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学院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十五讲】祝华新:新闻的B面:舆情和大数据服务
发布日期:2018-03-28点击数:
三月春意正盛,北京大学传播大讲堂迎来了第十五位主讲人。人民日报《网络舆情》杂志总编辑、高级记者、中央网信办网研中心特约研究员祝华新,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报告厅为北大师生带来了名为《新闻的B面:舆情和大数据服务》的精彩讲座。作为国内舆情研究领域的前沿学者,祝华新结合社会转型与互联网发展等时代背景,以学术的眼光、严谨的逻辑、丰富的案例,多角度详实地描绘了中国当下互联网的舆论全景图。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新闻:从A面到B面 改革开放初期,深度报道、学者访谈、报告文学与调查报告、评论和读者来信等是新闻的流行样式,祝华新称之为新闻的A面;而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舆情和大数据成为新闻生产中重要的工具,也成为新闻另辟蹊径的B面。祝华新指出,新闻从A面向B面的转变,意味着人民群众取代政府和媒体成为舆论场的主角,同时也标志着媒体脱离了“自说自话”的精英文化情结,媒体的功能从自上而下的单向议程设置转变为均衡地展示社会各个群体的意见。个案式的调查报道和破译社会运营密码的舆情与大数据分析应相辅相成,共同揭示社会转型的大时代走向。
中国互联网舆论生态 祝华新将我国目前的舆论生态归纳为6个要点:从读书到读手机,互联网成为舆论生发的重要场所;舆论圈层化,不同业缘和趣缘群体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偏好需要细分;职业群体和公众舆论之间因视角差异而产生冲突;舆论两极分化,向一线城市中产群体聚焦的同时,底盘下沉到三四线城市青年群体;隐舆情、微舆情正在取代社会体制等宏大议题成为热潮;线上舆论和线下问题呈现辩证关系。
祝华新列举了大量生动的事实案例,剖析了自媒体时代舆情管理面临的问题。由于信息碎片化,以及新闻报道缺乏某些专业领域的知识素养,网络舆论可能出现偏差,使网民依据常识和情感得出错误的结论。祝华新强调,记者“不能只用鼠标写新闻”,深度挖掘事实真相,守正持中,是记者必备的基本功。 同时,面对转型时期的社会深层矛盾,为避免罗宾汉情结和塔西佗陷阱,祝华新提出,政府应促进政务公开,积极同意见人士展开合作,致力于在社会群体之间凝聚共识。
舆情分析师的职业素养 作为舆情分析领域的资深从业者,祝华新对这一行业的有志者提出了4点要求:第一是具有足够高的互联网敏感度,积极了解并熟知重大事件及其媒体报道,保持对新闻的热情;第二是熟悉政府运作和体制内的逻辑,拥有政治经济学知识;第三是掌握数理统计能力;第四是具有稳定的价值观,能够客观还原社会真实的意见构成。
最后,祝华新提出“舆论工作辩证法”这一概念,认为政府应和年轻人努力达到情感共振、知识同构。他总结道,舆论引导工作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只有使人感受到尊重、理解、关心,才能启发他们自觉提高主人翁责任感。

上一条:“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暑期项目”报名通知
下一条:【第十四讲】詹启敏:科技创新与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