transfer. The main idea for improvement of the CrN coating is the prevention of crack formation in that coating caused by mechanical loading of the coating system. Cracks do form in the coating once the deformation by mechanical loading leads to stress levels in the coating and hence an elastic energy density such that it is energetically more favourable to have a small irregularity grow out to form a crack than to retain the elastic energy. This energy balance is known by the name Griffith criterion. The Griffith criterion offers a number of options to prevent crack formation. 1. Minimize irregularities. One needs higher stress levels to have a small irregularity grow out to form a crack, than one needs for a larger irregularrity. This approach has been used very succesfully in the application of 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ester. The irregularities on the glass fibers are in the nanometer range and the strenght of the fibers approaches the theoretical tensile strength. [1] 2. Pre-load the coating. By depositing the coating is such manner that the coating is under compressive stress one allows for a larger deformation of the coating before the critical stress for crack formation is reached. [2] 3. Lower the Young’s modulus of the coating. At the same deformation, the elastic energy density will be smaller. Young’s modulus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econd spatial derivative of the binding energy of the atoms constituting the coating. For typical hard coating materials the hardness is proportional to the magnitude of the binding energy. Therefore hardness and Young’s modulus are not independent variables. Still Leyland and Mathews have argued that one should optimize H/E in order to prevent crack formation [3]. This argument is based on the notion that H/E can be seen as the maximal elastic strain. In 1999 Musil showed how to make nano-crystalline films by frustrating competitive grain growth. He demonstrated the principle by adding some copper during the growth of a CrN film. The resulting film was nano-crystalline due to the frustration of the outgrowth of CrN grains [4]. Since that date various reports on nanocrystalline films have been written, both by the mechanism proposed by Musil as well as by growing two incomensurable hard materials at the same time, see e.g. the paper by Patscheider [5].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judge the value of these reports for application since the starting point material, e.g. CrN is oftentimes not well enough defined. Matthews reports a dependence of hardness on composition [3]. A few years later we demonstated that the reported dependence of hardness on composition was in fact only a dependence of hardness on density. The more porous films were less hard [6]. The cause of his dependence was traced back to a composition dependent surface mobility. Once enough energy is supplied by an ion bombardment, the surface mobility becomes composition independent, hence the density and also the hardness no longer depend on composition. In 2005 Baker et al. published a paper on Cu-CrN nanocomposite coatings [7], in which the wear properties for various types of wear were investigated as function of the composition. From that paper it seems that nanocrystalline CrN outperforms polycrystalline CrN in various types of wear. Unfortunately from 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7] it is not possible to draw firm conclusions. The problem with the results may be the method of sample fabrication. The various compositions were attained by placing the samples at different distances from the two targets, Cu and Cr. The closer to a target the larger fraction of that metal in the film. In this way not only the composition changes, but also the distribution of arrival angles. We propose to deposit nanocrystalline films from two targets in an industrial deposition system. All samples will describe planetary motion through the deposition chamber. We will deposit coatings by simultaneous sputtering from two targets, a Cr target and a Cu or Cr/B or Cr/Si target.We will vary the composition by varying the power to the Cu, Cr/B, Cr/Si target while keeping the power to the Cr target constant. In the present proposal we want to investigate the merit of a nanocrystalline CrN base layers for application in CrN-DLC coatings for drive train and engine applications. We want to investigate Cu-CrN, Si-CrN and B-CrN coatings. We will deposit these coatings by reactive sputter deposition in an industrial deposition tool, Hauzer HTC 750. We will characterize these coatings with respect to composition, crystal structure, microstructure, stress, stress gradients and roughness. In our recent work on polycrystalline CrN [6,8] we have demonstrated the dramatic influence of ion bombardment on density and henc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ating. The imporance of a well managed ion bombardment for polycrystalline CrN supersedes the importance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We will exploit our knowledge of a controlled ion bombardment on coating properties for the proposed nano-crystalline coatings. The tools are SEM, TEM, EPMA, X-ray diffraction, nano-indentation, AFM and wafer curvature. Moreover we will test the properties of these coatings by pin on disk and scratch test. A selected number of promising hard coatings will be coated at Ionbond