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栏目
首页
首页 >> 旧站栏目 >> 首页 >> 正文
实习总结
发布日期:2007-03-24点击数:
十余天实习的日子着实短暂,但当写这份总结,回首过去那段时光时,才发现日子虽然短暂,收获却一点不少。对新闻工作全方位的接触,对同学老师更为深刻的了解,2007年初的这次桂林实习让我对这一整年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信心。 桂林之行对于“半路”来到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我而言,有着很多的意义。作为一名转系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很少能与本班的同学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接触。虽来到新传已近两年,但仍感未能融入这个集体之中。这次的实习让我切实感受到自己并非脱离于这个集体,而的的确确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分子。从未有过这样的机会能与平日里相识但并不相熟的同学们一起生活。每日在饭桌上交流实习体会、八卦趣事,身边一张张面庞就此逐渐清晰起来,之前由于“转系生”身份所带来的隔阂感也渐渐消失。不幸在桂林得了急性肠胃炎,生病时,樊敏老师认真负责,及时把我带进医院治疗;吕艺老师专门前往医院探望;周围同学嘘寒问暖。这一切让我庆幸自己来到了新闻与传播学院,庆幸自己参加了这次桂林实习。短短十余天的日子留给了我太多的感动和感触。 实习期间,我被分到了《桂林日报》政文部。指导老师全新华老师是政文部的主任,为人和蔼可亲。每次与他聊天时,他都会以“过来人”的身份谈起多年的工作经验,我也从中获益颇多。而政文部的另一位老师,张海娜的指导老师李杰斌则常常带着我俩出外跑采访。李老师总会在采访中提醒我们应当如何提问题,怎样抓重点。看过她改后的稿子,我和海娜总能学到很多东西,也越发意识自己的不足之处。 我想自己还是十分幸运的,在桂林日报实习期间,既采访了高层会议,也接触了不为社会所接受的边缘群体——娱乐场所的性服务工作者,还认识不少抱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艾滋病知识,对高危人群加以干预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们。他们让我对桂林乃至整个社会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徐泓院长曾在实习之前说,此次实习的真正目的是在于让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现状,培养社会责任感。我想对于我而言,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 记得在第一次采访会议之前,全新华老师亲自向我和海娜“传授”他总结的“政文部采访二十个必要环节”。以前只是天真地以为采访会议最简单不过了,没有想到其中竟有这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也许一丝闪失,就会酿成大错。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还是表现地不知所措。在会议现场慌乱地不知道该记些什么,采访结束后,面对一堆的材料又毫无头绪,不知道哪些内容是重点,最后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胡乱拼出了一篇稿子。全老师审稿之后,首先鼓励我和海娜应当打破常规,找到会议中真正的“新闻眼”,写真正值得写的东西。之后他又建议我们和第二天的见报稿再比较一下,比较过后发现,会议新闻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材料”,但又必须要“高于材料”,结构、措辞要一再推敲,以能真正体现出会议的新闻价值和领导强调的重点内容。而在之后的实习过程中,越发体会到政文部的记者还必须要有大局意识和宏观意识,要清楚党中央的政策、文件、方针,要熟悉其他地区所发生的类似新闻事件,进行比较。总之,做记者一定要“心中有大局,落笔重细节”是实习期间感触颇深的一点。 实习时,恰逢桂林第一家面向“小姐”的艾滋病培训中心成立。中心挂牌后,我和海娜便开始了采访“小姐”的特殊经历,既暗访了“红灯区”也与“小姐”们有了进一步的“亲密接触”。采访中感触最大的还是记者的视角问题。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既不能俯视,也不能仰视,而应一种平视的心态去对待,以平等的身份争取她们的信任,尊重他们的隐私,恪守记者应有的基本职业道德。在动笔写这份稿件的时候,也真正理解到“真实性是新闻最高原则”的含义,一遍又一遍地核实新闻事实,确保措辞更为客观。过去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实战”时,一个标题、一条导语修改五、六遍也达不到满意的效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暴露出我们平时练笔过少等问题。 有人说,只有当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候,才会发现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象牙塔中所学的新闻理论,在未名湖畔对媒体工作的幻想与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状况有着较大的差距。桂林实习让我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调整、适应、改变,从而找到对记者这一职业更全面、更准确的定义。实习期间,深感自己的稚嫩和相关素养的欠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人还需要更多、更苦的锻炼。 我们这些在学校中学习的准新闻人尚且“在路上”,这是一条成为真正新闻人并逐步成熟的道路。且行且死,虽然十余天的实习只不过是长路中短暂的一小段,但它仍然留给我很多的思考和感触,成为我人生中一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毕竟是第一次的实习,还是留下不少的遗憾。最后,也想在此提几点意见,希望以后的实习工作能够更加成熟。 首先,感觉此次实习的队伍过于庞大。由于人数过多,给桂林日报社也造成了较大的花费和不小的压力。建议以后的实习人数可以精简,这样实习的质量也会有所提高。其次,实习时间应当延长。这次实习时间较短,旅游又占去了很多时间,“货真价实”的实习并没有几天,当我们刚刚对桂林有所了解时,实习就要结束了。如果实习时间延长至二十天甚至一个月,同学们得到锻炼的机会将会更多。最后,略感此次实习有些“看得多,写得少”。虽然参观了很多景点,但形成文字并见报的东西几乎没有。而如“北大学子看桂林”等专题报道也姗姗来迟,在大部分同学即将离开时才见报,让人有些遗憾。 虽然有不足,但第一次的实习还是比较成功的。希望学院以后能够创造出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可以更早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

上一条:印象•桂林人
下一条:2月1日 不想说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