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学院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军训感怀:梦回吹角连营
发布日期:2006-09-05点击数:
黝黑的皮肤,衣袖捋到手肘,裤腿卷到膝盖,说到激动处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笑起来眼角形成格外亲切的鱼尾纹,完全没有领导的架子——也许每个初见者都难以把这幅相貌和副团长这个职务联系起来。初次谈话,董老师一再强调自己遇到采访就紧张,浑身不自在,但聊熟了,原本拘谨的他竟打开了话匣子,向记者诉说起自己的职责、对北大学子的印象以及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学员与教官合影
安全之弦不敢松 身为此次军训二团的副团长,董老师把自己的工作概括为八个字:训练、管理、保卫、后勤。“累倒不是很累,就是肩上的责任重,出点差错都不行。”董老师觉得安全工作意义特别重大,“晚上我们会在基地各处巡查,遇到有同学走到不安全的区域,要及时劝阻,所幸同学们都很配合我们的工作。”说到此处,董老师又笑出了那可爱的鱼尾纹。 “脸黑心更红,人瘦骨愈硬” 三十年的军旅生涯,让董老师对迷彩服、队列等一切和军队有关的东西特别敏感。“每当军歌奏响,看到同学们齐刷刷地正步走,我就会抑制不住地激动。”说到北大学子——这群在董老师眼中的“孩子”,董老师的第一评价就是“特别能吃苦”。“十四天的军训,可以说同学们的脸晒黑了,心更红了;人变瘦了,骨头硬了。” 同学们的作风还从几次评比当中表现出来。比如27号的歌咏比赛,董老师的评价是“风格独特,很有创意”。“最让我感动的是,比赛结果宣布后,一个连的指导员对自己的连队说‘让我们为获得名次的连队鼓掌’。”他强调,“我觉得评比只是一种促进管理、提高热情的手段。虽说我们有‘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的传统,但我认为在评比中更应该发扬‘见了荣誉就让’的精神,关键是比出团结,比出风格。接下来几天的优秀生评比,我期望看到更多这样的精神。” “青春三宝” 1972年参军,2002年退休,30年的从军生涯使董老师一踏进军营,就有一种亲切感。“再一次穿上军装,再一次听到军歌嘹亮,觉得自己又变年轻了。”董老师对我们说。青春在军营里度过,那种属于青春的绿色应该永不褪色吧。时光荏苒,当年的挺拔少年如今已是满面风霜,但入伍时的三件“宝贝”还珍藏箱底——一个针线包,一朵纸做的大红花,一个绿色的陶瓷茶杯——每每翻到“三宝”,他都会重温起军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烧过火,当过报务员,最后是外科医生,在天津蓟县参加过唐山地震灾后救援,董老师的军旅生活不可谓不丰富,然而,留在记忆最深处的,依然是与老班长刻骨铭心的战友之情。“现在想来,我真是幸运,遇到了这么好的领导。在生活上,战友们哪天少吃个馒头,哪天晚上没睡踏实,他都会留意到;在训练场上,他却绝不含糊,信奉‘慈不带兵’。”董老师接着说,“我觉得咱们这次军训也是同样的道理,不是说‘严是爱,松是害’吗?千万别怪教官严厉。”谈到军旅生涯对自己最大的影响,董老师说就是记住了两个词:上级下命令时答一声“明白”,喊一声响亮的“是”,那是一个军人执行力的绝佳表现。 来时走时一个样 在军训剩下的短短两天时间里,董老师希望大家不能懈怠,争取为北大争光。“同时在这个基地军训的,还有另外两所学校,难免会有所对比。人家会怎样评价我们呢?自然是细节。比如在吃饭时有没有掉饭在桌上,掉了多少,食堂的工作人员都看在眼里,人家对你的印象就从这里来。”他颇有感触地叮嘱,“再比如同学们离开军训基地时,被子刚来时叠的怎样,我希望走时还是怎样。如果大家以为解放了,就可以胡来,留下一片狼藉,基地的人会怎么想咱们北大人?” 采访将结束时,董老师又恢复了最初的拘谨,连声说让我们“手下留情”。其实,时间不长的采访,董老师的形象已经在我们心中越来越立体,越来越丰满——一位血液里都奔涌着绿梦的老军人,一位零距离的长者,即使在大学生的军训团队里,都每每梦回吹角连营,每每热血激荡。(新闻05/ 郑阳鹏)

上一条:邢台政协发函赞誉我院实践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