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之行,不如想象中完美。
一到扬堤就被一帮当地人团团围住,向我们推销着各式各样的小工艺品。一张张黝黑朴实的面庞和他们软硬兼施的推销技术极为别扭地组合在了一起,有些吊诡。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样的诗句与眼前的漓江完全联系不起来,幻想如山水画般的漓江实在是污染严重。远观群峰层峦叠嶂,近观漓江水质浑浊,赏景的情趣大打了折扣。沿途村民驾着竹筏,倚靠着游船,不知疲倦地继续做着生意,如此画面,却也构成了漓江一景。两岸景色,大同小异,再加之导游不敬业,不知介绍景点,只知努力赚钱,稀里糊涂地看着漓江的山,漓江的水,全当逃离都市,跑到这里呼吸新鲜空气来了。

在漓江之上,享受了一顿怪异的午餐。
桂林人似乎很喜吃肉,辣椒里包着肉,柚子里包着肉,苦瓜里包着肉,连紫菜汤里也漂着肉末……有点不习惯,南方菜肴应该清淡一点,想象中应该是这样。
结束漓江行,一路颠簸,睡回到了桂林市。
来到之后几天将要实习的桂林日报社,见到了我的指导老师。老师以前在新华社桂林支社工作,名叫新华,又姓全,实在是大巧合。他现在是《桂林日报》政文部的主任,我自然被分到此部,和海娜相遇,与慕南分别。慕南被分到日报热线部,将与远航并肩作战。
只是拜师而已,还没进入实际工作状态。吃过晚饭(报社旁的定点食堂:吉阿姨餐馆),连忙赶去阳朔看《印象•刘三姐》,很幸运,春节前的最后一场。
张艺谋果然是视觉大师。天地舞台、千百演员、灯光多变、色彩斑斓,最终让人震撼。但张导向来不是“讲故事”的高手(这么说似乎一棒子打死,至少是从《十面埋伏》开始?),渴望回归自然的结果是完全没有情节。也是,只有这种没有故事的东西,才能称得上“印象”,只有这种我们看不懂的东西,老外才会更喜欢。
相机太差,拍不到什么东西。
本想去趟西街,可惜太晚,时间不够。
乘着小面包赶回桂林市,
已经开始习惯在车上睡觉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