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学院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北京大学本科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中外广告史》教学改革暨成果展在双创中心举办
发布日期:2019-06-12点击数:

2019年6月11日上午,北京大学本科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中外广告史》课程教学改革暨成果展开幕式在北京大学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举行。此次展览是2019年北京大学教务部立项的北京大学本科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的成果,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主办,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承办。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刘建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兼广告学系主任陈刚等嘉宾及学生数十人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在展览的主题宣传视频中拉开帷幕。刘建波、陆绍阳、陈刚分别致辞,强调学校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肯定了《中外广告史》的改革成果,并对活动的举办予以鼓励。刘建波指出,课程改革要以人才培养为导向,能让同学们收获最大、体验最好的课才是好课。陆绍阳提出,本次展览实质是用视觉民族志的方式制作北京的文化地图,课程将理论与实操结合,能够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陈刚认为,课程研究对于广告史学习和研究有积极启示,在本科教学质量年的今年,本次活动亦具有重要意义。

图 1 刘建波致辞中
图 2 陆绍阳致辞中
图 3 陈刚致辞中

此次展览还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北京大学景观与建筑设计学院副教授李溪、北京大学保卫部综合与宣教办公室副主任熊冰雪、南开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吴立行、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刘钊、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教授康瑾、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晓乐、首都师范大学文化产业教研室主任郭嘉、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陶海鹰、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石晨旭、《装饰》杂志编辑部主任周志(排名不分先后)等来自校内、校外的专家评审,在现场为各参展小组评分。刘建波、陆绍阳、陈刚与课程主讲教师祝帅共同为远道而来的校外专家评审颁发聘书,并合影留念。 进入视频展映阶段,7个包含视频作品的主题创作依次播放,《她不是一个读书人》通过原新华印刷厂员工的故事呈现新华印刷厂过去的历史,《匠人精神与生活之美——溯源〈装饰〉杂志》聚焦《装饰》杂志的历史,探求装饰艺术在中国的历史,《内联升:步履踏光阴》考察传统手工制鞋品牌,尝试挖掘品牌背后承载的历史记忆,《老北大的记忆》则带领大家追忆了位于沙滩红楼的老北大旧址……视频组展映结束后,专家评审移步展览大厅,对学生们的课程考察成果进行细致点评。在参观过程中,专家评审与各组同学深入交流,对同学们的实地考察所付出的努力予以肯定,同时也提出相应建议,期望同学们能够坚持实地考察记录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真正做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专家评审代表对此次展览进行了最终总结与点评。向勇指出,广告作为商业社会的实用艺术,创意是为了表达其功能,而就广告史研究而言,尤其要强调其研究深度与研究意义。王晓乐认为历史研究是一个破案的过程,实质是穿过史料发现历史的动机,广告史研究也应遵从这一规律。刘钊则用攀岩前预调查的重要性类比学习中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再次强调了实地考察的意义。最后,评委们宣布了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评审出此次展览中的三个最佳作品《798艺术区——无关数字》、《大栅栏的二三事》与《我不是杨柳青》,并现场为获奖团队颁奖。

图 4 嘉宾们观看优秀视频
图 5 嘉宾们参观本次展览

此次展览是在学校教务部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指导下进行的,得到了校内外嘉宾的大力支持,各位参与的同学特别是策展团队的通力合作以及双创中心的场地支持。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系广告史课程建设的第五年进行此次改革,其方向就是通过散落在北京周边的广告史相关遗迹进行实地田野考查,从文本走向情境,从教室走到田野,让同学们走出课堂,去亲自感受、触摸、亲近这一段历史。展品最终以一种视觉民族志的方式呈现,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考察中结合文献与一手资料,通过课堂上所讲授的历史研究的方法,同时进行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并以视觉的方式表达研究发现和独特思想。相信此次课程改革对全国范围内高校广告史教学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

图 6 向勇、王晓乐为一等奖获奖小组颁奖
图 7 周志、吴立行为二等奖获奖小组颁奖
图 8 刘钊、康瑾为三等奖获奖同学颁奖

上一条:“数字时代的媒介比较研究”研讨会
下一条:第三届中国传统出版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研讨会在北大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