with a DCL top coating to undergo integral testing in pin on disk and scratch test. For the most promising system we will seek application tests with the customers of Ionbond. The industrial goal of the project is to establish the usefulness of nano-crystalline coatings as a support layer in low friction coating systems. In order for these coatings to be useful the formation of cacks has to occur at higher loads than in the case of a polycrystalline CrN coating. The scientific goal is to unravel the reason why nano-crystalline CrN coatings outperform polycrystalline CrN coatings Our aproach will be practical. Since we know how to make hard dense CrN we have a well defined starting material. We will make series of Cu-CrN, B-CrN and Si-CrN, with the Cu, Si and B content as the main parameter. A second important parameter is the ion bombardment, Finally also the influence of minor variation in the nitrogen flow will be checked. The deposited films will be evaluated by scratch testing. The films with the highest critical loads for the occurrence of cracks and chiping will be studied in detail. This aproach to find the best material may be critizized as trial and error. Indeed, we do not know which of the three additives in which concentration yields the “best” material, with “best” defined from the application. If the only goal of the proposed research was to find the best material this criticism would be justified. We, however, aim not only at finding a material superior to polycrystalline CrN, but also at understanding which of the three options following from the Griffith criterion is responsible for that improvement, thereby giving us tool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It will take us approximately three months to deposit initial series of Cu-CrN, B-CrN and Si-CrN. Performance testing and elemental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will be performed simultaneously after that period. Within half a year we intend to have found the “best” material. With the absence of trustworthy models for the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 we see no way to avoid such an initial parameter scan. Fig.1: Hardness of Cu-CrN films as function of the atomic fraction copper in the film. Fig.2: Hardness divided by the reduced modulus for Cu-CrN films as function of the atomic fraction of copper in the film. We hope that the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 will be superior to the polycrystaline CrN for any of the reasons given above. The scientific challenge is to unravel the reason why the material is superior. This will require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dependence of the performance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microstucture, modulus and hardness. During the study into the reason for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nanocrystallinity we will undoubted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layer further. We did some initial experiments on Cu-CrN to make a connection with the work by Musil. Compared to our state of the art poly-crystalline CrN we did not find an increase in hardness by refining the grainsize but a lowering of the hardness, probably due to plasticity caused by grain boundary sliding [Fig.1]. Since both H and E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copper content one could hope for an increase of H/E with copper content. This is not the case [Fig.2]. Two other findings however are very promising: The roughness of the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 is less than the roughness of the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giving option 1 a chance. Second, the nanocrystalline films do not contain a stress gradient. While the polycrystalline films always have a fraction of the film under tensile stress [8], the nano-crystalline films can be made in such a way that all of the film is under compressive stress [9]. This feature allows option 2 to be the reason for outperformance of nanocrystalline films. Finally it may be the case that in B-CrN and/or Si-CrN option 3 is the reason for outperformance of nanocrystalline CrN. An altogether different reason for the outperformance of nanocrystalline coatings over polycrystalline coatings may be a controlled amount of plasticity. Especialy in Cu-CrN one might expect some plasticity at the “soft” grain boundaries. This limited plasticity may revent catastrophic failure. In the above presented research plan we discussed the merit of the papers on Cu-CrN in the literature. We are aware of papers on B-CrN [10, 11] and Si-CrN [12, 13], but since at present we have no data to compare these findings to, we restricted ourselves to a discussion on Cu-CrN. Utilization Coating systems with increased load bearing capacity will allow for higher torque at the same design weigth or for lower weigth at the same design torque. Either way the fuel efficiency will increase and the CO2 emission will decrease. Frictional losses in car engines are responsible for 1.8% of the CO2 emission. The nanocrystalline base layers will be part of a coating system consisting of the hard loadbearing nanocrystalline CrN layer, coverd by a low friction DLC top laye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ating system depends critically on the properties of both layers. The DLC toplayer is subject to onging investigations and improvement at Ionbond. In order to introduce the nanocrystalline CrN-DLC coating system in the market we need to validate the complete system. Having a low friction top layer present changes in the load pattern in the underlying base layer.