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栏目
首页
首页 >> 旧站栏目 >> 首页 >> 正文
实习总结:从桂林晚报归来
发布日期:2007-03-24点击数:
应该说,桂林的十天实习,更多的是让我们去了解新闻实践,而非真的将新闻理念付诸实践。看总是多于做的。此次实习最大的收获就是拆去了头脑中一半的乌托邦,并且开始慢慢编织一幅伸向地面的梯子。 就认识方面说,我不仅了解了一些新闻业务实践,还了解了桂林这个城市,虽说仍只算得上一知半解,但始终都要感谢老师和报社,正是因为他们的宽阔视野才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记得徐老师曾对我们说:晚上允许我们外出,不是为了玩,而是为了了解桂林这个城市。我当然能够理解老师的用意:走到一个城市就应该了解一个城市,这是做记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写好新闻必备的文化铺垫。 桂林,我已经是第二次来了,但却是头一次对她了解得这么细。当你像桂林人一样在街上行走、买早餐和零食时,才真正开始了对桂林的了解。从湖畔老太手中拿的小提琴、夜晚街头广场上大妈姑娘大方的桑巴舞中不难体会到桂林文化的开放。正是在这样一种开放的、国际化融合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展开了对地区新闻的认识。 我被分配在桂林晚报时政新闻部,跑教育口一年的邱浩记者是我的老师,报社实行的是活动调换制,一个记者隔一段时间就要换调到别的新闻口,这一是有利于让记者保持新鲜感和激情,培养全面型人才,另一方面则是有利于杜绝新闻腐败,提高媒体的免疫功能。教育口当时正处于淡季,没有像高考、开学等重大的硬新闻可做,所以重在记者自己去找题材、钻矿井,开发软新闻,于是运气就成了极重要的因素。 我在业务上的主要收获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采“会” 实习开始时正赶上市“两会”紧锣密鼓的筹备期,邱老师说他一年碰不上几个会,但头三天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每天早上8:30会议接踵而来。几次坐在会议室最后一排记者席上,我逐渐知道了采访会议的小技巧。一开始,我对会议是全程纪录,但后来就明白了非本市领导讲话不记、非打算计划不记,至于成绩、情况总结,只当背景粗略记过即可。除此之外,我对一般会议议程也有所了解,还特别体会到了记者工作的辛苦和无奈。开了三天的会,只有一篇报道可以写——另外两个会议不涉及市领导讲话。当我愤愤地走出坐了四个小时的会议室却无可报道时,老师却在和同事幽默地打趣,并安慰我说这是正常现象。此外,我还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通过会议接触到了桂林人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记者。 (二)采“人” 我的却要感谢邱老师对我的百分之两百的信任:刚到报社的第一天,他就安排我对桂林市电子科技大学的一位杰出外教做全英采访。资料收集在老师和我的共同努力下完成。飞驰的摩托车将我带到了一位加拿大籍外教Candace前,她指导的学生曾在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多次夺魁,2006年她本人也成为了广西赛区的评委。Candace不懂中文,于是采访就用英语进行,我们甚至谈到了哲学。由于是第一次做平面采访,习惯运用广播电视设备的我忽视了用录音笔录音,所以之后的报道完全是用当时的记录写成的。我花了一晚上呆在办公室写稿,几易其稿却总是觉得不够“标准”,这让我充分认识到了自己虽然热情很高,但却有着眼高手低、对新闻实践太过生疏的弱点。 如果说采访Candace是初试身手,那后来在老师的带领下采访我国著名农学家马保之的侄女夫妇就更多是观摩了。从老师的提问中可以看出他做的功课超出了让我去收集资料的量,而且看似不经意的问题总能问出一些可写的小故事。而他做录音也总是有的放矢,只有说到这些可写的小故事、要引用原话时才按下录音钮。 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对老师工作的观摩,我对采访在社会媒体的实践运作有了初步的认识,特别对所谓的大稿采访加深了认识。 (三)采“事” 为了采一条家具新闻,老师带我到城南红太阳家具城进行了一次暗访。看似不经意,老师和我就像普通顾客一样在询问,只不过更关心环保问题罢了。有了一圈的实地调查,再加上老师先前对主题的了解,我们回去就立马出炉了一篇短消息。 通过写一些短消息的训练,我有所收获,但也看到了某些问题。比如面对政府的文件,记者往往不通过一线的采访而采取借助自己的判断或模糊事实的办法,就文件写消息。一次,我拿到了《关于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住宿费收费问题的通知》,用红笔勾出了十几处不清楚的地方。这个通知是市物价局、财政局和教育局联合发出的,主要起草工作由物价局承担。我们先走访了教育局和财政局,但都得不到准确的解释,于是在我的坚持下,老师带我走访了物价局才把这条新闻的核心内容完全准确地弄清楚。这让我认识到了媒体必须打交道的中国地方官僚结构现状,也让我从想象的雾中走出,为以后做记者工作有所铺垫。 在桂林实习的十天时间中,我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写了7篇消息,2篇人物深度报道,不仅了解到了二线城市党报下设的都市报纸怎样采写,而且了解了时政部、教育口的主要报道内容,更体会到了新闻审查制度的严格(当我在暗地抱怨自己一晚上辛苦写出的Candace稿头尾两段被改得面目全非时,“保守”在嘴里嘀咕了几十次,于是对此感受就愈深了)。 在最后一天上火车前时政部为我们开的饯行参会中,我还了解了报社的体制情况和以往的成就,特别是媒介管理上的一些问题。 此次实习还暴露了我的一大弱点,这是做记者最需要克服的头号问题——身体缺乏锻炼。第一次去桂林,我就是带病而去的,此次一行,我在实习即将结束时还是发烧了,39度。这为我亮起了一盏警示灯,督促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重视体育锻炼。 总的说来,此次实习由于时间较短,虽然并不像我去之前想象中那样收获良多,但毕竟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媒体实践,扩大了见识和了解,更暴露了很多问题和弱点,为我以后的学习、实习和工作有所准备,因此更要感谢我们的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桂林之行,不虚此行。

上一条:新闻博客:开放也就从容
下一条:桂林,梦中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