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处处有新闻,要有发现新闻的“慧眼”。
这本是在理论学习中早已明白的常识,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没那么简单。一个优秀的记者,一定是把新闻工作融入了生活中,遇事多思多想多问个为什么。在实习的后半段,晚报给我们开辟了专栏“北大学子的新闻博客”,要求自己挑选一个角度写写桂林的人和事,如何选题便成了我们每个人面临的头等难题。起先我苦思冥想了几个选题都没能成型,便向老师请教,老师以他工作中的实例告诉我,有时候新闻的背后还有新闻,有时候街头巷尾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自己不起眼的一次经历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素材。后来,我偶然由自己在一个历史展览馆的见闻,联想到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以及这些天来所见历史文化景点和山水景点一冷一热的对比,最终写成了《文化也是一张好“牌”》这篇文章。不仅受到了老师的好评,还被市长在市委会议上点名表扬了。
作为记者要学会与各个阶层的人沟通。
一个医院给农民工做免费体检,老师带我去采访,他很快就跟民工朋友们攀谈起来了,而且大家都十分乐意跟他聊,不一会儿,老师就了解到一大堆问题,采访已见成果。我这边也忙着采访,可是由于不懂桂林话,对民情的了解又不够,采访匆匆结束,得到的信息也不够充分。通过这次经历我认识到,社会经验和沟通能力是记者的法宝,也是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作为记者,要善于寻找话题,学会与各种身份的人物沟通。
记者需要掌握宽口径的知识,法制观念尤为重要。
在投入到实习中时,我才真切体会到加强知识储备的迫切性。黄老师是跑公检法口的,一次他给我一篇通讯员提供的法庭判决书,让我根据材料写一篇法制报道。一接到任务我就不敢怠慢,认认真真开始阅读和分析。但由于我对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因此有的方面没有展开来写。在打好草稿后,我又修改了几遍,这才交给老师。老师看后立刻给我挑出了两个法律术语上的误用,并告诉我,作为记者,广博的知识积累与专业实践能力同样重要,特别是在当今讲求法制的社会,应该学习一些法律方面的相关知识。
好新闻是“精雕细琢”出来的。
这话一点不假。老师写稿总是速战速决,一气呵成,但对每个词句的运用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十分到位。每当老师改我的稿子,我都兴奋不已,因为稿子一经他的手就变得“鲜活”。老师常常一边修改一边告诉我,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为什么这样个改法。有时候我觉得还看得过去的词句,实际上并不贴切;有的材料该用,有的材料不该用,用在这儿好还是用在那儿恰当,这些都是大有学问,平日里学的那些理论知识到这时显得捉襟见肘。看看其他老师,无一不是善于“细抠”的。的确,写新闻也是个细活儿,多思多想和经常性的采写锻炼才能促成提高。
实现“铁肩担道义”的新闻理想,不仅需要一腔热忱,更要讲究方式方法。
走出学校实习,最重要的任务是了解社会。我国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国情民情,社会上的人情冷暖更是我们这些在学校埋头苦读的学生们难以一下子捉摸透的。新闻人的肩上,都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但面对社会现实,不仅要有新闻理想,更应懂得用怎样的方式去一点点实现。新闻不能代替法律,记者也不是救世主,记者下笔千言,字字都是有份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