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ating system requires testing of the complete system, partially produced at TU Delft and partially produced at Ionbond. Based on our experience sofar with Cu-CrN we estimate that we will need one year for selecting the most promising composition for the three selected nano-crystalline base layer materials, Cu-CrN, B-CrN or Si-CrN together with the settings of the bias voltage and the nitrogen flow. From that moment 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to the reason for the outperformance of the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 runs in paralel to the testing of the integrated coating system. With respect to utilization the later years of the projet will be used for testing, first on test specimens and later on customer supplied parts. In the second year we foresee testing of layered systems consiting of nano-crystalline CrN and a DLC top layer. In the third and fourth year we intend to test the coating system on samples provided by customers of Ionbond. Based on our experience, we are convinced that we can make the nano-crystalline coatings. Provided that indeed nanocrystalline coatings offer an advantage over polycrystalline coatings with respect to load bearing capacity, we do foresee an immediate introduction into the market upon completion of this project. References 1. J.E. Gordon, The new science of strong materials, Penguin books, London, 1968. 2. J.-D. Kamminga, P. van Essen, R. Hoy, G.C.A.M. Janssen, Tribology Letters, 19, 65, (2005). 3. A. Leyland, A. Matthews, Wear, 246, 1, (2000). 4. J. Musil, I. Leipner, M. Kolega,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115, 32, (1999). 5. Jörg Patscheider, MRS Bulletin, March 2003, 181. 6. R. Hoy, W.G. Sloof, G.C.A.M. Janssen,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179, 215, (2004). 7. M.A. Baker et al, J.Vac.Sci.Technol. A23, 423, (2005). 8. G.C.A.M. Janssen, F.D. Tichelaar, C.C.G. Visser, J. Appl. Phys. 100, 093512, (2006). 9. G.C.A.M. Janssen, unpublished result. 10. Rother B, Kappl H,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96, 163, (1997). 11. Yamamoto K, Ito H, Kujime S,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201, 5244, (2007) 12 Mercs D, Bonasso N, Naamane S, et al.,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200, 403, (2005). 13. Park IW, Kang DS, Moore JJ, et al.,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201, 5223, (2007). Abbreviations and acronyms AFM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CO2 Carbon dioxide B-CrN Boron doped Chromium nitride Cu-CrN Copper doped Chromium nitride CrN Chromium nitride DLC Diamond Like Carbon E Young’s modulus EPMA Electron Probe Micro Analysis H Hardness H/E Hardness/Young’s modulus, i.e. maximum elastic strain Si-CrN Silicon doped Chromium nitride 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U Delft Technical University Delft X-ray diffraction Röntgen diffraction Improving Fluidized Bed Drying Efficiency: Experiments and Modelling Dr. J.R. van Ommen (TU Delft, DelftChemTech) Background. Drying is a very energy-intensive operation used in e.g. food, pharmaceutical and energy industry. It is often carried out using fluidized beds. In the Product & Process Engineering group of DelftChemTech is we research and develop innovative methodologies to considerably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fluidized beds based on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 computational work; this research is lead by dr. van Ommen, in cooperation with prof. Coppens. We work together with Dr. Berend van Wachem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weden), who develops simulations codes for fluidized beds. Goal. The goal of this project is two-fold: 1.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fluidized drying processes 2. To build a model of a fluidized bed dryer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process conditions, the drying kinetics of the product, the heat exchange coefficients of inner heat exchangers and the hydrodynamics in the dryer, both for the original situation and the process improvements Approach. In this project, we will investigate three different ways of improving fluidized bed drying: a. Pulsed fluidization b. Electric fields c. Fractal injection Figure 1. Three ways of structuring gas-solids fluidized beds: (a) pulsation of the gas flow, (b) imposing an AC electric fields, and (c) fractal injection of gas into the system. In pulsed fluidization, the gas flow is not entering the bed at a constant flow rate, but an oscillating gas flow is used. We have observed that this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a regular bubble pattern. This can improve the drying process, since throughout the bed the conditions become more uniform. Electric fields can be used to polarize the particles. In a recently delivered PhD thesis, it was shown that the interparticle forces and the bubble size in a fluidized bed can be controlled in this way. In this way, additional degrees of freedom are obtained to optimize the drying process. In the case of fractal injection, part of the gas enters the bed via a tubing system with