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在职教师
首页 >> 师资队伍 >> 在职教师 >> 正文
王洪喆
发布日期:2019-11-28点击数:

所在系:传播学系

职称:研究员/助理教授

学位:博士

简历:

2006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士

201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

201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

研究领域:

媒介史、冷战史

信息社会与劳工研究

文化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

博士生导师(媒介史与新媒介研究、信息社会研究)

博雅博士后合作导师(媒介史与媒介理论方向)

论文:

方晓恬、王洪喆(通讯作者) 从“群众路线”到“人的现代化”:“北京调查”与传播学在中国的肇始1982-1992,《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第2期

王洪喆 天空与深海之眼:动物影像的媒介考古 《电影艺术》 2018年第3期

王洪喆 赛博(后)革命的碎片 《艺术论坛(ArtForum中文版)》2017

王洪喆等 政治经济学·信息不对称·开放源代码 《读书》2017年11期

王洪喆 苦难与梦想的团结——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工人文化 《艺术广角》2017年4期

王洪喆 阿连德的大数据乌托邦 《读书》2017年第3期

王洪喆、李思闽、吴靖 从“迷妹”到“小粉红”: 新媒介商业文化环境下的国族身份生产和动员机制研究 《国际新闻界》2016年11期

戴维·哈维、汪民安、赵勇、蒋洪生、王洪喆、郑以然、陶东风 城市空间、资本运作与日常生活中的政治 《学术研究》2016年10期

王洪喆 中苏控制论革命与社会主义信息传播技术政治的转型:一项基于文献的历史比较 载汪晖、王中忱编《区域》第 5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王洪喆 重访工人阶级文化空间:工人文化宫与社会主义的城市空间政治 《文化研究》2016 年第 26 辑

王洪喆 信息传播科技与新工人的文化空间:以华南地区“X中心”为个案的考察,载程曼丽编,《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十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王洪喆 冷战的孩子——刘慈欣的战略文学密码 《读书》2016年第7期

王洪喆 传播政治经济学对当代数字资本主义问题的启示 《天府新论》2016年第3期

王洪喆 不可折叠的时空与不可降维的身体——电子游戏的城市空间社会史 《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第4期

王洪喆 争夺“网民”:数字资本时代政治主体的生成 《文化纵横》2016年第2期

王洪喆 工人文化宫、中国东北与20世纪的文化政治 《中华读书报》2015年12月9日13版

王洪喆 从“赤脚电工”到“电子包公”: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与劳动政治 《开放时代》2015年第3 期

王洪喆 中国社会主义生态城乡观与技术政治探源——从克鲁泡特金到钱学森 《天府新论》2015年 第6期

王洪喆 邱林川 空间、科技与声音:新老工人阶级文化空间的比较研究 《传播、文化与政治》2015 年第2期(台湾)

邱林川、王洪喆(編)(2014).<東西方之間的批判傳播研究:道路、問題與使命 >.《傳播與社會學刊》,第28期,頁1–21.

王洪喆、吴靖(2013). <春天里的故事——从草根呐喊到媒体狂欢>. 《新闻春秋》,第1卷 第3期, 頁33-41.

张伟伟、 王洪喆、邱林川 (2013). <“網吧“在中國:中國網吧的媒體話語分析 2000–2009>. 《健康、和平、可持續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的視野》 周建渝編. 第1版 頁271–294.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

Jack Linchuan Qiu and Hongzhe Wang (2012). Working-class Cultural Spaces: Comparing the Old and the New. In Beatriz Carrillo and David S.G. Goodman (Eds.), China’s Peasants and Workers: Changing Class Identities. UK: Edward Elgar.

王洪喆(2010). <互聯網的內容審查與網絡亞文化>. 《二十一世紀》,第119期, 頁17-27.

译著:

瑞文•康奈尔(Raewyn Connell)(2014).<来自南方的性别反思>.王洪喆译.《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增刊,总第111期,页23-41.

达拉斯•斯麦思(Dallas Smythe)(2014).<自行车之后是什么?——技术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属性>.王洪喆译.《开放时代》,第4期,页95-108.

备注:

邮箱:whz@pku.edu.cn

通讯: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00871

上一条:胡泳
下一条:严富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