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栏目
首页
首页 >> 旧站栏目 >> 首页 >> 正文
院系本科教学特色系列报道之中文系:守正创新,人文关怀
发布日期:2007-11-19点击数:
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是北京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人文学科之一,在其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独占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鳌头,成为一面吸引广大汉语语言文学人才的旗帜。近几年来,中文系坚持“守正创新”的办学宗旨,在教学、育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走上了一条扎实稳健、成果丰硕的教育教学之路
我们的信念:守正创新
自1925年北大国文系设立“语言文字”、“文学”和“整理国故”专业,期间专业名称变换多次,但其总体学科框架和学术文化传统就此奠定,学科设置未曾变动,八十余年之后发展成为今日中文系的中国文学、汉语言学和古典文献学专业。与其他院系相比,中文系的专业设置数十年没有变化。 中文系分管教学的副主任陈跃红老师说,中文系的“守正”不仅是专业设置的不变,更是“保持长期以来形成的学术文化,继承语言文学学科的优秀传统,维护汉语言文学的正宗性和纯洁性”。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中文系不断强调实用化,以传承知识和知识工具化作为教学的目标。对此,陈老师表示北大中文系不会走这样的道路,而应培养“理论型、国际型和科研型”学术领军人才,致力于把北大打造成传统国学重要的象征和标志。他认为, “守正创新”是“在坚持和发展传统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上适应现代化、国际化和科学化的要求”,“守正”和“创新”是密不可分的。2003年,中文系新设“应用语言学”专业,即是为抢占网络世界汉语言文学的高地, 也有效地解决了中文的网络化问题。 据记者了解,中文系在本科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逐步深入。翻阅中文系2007年版的教学大纲中,中文系专业课程陆续开始“小班化”“圆桌化”的过程。陈老师解释道,“小班化和圆桌化的实质和目标就是‘课程的研讨化’,从而改变以前满堂灌的低效教学方式。”据悉,此项改革正在进行之中,约有20%的课程已经实现了小班化和圆桌化,而未来的目标是40%到50%。
我们的职责:重点培养
在中文系,流传着“老大本科生,老二老三是硕博”的说法,本科生在教学经费、排课先后、场地使用等方面享受优先照顾。陈老师骄傲地说:“当然,在中文系,本科生的教学成果也是最突出的。” 作为排名全国纯中文学科首位的中文系,拥有一批雄厚的学术力量和师资力量。在中文系近百年的历史上,鲁迅、刘师培、刘半农、胡适、林纾、王力以及袁行霈、陆俭明、蒋绍愚、陈平原、温儒敏等现当代名师在这片学术园地内播种耕耘,打造出全国纯中文学科中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中文系。据悉,2007年中文系在编教师105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占绝大多数,同时还有一批虽然退休仍然关注学术和教学的知名教授专家。在中文系,60%的老师曾出国进修,具有5年以上教学经验的老师100%曾出国进修,出国人数达到110人次/年。 与雄厚的师资力量相比,中文系的本科生人数不多,目前在读本科生380人,留学生207人,年度招生量平均控制在90-100人之间,且二十多年来从未扩招。陈老师透露,“中文系以后二十到三十年内也不会扩招”。教师和本科生的低比例保证了本科学生能够享受到教师最具体最密集的指导。 高校中常见的学术研究和本科教学之间的冲突,在中文系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陈老师解释说:“教授的学术研究是本职,这种硬指标不用推动也会不断发展,这可以比作是‘下坡车’;与此相对,本科教学则是‘上坡车’,很多教授可能会忽视,因此需要不断地推动。” 事实上,中文系的本科教学成果很多。单以人才出口一项而言,北大中文系是最受欢迎的院系之一,保研成功率连续3年居北大前列,2007年达到62%,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则无条件接受北大中文系的学生。
