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人们都这样说。
到桂林的第一天晚上就有幸一睹两江四湖的风采。
夜幕垂落下,一簇簇红橙青蓝紫交相辉映,呼应成趣。粼粼湖面上,迎宾桥借了法国凯旋门的光辉,橙光熠熠;溶溪桥沾了赵州桥的古风,双耳听波;古榕双桥取了圆明园天宝坞桥的意蕴,玉带当风。更有天将神武,不远万里,搬来了美国的金门桥、欧式的水晶桥,甚至桥下的维纳斯、丘比特。整个湖区,琳琅满目,美轮美奂,人,陶醉在一片灯影幻梦的世界中。
但,忽然船泊近岸,梦醒时分,一个疑问油然而生:世界著名建筑博览固然不错,但桂林自己哪里去了?城市如人,应有自己的个性,那么桂林的个性是什么?
随手翻来桂郡史鉴,早在夏代就有辖属,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堆起一座坚实厚重的文化巨堡,于是再看这些“拿来”的东西更是不以为意——桂林的文化不曾在这些壮丽辉煌的灯影中贮藏。记忆中的她仿佛不应是这个样子。
于是开始在浓缩的古都中寻访曾经的蛛丝马迹。靖江王府自然首屈一指。傩舞蕴含的人生失意,石涛画作所流露出的淡泊随性,孔四贞的公主坟,如一股溟溟之泉,从中流出桂郡的文化之脉。但单看两江四湖上各式各样的舶来品,这脉似乎就此断了。
偶于另一夜闲游漫步湖边,忽见一面古色城门伫立于前,横七竖九的铜色门钉似乎在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街头道边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演着韵味十足的桂剧,浓艳的戏服、婉转的唱腔传达着桂郡民间丰富的文化之声。不经意间路旁一家书本如山堆积的租书店,望着那厚厚眼镜片下传来的如饥似渴的眼神,一下子,你又能从这点滴细节中体味出桂系文化脉搏的传承跳跃。分明的,桂系文化的脉并没断。
从身边走过的一位花甲老太,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手里提的不是二胡却是西洋小提琴。站在榕湖畔,空地上姑娘大妈舞动的不是扇面腰绸,而是时尚晃耀的桑巴舞裙。突然一下子悟到,桂系文化的脉搏不仅在跳跃而且还注入了时代的灵性血液。它的开放与包融使得西方文化进入了桂林人的生活。而这二者正是一种文化永葆青春的不老丹。桂系文化不是在当今断裂,而是在一种包纳百川的开放心态中进步。于是换个角度再看那些西洋桥梁,便卸去了一成不变的包袱,成了一种自由、开放的标志,一份桂系文化的自信宣言。
睹物思业,由此想到办报也应求这种开放自信的心态,不能过于思前顾后,首鼠两端,要在市场的洪流中吐故纳新,敢于说话。即使是带着镣铐跳舞,也应让铐子的限制放到最低。
正如桂林的城建和桂系文化的开放心态,桂林晚报也应一如既往地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开放中突显自信,成为甲天下的山水间的一颗新闻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