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学院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第一期公共传播系列沙龙:“如何运行一个新媒体机构”
发布日期:2014-10-24点击数:
10月22日15:10,新闻与传播学院“北大—安平”公共传播系列沙龙第一期第二场“如何运行一个新媒体机构”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47室举行。该系列沙龙由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系、北大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安平公共传播公益基金、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协办。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师曾志教授与学院50余名同学共同参加了沙龙。 主讲人唐建光是新历史合作社总编辑。他在讲座开始为大家梳理了媒体现状,预测未来媒体将受到严重挑战,希望大家将来在面对媒体时可以有一个心理或者技术上的准备。“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记者团体,在面对变革时何去何从,这是大家不论是从自身还是从群体角度都要考虑的。”唐先生回顾了自己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所经历的各种媒体形态发展,并以自己曾参与制作的杂志《看历史》为例,分析了传统杂志的困境,认为纸媒时代即将结束。 在谈到自己从《看历史》离职的原因时,唐建光指出除了是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口味发生了变化,许多媒体人走出传统媒体界,一方面是因为媒体衰败,还有一方面是因为商业管制。媒体变革已经充满了紧迫感和危机感。 接着,唐建光先生为大家播放了即将推出的系列的记录片《中国词儿》。这部纪录片围绕着众多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以平民视角、创新形式讲诉百姓自己的历史故事。每集片子的时长也是根据大家的观看习惯定为6-8分钟,第二个创新点就是词语的产生采用公众投票选出;拍摄资金公众筹资,用网络方式进行聚合;以网络为通道,进行公共播放。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表达,表达他们的声音。“在网络时代的核心就是信息自由和公众参与”,唐建光说到。 随后,唐先生为大家阐释了什么叫“新历史合作社”。在谈及自己为什么做历史方面的新媒体时,他说到,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历史富矿,而且中国对历史内容的市场需求很大。他希望通过从传统技术到网络技术的分享,整合现在中国众多做历史采集的机构。 他认为新闻和传播的区别就是,“被专业人士挑选过的,生产出来的,需要及时给人看的信息就是新闻。而传播对我来说更多是一种分享,你把你的信息用最易得、便捷的方式传达给你的受众。” 在提问环节,唐建光先生详细回答了同学们关于如何避免口述史失实、历史新媒体平台如何盈利、如何吸引大家前往这个平台等问题。 师曾志老师最后说到,“我们办这个沙龙也是因为危机感,这个社会的发展远比我们想的快得多。我特别高兴,我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将来要自己去创业。但作为老师有责任让大家知道业界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大变化,大家遇到的挑战和机遇究竟在哪儿。现在大家在大学里找到爱好,努力学习,这个世界依旧是你们的。”(文/邓玉成)

上一条:“新时期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第二期)评估”课题顺利结项
下一条: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第一期公共传播系列沙龙:优术与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