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周,同学们已逐渐适应这里的生活节奏,发稿量也有所增加。虽说桂林城并不匆忙,但记者的工作却还需要保持相当的敏锐。日报与晚报的差别、协调及配合,随着工作的展开表现得更为明显。
毛登峰社长召开报社实习采编人员会议
7月16日晚,毛登峰社长召开报社实习采编人员会议,就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记者及如何认识新闻进行讲解。他强调,“要做一个合格的记者,首先要学会做人,这是任何行业必备的原则”。之后,毛社长又就新闻工作中为人处事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并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做出精彩新闻的几个要素。北大实习生认真聆听了毛社长的讲话,认为会议内容贴近实际,很有启发意义。
协调新闻版面,稿子伸缩有度
根据实际情况和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新闻版面调整,是报社的必要工作。而每个记者都想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在自己的付出与新闻的取舍之间,总难免有一些喜悦,一些茫然。龙凤的《“买一斤猪肉可以两斤鸭子,我老婆这段时间都给我换口味了”——猪肉涨价改变市民荤菜选择》,由于聚焦市民目前关注的猪肉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涨价问题,占据了大半个版。而上周采写的《师大学生发明“双层防盗锁”目前已获得专利》,由于版面紧张一直没有见报。“其实获专利是3月份的事,已谈不上时效性,写稿时的重点就放在了获得专利的过程上”,龙凤这样解释。
对此,雅婧也有她的感受:“新闻价值和我们记者的新闻付出好像并不完全成正比,怎么权衡,是一个难题。但又不能因为价值小,付出大而放弃采访,还是挺为难的。”
进一步“深入”时政新闻报道
时政文化类的采访不是单纯的看文件,建立长期联系是重点;时政类新闻需要耐得住性子、长期积淀,慢慢付出会得到长足的进步。在日报和晚报的时政新闻处实习的同学,对这样的积累开始有进一步的体会。
在会议采访的“磨难”中,同学们逐步明白了要“抓”一些细节、“抓”一些个性。文静总结,“会议新闻的报道不能仅根据领导的发言稿来写,更重要的是会上的各种即兴表现,采访时要特别注意”,各种细节、个性的透露都有可能是会议中的亮点和重点。采访大讲坛的雪璇,则因稿子中韩石山的“段子”对“正统”进行调侃被编辑“毙”掉了。党报作为党的喉舌,能写什么、写到怎样的程度,都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些基本印象。
在晚报时政部实习的龙凤,感受到新闻报道准确性的必要。7月正是招生紧张进行的季节,每日的教育新闻在晚报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邱校长的指导下,“招生录取工作的数据尤其不能搞错,反复核对好多遍才行”,龙凤说,同时“要注意维护稳定,及时采访有关部门,解答市民的疑问”。
现场带来说服力
没到现场采访的同学,可能只有在整理文件或录音的过程中寻找“新闻感”了。晚报时政部的王沁凌到桂林市福利院采访港桂交流学生,就感到了在现场行动的问题——“现场 ‘抓’细节,除了必备的一些基本观念,还需要在心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否则看到的只是一些个别现象,写出的不是新闻”。一篇《香港学生的桂林之旅:我的家国情》,让她理解了现场采访所需的功力。
在社会新闻部实习的肖芳和雅婧,也因以不同的身份看待不同的事物而获得新的认识。桂林最近发生了甘蔗汁中毒事件,两人跟着部里的姐姐去暗访,成功地扮演了一次买客——“觉得自己说假话、表演的能力很强……”
桂林市福利院采访现场
桂林人文精神讨论,激发北大实习生想法
7月18日由桂林日报社承办的“桂林人文精神解读”座谈会举行。桂林市领导、文化界、企业界人士参与了这次座谈会。会上的发言可圈可点,既体现出发言人的个性,也可算桂林目前各种精神状态的一次巡展。会后,桂林市还将发起市民讨论,由报社充当主要平台。
该会议报道在几天后占据了日报的几版内容。报道忠实地展现了会上的争论,也激发了北大实习生的思考。在接下来的实习小报和新闻博客构思写作中,同学们不但注意到了桂林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就和问题,也把此次讨论的一些观点和自己的思考代入其中。
相关链接:
7.8-7.10暑期桂林实习拉开序幕
7.11报社正式工作第一天
7.12-7.13记者工作初体验
7.14-7.15忙里偷闲,全面领略“甲天下”风光
7.21-7.22访古镇,勇漂流
7.23-7.27在实习中深入丰富的社会现实
7.28-7.31惜别桂林,惜别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