a fractal, inverted tree-like design, which is submerged in the bed, instead of only via the bottom. This more even distribution of the gas reduces the bubble size and increases the mass transfer. In addition to modifying the reactor configuration, we use advanced process monitoring to follow and optimize the drying process. Figure 2. Snap-shot of a fluidized bed simulation based on CFD For a ‘normal’ fluidized bed dryer and for these three modified layouts, experiments will be carried out at the lab-scale to obtain relevant parameters, such as bed voidage, bubble size, and mass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Optimization of the three control strategies and scale-up effects will be taken into account. Using this input,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see Fig. 2) models will be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e different layouts. The model will be validated using both the lab-scale data and commercial data, where available. Finally, the model can be used for further process optimization. d. Furfural production from biomass using green solvents Wiebren de Jong (Process & Energy, TU Delft) & Ruud van Ommen (DelftChemTech, TU Delft) The world is facing an ever-increasing world energy demand nowadays. This phenomenon is particularly pronounced in quickly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example India and China. Moreover, the world economy is still largely being based on fossil fuels at present, resulting in a greenhouse effect due to increasing CO2-emissions. This makes it very important to find alternative routes to energy carriers and chemicals. The first-generation bio-refinery often aims at the production of bio-ethanol. However, this product has a relatively low economical value as a bulk chemical. In this project we aim at the development of a novel bio-refinery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liquid transportations fuels via the coupled production of syngas and the platform chemical furfural. The current worldwide production of furfural is year about 150 kton (Ullman, 202). However, in future it will probably be applied as the feedstock for THF, durable wood production, nylon production, and several other chemicals. Therefore,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production will increase with a factor of more than 10 in the coming 15 years. Currently, the relatively high cost price (~ 1000 Euro/ton) makes it impossible to compete with traditional chemistry. The main reasons are: • The low yield of the current production technology (30-35%) • The large amount of steam needed (20 times the amount of furfural) With the existing batch technology, these factors cannot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refore, this project aims at developing a novel, continuous reactor which is fed with biomass rest streams. In this reactor, hemi-cellulose will be converted into C5-sugars, which are subsequently converted into furfural. By carrying out these processes in an ionic liquid or a different green solvent (e.g. hyperbranched polymers), it is possible to obtain a much higher selectivity than with the conventional process. Moreover, it is possible to combine reaction and separation in a more efficient way. An additional advantage is that the by-product of the primary conversion step (the lingo-cellulose, which is 2/3 of the fuel) can be added to an oxygen/steam gasifier in a rather simple way. In this way, hydrogen-rich fuel gas can be produced which can be deployed in the production in green transportation fuels (e.g., Fischer Tropsch Diesel, methanol, DME etc.). The project work will consist of a process design regarding the whole refinery process, and experimental and modelling work concerning the new reactor concept. 荷兰莱顿大学研究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荷兰莱顿大学合作协议(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Leiden University Joint Program),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08年拟选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赴荷兰莱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莱顿大学对我申请人开放除列有LL.M.和Advanced LL.M专业以外的其它专业。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第一年为博士待转期):留学期限至多48个月 (三)选派规模: 博士研究生(第一年为博士待转期):约20人 三、资助内容 经批准录取为攻读博士学位待转生的留学人员资助期限暂定为一年,如果获得莱顿大学读博许可,可继续在莱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莱顿大学将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员免除学费;生活费(含海外学生健康保险)由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资助期限不超过48个月(包括第一年的博士待转期)。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它条件: 申请人必须达到莱顿大学学位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并获得莱顿大学的正式录取通知(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待转生人员的录取通知须表明校方将减免留学人员博士学习期间的全额学费)。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对外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申请程序和截止日期(2008年2月1日)以莱顿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有关信息请见:http://www.leiden.edu/。申请人应在外方申请材料首页上方注明申请“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Leiden University Joint Program”。