我们的行动:学生社团
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延伸到课堂外的方方面面。其中,中文系的学生社团便是一大亮点。可以说,它成长历程中的每一个深深浅浅脚印旁,都伴随着中文系老师并排前行的脚印。 记者见到姚静仪老师时,她正忙着校改近期三角地橱窗即将展示的反映北大第二课堂教学成果的系列展板。作为中文系团委书记的她,虽然已经升任校团委主管宣传工作的副书记,但仍为能够参与到中文系社团的建设感到骄傲:“在北大近250家的社团中,中文系的‘五四文学社’是历史最悠久的!” “五四文学社”创立于1956年,是北大最“古老”的社团。“五四文学社”现任社长,05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王沁凌告诉记者:“现在五四文学社大约有20多人,中文系的同学占了大半,还有别的院系的同学参与其中。”中文系还有一家年轻的新生文学社——“我们文学社”。据文学社一个核心成员解释:“‘我们文学社’是属于热爱文学的‘我们’的!虽然它是由中文系指导的,但它欢迎所有对文学感兴趣的同学加入,理科院系参与的人很多。” 在这些知名社团的建设中,系团委全力支持和完善下设社团的组织框架建设和学生骨干的培训工作。姚老师拿出一份由她整理的中文系社团目录向记者介绍:“目前,中文系文学社团已基本建立编辑部管理体制,像‘五四文学社’、‘我们文学社’都建立了自己的编辑部,并且还定期出版自己的社刊。编辑部的组成人员大多是大三大四学生或研究生骨干,他们负责对新进社员进行‘传帮带’的培训,培养新成员传承文学社的精神气质。” 五四文学社培养出臧力等著名诗人,成为北大研究古代及现当代诗歌的重要阵地。他们有自己的社刊——《未名湖》,由中文系老师指导,每学期出一期,包括学生原创诗歌作品、文学大赛中的获奖作品和文学大家的约稿。2006年,五四文学社成功地举办了第七届“诗歌节”,把一大批知名诗人请到了北大校园。 在中文系的社团中,中文人传统的理想主义是这些文学爱好者共同的精神追求。陈老师说:“我们中文系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就是希望给予他们更多的理想主义。” 我们文学社的负责人对此解释“:“只要这个社团存在一天,社刊的生命就不会断,将来也许这个社团不在了,这个社刊还在,文学的精神永存。”
我们的关怀:从心开始
在中文系团委的学生工作中,学生社团的工作不过是其中一部分。无论是负责学生工作的团委学生会,还是负责教学的老师,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生活的关怀是众所周知的。姚老师告诉记者:“‘第二课堂’应该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尤其要成为提升同学思想政治素质的天地,我们着力倡导‘理想信念先行,软硬素质支撑’的理念,力图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端高素质人才目标。” 除了社团建设,中文系团委针对本科生教育教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实践活动。比如每年的卡拉OK大赛、新生及元旦文艺汇演、师生足球联赛、三人篮球赛等活动。据姚老师介绍,系团委根据学生特点成立了“体育代表队”、“文艺代表队”等队伍,积极组织在文体表演上有一技之长的同学参加学校各类大赛。中文系的刘钰媛同学向记者展示她去年参加“演讲十佳”的照片时骄傲地说道:“我们系组织了很多对演讲感兴趣的同学参加了比赛,瞧,下面这些同学都是我们的成员,呵呵”说着,她手指着照片中观众席上一片欢呼鼓掌的同学。 “为了帮助同学们缓解繁重的学习生活压力,我们也注意开展对同学们的心理健康辅导。”姚老师补充道,“我们建立了针对新生的‘阳光聊天室’,一对一,每人25分钟,我们的谈话率达到了100%。”据记者了解,针对其他年级的学生,系团委还每学期开展两次“心理工作坊”活动,帮助同学解压。“平时学习压力很大,参加工作坊的确让我们减压不少……我很喜欢工作坊的小游戏”中文系05级的刘琪同学向记者说道。 (作者系新闻与传播学院2005级本科生)

上一条:2009届本科毕业生电子图像采集补照通知
下一条:院系本科教学特色系列报道之元培:选择权的回归 自主性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