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首页 >> 新闻中心 >> 通知公告 >> 正文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征稿启事
发布日期:2022-05-23点击数: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创刊于2004年,曾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17-2018)。作为一本学术期刊,本刊自创办起便以学术质量为重,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关注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也致力于拓展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作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传播愈来愈映射出人们对世界、他者以及自我的差异性认知与理解。随着传播异质性不断增强,本刊日益关注学科内外的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旨在通过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社会等具象化的社会事实,从技术、人文、日常生活等关键词出发,以跨学科的方式直面个体、组织与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征稿范围及重点选题

“万物皆媒”时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凸显人类社会媒介化和平台化的社会事实,愈是技术的,愈是人文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何以为人”“人何以为”等成为每个学科都绕不开的关键议题。为此,在媒介重塑日常生活渐成常态的当下,《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现面向国内外专家、年轻学者及相关研究人员征稿,共同探索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可能,主要讨论专题如下(不限于):

重现日常生活:技术、人文与传播

(一)理论创新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

2.新闻传播学历史与理论

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传播与周边传播

4.数智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与全球传播史

5.中华文明的现代传播与国际传播

(二)前沿探索

1.生命传播与跨媒介叙事

2.健康传播与疾痛叙事

3.权力控制与自我技术

4.人工智能与技术伦理

5.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发展

(三)媒介文化与传播

1.媒介文化与数字空间

2.媒介传播与数字法制

3.视觉文化与情感传播、认知传播

4.数字营销与算法权力

5.冬奥会与国家形象建构

(四)数智社会与治理

1.数字表达与公共领域重建

2.基层与社区传播治理

3.疫情紧急状态下的数字技术与社会自组织

4.数字化背景下的就业与劳动

5.虚拟社区与社会动员

……

二、来稿须知

(一)来稿应符合学术规范,具有创新性的视角与见解,使用较新文献资料。所投稿件应为作者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的最新研究成果。请作者遵循学术规范和道德,不得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二)本刊对来稿一律采取双向匿名审稿,择优录用。请勿一稿多投。来稿在3个月内未被采用,作者可自行处理。未刊用稿件恕不退还,请自留底稿。

(三)投稿论文字数以10000字左右为宜,投稿者须按照本刊的论文格式规范写作(见后),格式不符者作退稿处理。

(四)来稿文责自负,本刊编辑部有权修改、编辑、加工文稿,如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来稿中注明。

(五)来稿请于文末注明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单位、职称(在读研究生请规范注明“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在站博士后请规范注明博士后流动站名称或所在二级学院和“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通讯地址、邮编、电话及电子邮箱。若有多个作者,请用分号隔开。获得基金资助的项目,请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

(六)有意投稿的作者,请于831前将稿件发至本刊投稿邮箱:xwcbpl@pku.edu.cn,邮件请以“专题+标题+姓名+作者单位”命名,来稿附件请用Word文件。

三、本刊体例

(一)标题:主标题黑体小三号字,副标题(若有)黑体小四号字,居中,不宜超过20字。英文标题字号类同,字体为Times New Roman

(二)摘要和关键词:论文需提供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应简明阐述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以150300字为宜。摘要后列出3-5个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摘要”二字和“关键词”三字为宋体小四号字,加粗;摘要的文句和关键词词语为宋体小四号字,不加粗;两端对齐并缩进两个字符。英文字号类同,字体为Times New Roman

(三)正文:条理清晰,行文规范。1级标题用“一、”标示,黑体四号字,居中;2级标题用“(一)”标示,黑体小四号字,两端对齐并缩进两个字符;3级标题用“1.”标示,宋体小四号字、加粗,两端对齐并缩进两个字符。正文为宋体小四号字,每段两端对齐并缩进两个字符,1.5倍行距。范例见附录1

(四)本刊注释一律采用脚注形式,标号顺序采用加圆圈的阿拉伯数字①②③……,并置于正文文字的右上角,具体标注格式见附录2

四、联系方式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编辑部邮政编码:100871

投稿邮箱:xwcbpl@pku.edu.cn

联系人:李  lichkhun@pku.edu.cn

付砾乐 fll@stu.pku.edu.cn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编辑部

20225

附录1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标题及正文格式范例

一、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 (四号黑体)

(一)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小四黑体)

1.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小四宋体加粗)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创刊于2004年,曾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17-2018)。作为一本学术期刊,本刊自创办起便以学术质量为重,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关注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也致力于拓展跨学科的研究范式(小四宋体)

 

附录2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注释范例

一、一般中文著作注释体例

(一)引用

引用的资料第一次出现在注释中时,一般中文著作的标注次序是:著者姓名(多名著者间用顿号隔开,编者姓名应附“编”字)、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作者三人以上,可略写为XX(第一作者)等。

特别提醒:署名方式要准确,“著”可以省略,“编著”“编”“主编”等要写上。

1.专著

例:阎学通等:《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页。

2.编著

倪世雄主编:《冲突与合作:现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评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页。

3.译著

孔飞力:《叫魂》,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07页。

4.期刊杂志(期刊指月刊、双月刊、季刊、年刊等,杂志指周刊或半月刊)

吴承明:《论二元经济》,《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第98页。

5.报纸

符福渊、周德武:《安理会通过科索沃问题决议》,《人民日报》1999611日,第1版。(此例适合署名文章。)