本项目外方联系及申请材料寄送地址: Marlies Rexwinkel (Ms.) Leide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Office Gravensteen Pieterskerkhof 6 2311 SR Leiden, The Netherlands Tel:+31 71 527 3168 Fax:+31 71 527 7298 Email:M.Rexwinkel@io.leidenuniv.nl Website: http://www.leiden.edu/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莱顿大学英文官方全称(Leiden University)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荷兰莱顿大学正式无条件录取通知书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荷兰莱顿大学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当年8月底,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唐磊 联系电话:010-66093969 传真:010-66093963 E-mail:ltang@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对外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正式录取通知书。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莱顿大学正式录取通知书。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办理。 6 8月底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自动取消。 荷兰乌特列支大学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荷兰乌特列支大学合作协议(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Utrecht University Joint Program),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08年拟选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赴荷兰乌特列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乌特列支大学对我申请人开放全部专业。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至多48个月 (三)选派规模:不限 三、资助内容 留学人员在荷兰学习期间免交学费;生活费(含海外学生健康保险)、签证费和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由国家留学基金提供。国家留学基金对被录取人员资助期限不超过36个月。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它条件: 申请人必须达到乌特列支大学博士学位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并获得乌特列支大学的正式录取通知(录取通知须表明校方将免除留学人员在校期间的学费)。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对外申请材料并取得校方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申请程序和截止日期以乌特列支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有关信息请见:http://www.uu.nl/uupublish/homeuu/homeenglish/1757main.html。申请人在申请材料中应注明申请“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Utrecht University Joint Program”。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乌特列支大学英文官方全称(Utrecht University)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荷兰乌特列支大学正式无条件录取通知书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荷兰乌特列支大学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唐磊 联系电话:010-66093969 传真:010-66093963 E-mail:ltang@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对外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正式录取通知书。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乌特列支大学正式录取通知书。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办理。 6 9月-12月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自动取消。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研究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合作协议(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Uppsala University Joint Program),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08年拟选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至多48个月 (三)选派规模:不限 三、资助内容 留学人员在瑞典学习期间免交学费;生活费(含海外学生健康保险)、签证费和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由国家留学基金提供。国家留学基金对被录取攻读硕士学位人员资助期限不超过24个月,对攻读博士学位人员资助期限不超过48个月。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它条件: 申请人必须达到乌普萨拉大学学位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并获得乌普萨拉大学的正式录取通知(录取通知须注明校方将免除留学人员在校期间的学费)。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对外申请材料并取得校方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申请程序和截止日期以乌普萨拉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有关信息请见:http://www.uu.se/。申请人在申请材料中应注明申请“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Uppsala University Joint Program”。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乌普萨拉大学英文官方全称(Uppsala University)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正式无条件录取通知书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当年9月,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唐磊 联系电话:010-66093969 传真:010-66093963 E-mail:ltang@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对外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正式录取通知书。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乌普萨拉大学正式录取通知书。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办理。 6 9月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自动取消。 十、备注 本项目申请内容随时更新,请登陆国家留学网www.csc.edu.cn查看详情。 附件:在学证明 Certification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Mr/Mrs. xx xxx, born on xxxx, is studying at XXX Universty, with a specialisation in ... . He/she will be granted graduation in June 2007. (signed by authorised person and with a university stamp) 瑞典皇家工学院研究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瑞典皇家工学院合作协议(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KTH - The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oint Program),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08年拟选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赴瑞典皇家工学院攻读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至多48个月 联合培养博士生:至多24个月 (三)选派规模: 博士研究生(含联合培养博士生):30名 三、资助内容 皇家工学院将免除学费及研究费;留学人员生活费(含海外学生健康保险)由国家留学基金提供。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期限为博士生至多36个月;联合培养博士生至多24个月。皇家工学院将为被录取的博士生人员提供生活补助(用于住房),国家留学基金为所有本项目录取人员提供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它条件: 申请人必须达到皇家工学院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并获得皇家工学院的正式录取通知或邀请函(录取通知或邀请函须注明校方将免除留学人员在校期间的学费或研究费)。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对外申请材料并取得校方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申请程序和截止日期以皇家工学院公布的信息为准。有关信息请见:www.kth.se。申请人在申请材料中应注明申请“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KTH - The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oint Program”。