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栏目
首页
首页 >> 旧站栏目 >> 首页 >> 正文
实习感悟:认识新闻
发布日期:2007-03-24点击数:
在吕艺老师的新闻写作课上,我们学习到做媒体需要注意的两个重要概念:读者观念和版面观念。而在桂林晚报实习期间,我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越发的直接和深刻。第一次感受到填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是如此的愉快。 读者在阅读报纸时有快速、跳跃、选择性等特点,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新闻实践。跟文老师采访,看文老师的稿件,我发现他格外注意新闻细节的准确,当我不经意间忽略掉一个日期一个地点的时候,他总是非常仔细的帮我纠正过来。这让我懂得新闻不但要准确,更要精确,这也是对读者负责。还有,文老师采访中总是强调要“有味道”,他对于有人情味的情节和特别的细节非常敏感,总是在文中通过重复、小标题、仔细描写等手段予以强调,这种对重要的有趣的信息的提炼实际也是一个替读者寻找兴趣点的过程,同样也是对读者负责。 理论上的版面观念告诉我们新闻实践是一种集体劳动,新闻作品是一种组合产品。首先是与编辑的合作,以前在学校,我们总是习惯了自由发挥、无拘无束,似乎觉得编辑无非只是做细枝末节的文字校正工作,不会对文章内容和主题有非议。但是通过这些日子的实习,我明白了编辑是真正的第一道的把关人,他们的工作小到标点符号大到稿件生杀大权,完全是新闻产品内容创造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当稿件被老师或者被编辑大幅修改的时候,开始会委屈和盲目自信,但是到后来便会逐渐从他们的立场来审视,便会了解其中的经验老道与无可奈何。 同时,我强烈地感受到团队作战的重要性,与通讯员的联络、与编辑的沟通、版面图文的配合,几乎在整个新闻采写的过程中,记者都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所以当我们去呈现一个事件的时候,我们随时要注意沟通与合作,要彰显这张报纸整体风格。我这十几天的实习生活有一个很大的体会是:做一个记者,要重视自己,但不能只重视自己;要重视自己的笔,但这支笔不只属于你一个人。 除了这两个方面的收获外,还有一个关键词——分寸感。在处理很多稿件时,文老师都告诉我一定要反映多方面的声音,不能片面的站在某一方上,比如打架比如劳资纠纷。尽管其中有来自各方的利益、领导、编辑的压力,但是分寸也的确就是新闻本身的要求。这种分寸和平衡的追求部分上避免了媒体成为某个或者某几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也使得新闻不具有过强的倾向性和情感取向,不提供强势的价值判断而是提供多元的思维立场,不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另外,根据大多数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水平,如果媒体呈现的内容偏向明显的话,他们很容易把事实更加简单化为黑白两道,产生不负责任的社会舆论,以讹传讹。 社会新闻的确是真正的大众新闻,和国际新闻、政治新闻等宏大叙事来比,它真正的来源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和情感,其受众也对准了普通百姓。社会新闻一方面给人们生活提供了乐趣和谈资,另一方面其实肯定了日常生活的价值,让这个社会的绝大部分人能在津津乐道和指手画脚的同时安于眼下的生活,毕竟生活本来就无非是柴米油盐。另外,社会新闻某些方面甚至起到了服务性新闻的效用,尤其是在小地方,由于范围有限,新闻中夹带的许多的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和信息切实的为人们所接受和采用,成为一个重要的可靠的生活信息来源。 社会新闻也具有一定的阶层性。首先它的受众就比较多的集中于中下层大众,而不是上层人士。日报偏重政治经济新闻,它的受众是政府官员,而晚报偏重社会新闻,其受众正是普通大众,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其次社会新闻的新闻人物也来自大众,这又是对新闻的接近性的一个论证,社会新闻的镜头比较的投向了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是故事的中心,也是故事的价值所在。这也是为什么在日报实习的同学动不动就和企业老总吃饭,而晚报的同学却都在和民工、学生等群体打交道。 最后,当我们在认识到新闻不只有黑白不只有正负,当我们呼吁新闻的中间地带的时候,我发现社会新闻不失为一个好的入口。除了拖欠工资等焦点问题,一般的社会纠纷、奇人异事其实更多的不是为了求一个好或坏的评价和判断,而只是给读者留下一点思考的趣味和空间。而最基本的社会现实并无褒贬,有的是各方利益的纠缠,是不同立场的转换,是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没有结果的讨论。当然社会新闻也一定在塑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起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需要通过爱憎分明的决断来表达,而是在复杂的关系背后找到集体思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罢了。

上一条:实习感悟:认识社会
下一条:恋上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