6.通讯社消息

《和平、繁荣与民主》,美新署华盛顿1994224日英文电。(写明电文题目、通讯社名称、发电地、发电日期和发电文种。)

7. 政府出版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研究室编:《中国外交:1998年版》,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768页。

8.会议论文

任东来:《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提交给“全球化与亚太区域化国际研讨会”的论文,南开大学,200065日至16日,第2页。

9.学位论文

孙学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法20年:19791999》,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01月,第39页。

10.互联网资料

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228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28_1651265.html201993日访问。

特别提醒:慎用互联网资料。如需引用,请选择权威网站,比如中国政府网、人民网、新华网等;禁止引用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维基百科、知乎、贴吧、360图书馆、道客巴巴、豆瓣、豆丁、微信公众号等的资料。引用时,要写明作者(如无,则不写)、题目、发布日期、网址,最后注明访问日期。

11.未刊手稿、函电等

标明作者、文献标题、文献性质、收藏地点和收藏者,收藏编号。

“蒋介石日记”,毛思诚分类摘抄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陈云致王明信,1937516日,缩微胶卷,莫斯科俄罗斯当代文献保管与研究中心藏,495/74/290

(二)转引

将原始资料出处按上述要求注出,用句号结束。用“转引自”表明转引,再把载有转引资料的资料出处注出来。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889页。转引自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

二、英文注释体例

(一)引用

同中文一般著作注释一样,引用英文资料第一次出现在注释中时,需将资料所在文献的作者姓名、文献名、出版地、出版时间及资料所在页码一并注出。

1.专著

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1979, p.81.(作者姓名按通常顺序排列,即名在前,姓在后;姓名后用逗号与书名隔开;书名使用斜体字,手稿中用下划线标出;括号内,冒号前为出版地,后面是出版者和出版时间,如果出版城市不是主要城市,要用邮政中使用的两个字母简称标明出版地所在国,例如UK;单页用p.表示。)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6th ed.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1985, pp. 389-392. (主标题与副标题之间用冒号相隔;多页用pp.表示,意思是pages。)

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Company, 1977, pp. 45-46. (作者为两人,作者姓名之间用and 连接;如果为两人以上,写出第一作者,后面加et al.意思是and others。)

2.编著

David Baldwin, e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p.106.

Klause Knorr and James N. Rosenau, eds., Contending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 225-227.(如编者为多人,须将ed. 写成eds.。)

3.译著

Homer, The Odyssey, trans. Robert Fagles, New York, Viking, 1996, p. 22.

4.文集中的文章

Robert Levaold, “Soveit Learning in the 1980s,” in George W. Breslauer and Philip E. Tetlock, eds., Learning in US and Soviet Foreign Polic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1, p. 27. (文章名用双引号引上,不用斜体。)

5.期刊杂志中的文章

Stephen Van Evera, “Primed for Peace: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5, No. 3, 1990/1991. (期刊名用斜体,15表示卷号。)

Ivan T. Boskov, “Russian Foreign Policy Motivations,” MEMO, No. 4, 1993, p. 27. (此例适用于没有卷号的期刊。)

Nayan Chanda, “Fear of Dragon,” Far Eastern Economics Review, April 13, 1995, pp. 24-28.

6.报纸

Clayton Jones, “Japanese Link Increased Acid Rain to Distant Coal Plants in China,”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November 6, 1992, p. 4. (报纸名用斜体;此处p.4指第4版。)

Rick Atkinson and Gary Lee, “Soviet Army Coming apart at the Seams,”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18, 1990, pp. A1, A28-29.

7.通讯社消息

“Beijing Media Urge to Keep Taiwan by Force,” Xinhua, July 19, 1995.

8.政府出版物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Directorate of Intelligence, Handbook of Economic Statistics, 1988,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8, p.74.

9.国际组织出版物

报告:United Nation Register of Conventional Arms, Report of the Secretary General, UN General Assembly Document A/48/344, October 11, 1993.

文件的注释应包括三项内容:报告题目、文件编号(包括发布机构)、发布日期;题目用斜体。

决议:UN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687, April 3, 1991. (决议的注释应当包括两项内容:发布机构和决议号、生效日期。)

10.会议论文

Albina Tretyakava, “Fuel and Energy in the CIS,” paper delivered to Ecology ’90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America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Airlie House, Virginia, April 19-22, 1990.

11.学位论文

Steven Flank, Reconstructing Rockets: The Politics of Developing Military Technologies in Brazil, Indian and Israel, Ph.D. dissertation, MIT, 1993.

12.互联网资料

Astrid Forland, “Norway's Nuclear Odyssey,” 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 Vol. 4, Winter 1997, http://cns.miis.edu/npr/forland.htm.

对于只在网上发布的资料,如果可能的话,也要把作者和题目注出来,并注明发布的日期或最后修改的日期。提供的网址要完整,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能够保持稳定。

(二)转引

F. G. Bailey ed., Gifts and Poisons: The Politics of Reputati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71), p. 4, inferred from Paul Ian Midford, Making the Best of A Bad Reputation: Japanese and Russian Grand Strategies in East Asia, Dissertation, UMI, No. 9998195, 2001, p. 14.

 

上一条:活动通知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报名开始
下一条: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关于征集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