申请攻读博士学位、或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的人员,请将申请材料寄送至: Yingfang He International Office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TH Drottning Kristinas väg 6 SE 100 44 Stockholm Phone:+46 8 790 6818 Fax: +46 8 790 8192 E-mail: yingfang@kth.se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皇家工学院英文官方全称(KTH - The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瑞典皇家工学院正式无条件录取通知书或邀请函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瑞典皇家工学院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当年9月,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唐磊 联系电话:010-66093969 传真:010-66093963 E-mail:ltang@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对外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正式录取通知书。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皇家工学院正式录取通知书或邀请函。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9月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十、备注 本项目申请内容随时更新,请登陆国家留学网www.csc.edu.cn查看详情。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双方每年从我国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选派优秀人员赴VUB攻读博士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该项目具体要求请见:http://www.vub.ac.be/csc。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48个月 (三)选派规模:10人 三、资助内容 国家留学基金承担的费用包括一次性往返经济舱国际机票及留学人员在比学习期间前36个月的生活费。生活费的标准将按中国政府制定的奖学金标准执行。VUB将免除留学人员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费、保险费、住房费;留学人员在完成前36个月的学习后如能顺利通过校方的学习进展评估,将获得由VUB提供的在比学习期间第四年12个月的生活费。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语言要求: 英语水平符合VUB博士生入学的要求。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照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校方录取通知书。具体要求、程序和截止日期以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有关信息请见:(http://www.vub.ac.be/csc)进行查询。申请人在申请过程中应注明申请“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 / CSC Scholarship Programme”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http://apply.csc.edu.cn)”完成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一式一份) 1.《出国留学申请表》和《单位推荐意见表》; 2. 向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提交申请材料复印件; 3.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无条件录取通知书复印件。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左 亮 联系电话:010-66093979 传真:010-66093972 E-mail:Lzuo@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需按项目要求准备申请材料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无条件录取通知书。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9月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比利时鲁汶大学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在每年从我国有关高校及科研机构,选派优秀人员赴鲁汶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该项目(The K.U.Leuven/China Postgraduate Research Scholarship programme)旨在加强中比双方大学的教育合作,提升中比双方大学的科研水平。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 该项目具体要求请见:http://www.kuleuven.be/english/interrelations/CSC/majors.html 。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48个月 (三)选派规模:20人 三、资助内容 国家留学基金委将按照中国政府资助标准,负担留学人员在比学习期间前36个月的生活费(含医疗保险)和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鲁汶大学将免除留学人员的学费(包括就读期间注册费、论文答辩费、课程费及学生活动费),留学人员在完成前36个月的学习后如能顺利通过校方的学习进展评估,将获得由鲁汶大学提供的在比学习期间第四年12个月的生活费。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语言要求请查询: (http://www.kuleuven.be/english/interrelations/sfe.html )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照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导师正式接收函。具体要求、程序和截止日期以比利时鲁汶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有关信息请见:http://www.kuleuven.be/english/interrelations/sfe.htm 。申请人在申请过程中应注明申请“The K.U.Leuven/China Postgraduate Research Scholarship programme”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http://apply.csc.edu.cn)”完成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一式一份) 1.《出国留学申请表》和《单位推荐意见表》; 2. 向鲁汶大学提交申请材料复印件; 3. 鲁汶大学无条件录取通知书复印件。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左 亮 联系电话:010-66093979 传真:010-66093972 E-mail:Lzuo@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需按项目要求准备申请材料,在外方申请截止时间前提交,并取得外方正式录取通知。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比利时鲁汶大学无条件录取通知书。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9月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双方共同设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都柏林大学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Joint Scholarships)。该项目将选派我国优秀人员赴都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详见国家留学网“国家留学基金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领域”)。申请人请务必先登录都柏林大学网站查询相关专业和导师情况,以便确认校方是否能够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48个月 (三)选派规模:不限人数 三、资助内容 都柏林大学将负担留学人员全额学费和研究费用;国家留学基金将向留学人员提供赴爱签证费、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和按中国政府奖学金标准确定的生活费(含国际学生健康保险费)。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具有都柏林大学无条件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资格。因此,申请人必须达到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程序和截止日期以都柏林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请在申请时注明申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都柏林大学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Joint Scholarships)。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都柏林大学英文官方全称(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都柏林大学正式录取通知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都柏林大学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每份材料首页附材料清单)。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当年9月,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随红旗 联系电话:010-66093977 传真:010-66093972 E-mail:hqsui@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邮编: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都柏林大学正式录取通知。