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栏目
首页
首页 >> 旧站栏目 >> 首页 >> 正文
1月26日 红岩、阳朔行
发布日期:2007-03-24点击数:
在外奔波了一天。 九点钟就坐上了前往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新村的小面包车,一个被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的地方。新村以生态旅游为招牌,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休养度假,统一规划的小别墅既是自家的居所,也是招揽生意的客房。虽然整个新村看起来整齐划一,但总感缺少个性。和谐社会,和谐农村,所谓和谐应当是“多元风格”的共存。抹杀个性发展,就略显呆板了。 中午在红岩吃饭,终于见到久闻大名的油茶。虽然闻起来很香,味道却极苦。对我这个西北人来讲,南方的农家小菜还真不合胃口,为了填饱肚子,硬是吃了一大堆叫不上名字的“粑”。餐桌上,我成了北大一行人的“党代表”(党代表的具体含义可参见《红色娘子军》)。喝了一杯酒,敬了一杯酒。自家酿造的红薯酒,度数不高,还算香醇。 整个下午呆在红岩采访。 六个人围着一个人,一阵“狂轰乱炸”式的提问。新村人对自己的生活和村子的建设还是相当满意并引以自豪。但在我看来,红岩发展已遇“瓶颈”,如何突破自我,应是他们当下考虑的问题。 采访之后,慕南的指导老师王主任答应带我们去趟阳朔。七点左右到达阳朔,先大吃一顿,干锅兔肉,啤酒鱼,甚合我口味。王主任和其余几位老师在餐桌上忆苦思甜,吾等八〇后生人感怀自己生在好时光,大可不必在平日里无病呻吟,庸人自扰。 “两处怎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 终于见到碧莲峰下大名鼎鼎的西街。低矮砖瓦房,白粉墙红窗,古朴典雅的岭南建筑显现出独特的异域情调。浓浓的乡村氛围中流淌着纯正的小资情调,糍粑与咖啡,西餐与米粉、古老的中国画与流行音乐……种种看似不可能的,全部柔合在这岭南小街里。 突然想到,这是一种包容还是迁就? 西街无处不在的国际元素,是敞开胸膛的接纳?抑或是赢取利益的谄媚?也许二者都有,但还是免不了的有些失望,西街与后海,西街与夫子庙,似无太大区别。 在主任的“威逼利诱”下,硬着头皮在一家咖啡厅里采访老外。发觉口语能力下降不少,问了两三个问题后,便成了哑巴,大梁全让远航同学挑了。我坐在咖啡厅里尽管品尝着免费咖啡…… 九点打道回府。 路上遇车祸一起,貌似还有伤亡。 未能履行记者职责,及时下车采访。 有些遗憾。

上一条:1月27 有点流水
下一条:1月25日 平淡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