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栏目
首页
首页 >> 旧站栏目 >> 首页 >> 正文
参观工厂记—瓶装水
发布日期:2007-03-23点击数:
饮用水厂——娃哈哈瓶装水生产车间
娃哈哈集团在桂林有一个分厂。用清澈甘甜的漓江水为原料生产出的饮料大概是颇受西南地区人民的喜爱,因此这个分厂在整个娃哈哈集团中占据了很大的生产份额。1月25日下午日报的几个实习生跟着报社老师向那条稍后让我轻微震撼了的全自动生产线出发了。 桂林的山山水水不是仅仅在风景区才秀美,碧水蓝天幽幽远山,样样都动人。我们的中巴车渐渐驶出城市,两侧的苁蓉绿意让人想不起北方的冬天。 车行至路上某处,车里突然弥漫起一股浓郁的中药味,车又向前走了一两百米后,味道消失了。眼睛贪婪留恋窗外的风景,我们几个谁也没在意。奇怪的是,当天傍晚返回时,当车行至相同的位置,那股复杂浓重堪比中药房的味道再次神秘地出现了…… 到了厂里,我们先被领进会议室,品尝了一种刚刚研发出来还没大规模投产的儿童饮料——“爽歪歪”。味道酸酸甜甜,和一般的乳制品饮料没啥大区别,远没有它的名字有新意。“爽歪歪”用桂林话说出来时有种普通话发音传达不出的甜蜜畅快,从此,“爽歪歪”成了我们报社实习生之间风行一时的口头禅。 分厂老总廖总亲自带我们参观工厂。身为记者的一点特权使生产车间破例向我们开放,不再受参观走廊隔音玻璃的阻隔,巨大的机器轰鸣以一种最为生动的语气向我们描述了现在化机器大生产的动人图景。 机器运转的声音太大了,听不到廖总的讲解,视觉就变的格外敏锐,机器飞速运转中的每一步都被细心地记录下来。 做成矿泉水瓶的是一种叫做聚酯的石油副产品,类似于偏平塑料片的小颗粒,它们被输入进一个大的熔器里,加热至溶化,变成液体后顺着管道流入成型器,机器手每移动一次就塑出8个微型矿泉水瓶——只有钢笔帽那么大,但形状花纹别无二致,完全是成品的缩微版。 随后这些Q版矿泉水瓶被推到下一环节:被几个位置精确的气嘴像吹气球一样地吹塑成型,Q版就变成了严肃版的矿泉水瓶。 变成正常大小后的瓶子被一排排扔进传输带,杂乱地挤在一起等待进入下一个环节——惊心动魄的排队。散乱在传输带上的瓶子被飞速地推上轨道排列成行,一排排列队完毕的瓶子在链条的带动下沿着轨道疾速前进,直到与上一排联在一起。一排瓶子与另一排在高速行进的碰撞下不断发出“砰砰”的撞击声。瓶子行进的速度快到变成了眼睛跟不上的幻影,只能看到模糊的轮廓在高速前进和相互撞击。本想近距离地拍张照,但它快的让人心生惧意。 排好了队的瓶子依次进入浇灌机,再次拍着队从浇灌机的另一侧出来时就都装满了水,接下来的工序就是压盖、贴签和装箱。压盖后的水要经过一个激光检测器,神奇的γ射线照过每一瓶水,凡是压封不严的瓶子都会被精准地检测出来。 厂房里机器轰鸣,我们要彼此咆哮着说话才能相互听见。第一次见识了现代化的机器大生产,它不仅是货架上的丰富物质、充足供应,也是一种排斥人的机械逻辑。一整条流水线上只有五、六个工人,他们的作用仅仅是维护,从原料输入到成品完成的每一个步骤都不需要人的参与,只要有电、有人按动开关,机器就能独自完成整个生产过程。机器的逻辑拒斥人的参与,它一旦开启就不允许被打断,这在惊心动魄的排队环节体现最明显,速度太快了,人想干涉就会被机器伤害:谁把手伸进去手就会被打断。 机器的逻辑多少有点冷酷无情:它一旦被人创造出来就不再需要人了。后工业时代,我们享受着充足精巧的物质,但也有种说不出的隐忧,我们生活的领域到处都被机器的冰冷逻辑充满,如果有一天,技术发展到机器的运转不再需要人所提供的能源比如电,或者发展到机器的开启不再需要人来按开关,那么人就失去了对机器的控制,那个时候,人大概会忧伤地怀念手工作坊式的温情和缓慢。 返回的路上,我们再次在相同的地方与浓重的中药味不期而遇。 路旁是静默的稻田、几排低矮的楼房。 这定点出现的味道…… 老师指点迷津,告诉我们说路旁那几排房子是一家膏药厂。 暮色半掩了秀色,却掩不住一股股不断飘进来的膏药味,我们恍然而悟。

上一条:参观工厂记—橡机厂
下一条:实习日记: 我们的昵称,我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