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月-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9月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University of Auckland)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双方共同设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奥克兰大学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University of Auckland Joint Scholarships)。该项目将选派我国优秀人员赴奥克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本项目优先资助的学科、专业领域为:(1)通信及信息技术、(2)生命科学与公共卫生、(3)材料科学与新材料、(4)能源与环境、(5)工程,包括生物医学工程、(6)应用社会科学及与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的学科,如经济学。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48个月 (三)选派规模:至多20人 三、资助内容 在批准学习期间的相关学费、签证申请费、国际旅费及生活费(含海外学生医疗保险)将由国家留学基金和奥克兰大学共同提供。奥克兰大学将免除奖学金生的全额学费。国家留学基金将负担奖学金生的一次性往返经济舱机票、签证申请费及按中国政府奖学金标准确定的生活费(含海外学生医疗保险)。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具有奥克兰大学无条件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资格。因此,申请人必须达到奥克兰大学博士学位课程在学术和英语水平方面的一般选拔标准;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程序和截止日期以奥克兰大学公布的信息为准。请在申请时注明申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奥克兰大学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University of Auckland Joint Scholarships)。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奥克兰大学英文官方全称(University of Auckland)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奥克兰大学正式录取通知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奥克兰大学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每份材料首页附材料清单)。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次年3月,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随红旗 联系电话:010-66093977 传真:010-66093972 E-mail:hqsui@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邮编: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奥克兰大学正式录取通知。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次年2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次年3月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国际水稻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 一、项目简介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国际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总部设于菲律宾Laguna省的Los Baños)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双方共同设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国际水稻研究所联合奖学金(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Joint Scholarships)。被选拔的中国学生将注册列入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 二、选派计划 (一)选派专业 该项目将优先支持下列研究领域:高级植物基因和水稻育种;功能基因组学和基因发现;迁地外种质保存和等位基因发现;生物信息学和数据库管理;水稻细胞工程和转基因技术在种质改良和基因发现中的应用;产量提高的作物生理学及耐生物和非生物逆性研究;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性和调节;水资源利用率和水资源管理;谷物质量和营养;农作物模型和应用光合作用研究;土壤科学和农作物营养管理;杂草科学;地质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社会科学和农业经济学。 (二)选派类别及留学期限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6-24个月 (三)选派规模:10人 三、资助内容 对于奖学金获得者,国际水稻研究所将免收学费,并将负担在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研究费用。国家留学基金提供按照中国政府奖学金标准确定的生活费(包含海外健康保险),一次性中国至菲律宾经济舱往返国际机票,及签证申请费。 四、申请条件 (一)申请人应符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其他条件: 具有国际水稻研究所无条件录取函。因此,申请人必须达到国际水稻研究所设定的相关学术标准,包括对英语语言水平的要求; 五、申请办法 (一)选拔办法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进行选拔。所有符合本项目申请要求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二)申请准备 2007年10月—2008年2月20日,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具体要求、程序和截止日期以国际水稻研究所公布的信息为准。请在申请时注明申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国际水稻研究所联合奖学金(CSC/IRRI Joint Scholarships)。 (三)申请时间及方式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应于2008年2月20日至3月20日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及报名、评审费500元人民币/人。网上报名时,请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计划留学院校”栏中填写国际水稻研究所英文官方全称(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并严格按照校方正式录取函上所注留学期限填写“资助期限”栏。 (四)申请受理方式 “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由所在学校受理申请。其他人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有关国家留学基金申请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受理申请。学校及受理机构负责接受咨询、审核、受理申请材料并于2008年3月25日前将申请材料及报名费、评审费统一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相应受理机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不直接受理个人申请。“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自2007年11月12日起提供咨询,各受理结构自2008年1月5日起提供咨询。 (五)申请材料 1.请按照关于准备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研究生类别)的说明准备书面申请材料; 2. 国际水稻研究所正式录取通知复印件(一式一份); 3. 向国际水稻研究所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的复印件(一式一份); 以上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并单独装订(每份材料首页附材料清单)。 六、评审、录取办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后确定录取名单。 七、对外联系及派出 录取人请自行对外联系入学报到等事宜。被录取人员派出时间一般为当年9月,具体时间以校方录取通知为准。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随红旗 联系电话:010-66093977 传真:010-66093972 E-mail:hqsui@csc.edu.cn 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9号A3楼13层(邮编:100044) 九、申请及选派程序 序号 时 间 步 骤 具 体 内 容 备 注 1 2007年11月-2008年2月20日 申请 准备 申请人应按项目要求对外联系,提交申请材料并取得外方的正式录取通知 2 2月20日-3月20日 申报 申请人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选拔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并按要求向所在学校或各地受理机构提交申请及对外联系材料 ⑴申请时应提交国际水稻研究所正式录取通知。 ⑵各校或受理机构整理申请材料并提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3 4月 评审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录取名单 4 5月 公布评审结果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正式录取通知。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录取通知将寄至申请人所在学校或受理单位,再由其转发申请人。 5 6月-8月 办理签证等派出手续 同左 请参阅《出国留学人员须知》 办理 6 9月 派出 须按校方规定的时间派出。未按期派出者,留学资格将 自动取消。

上一条:08年新闻学研修班招生简章
下一条:<B>融入新院:本科新生入学手册</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