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大,人们自然地会联想到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策源地。1918年李大钊在北大第一次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式列入课程。此后的80多年,北大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前沿阵地。
1992年4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式成立,是我国高校成立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
“在北大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的第一位的重要工作,是上好全校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管教学工作的仝华副院长感言:“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正是出于这种责任感,马院的老师们为本科教学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据仝华老师介绍,学院教授除极特殊情况外,全部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学院的党政领导除一位专职副书记外,无一例外地走上课堂。马院现任院长陈占安教授今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作为马院本科教学工作的旗舰品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课程主持人陈占安教授与学生交流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大一学生的必修课程。“之所以这样安排,是想让学生们一进大学就能接受一套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对人生的正确认识”,仝华老师强调说,“为了让刚入学的新生能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沟通,该课程充分运用了网络资源,开辟了网上课堂和网上论坛,师生互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修过这门课的新闻学院的一名同学表示,最难忘的就是思修课堂上同学们的踊跃发言了:“老师有时会随堂提问,同学们即兴作答;有时会组织小组讨论,还会要求同学们写学习的心得体会,听了很多同学的发言,非常受益。”
在多年的本科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学院集体申报的《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和探索》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马院也被评为北京高校德育先进集体。
近年来北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获奖励
“除了精品课程外,我们还特别重视教材建设”,仝华老师特别提到了2005年的本科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2005年3月,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将本科生原有的六门政治课改为了四门。“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说是这个领域的先行者,从教材的编写到教学资源的调配,马院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顺利完成了课改”。仝华老师介绍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两本教材已于今年1月正式出版,并在全国投入使用。这是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我们院教授任首席专家参与编写。上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还集体受聘,为清华大学独立承担一个200多人课堂的教学任务,并得到了清华师生的好评。
在北大校园中,马院黄小寒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学生们称她是“用自然科学理论征服学生的哲学老师”,有的学生甚至建议她开一门“物理学中的哲学”课程。
科研成果
黄小寒老师认为,要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最根本的就是理论的征服。但这种征服并不是要学生死背结论,而是要培养“问题意识”。她说:“我在课堂上并不试图把学生培养成为哲学家,但是我遵循哲学的规则。问题就是哲学的核心,而论证则是哲学的精神,我希望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能够积极发现问题,并且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意识。”
为了更好的满足同学们知识结构多元化的需求,马院改变了传统的由一位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开创了课程主持人、课堂主管教师、主讲教师和助教“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多位专家组成教学组轮流授课。学生们评价:“这使我们有机会听到许多高水平的教授讲课,感受多个老师的风采。”(作者系新闻与传播学院05级本科生)
图片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