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学院概况
/
新闻中心
/
师资队伍
/
教育教学
/
教学科研
/
党建工作
/
学生发展
/
图书分馆
/
实验中心
/
院友会
/
English
/
2025新年晚会上的同学们
国际新闻传播研究生在新疆阿拉山口暑期调研
新传暑期实践团“行走”在云南红河州五家寨人字桥
学院师生赴青海开展暑期思政实践活动
2024年春季运动会上的老师们
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交流
新传足球队
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院庆活动庆祝建院二十周年
旧站栏目
首页
学生天地
学工动态
就业信息
社会实践
薪火相传
图片
文章
视频
新传党委
理论学习
党建工作
党委动态
支部风采
科研频道
科研成果
合作交流
教学频道
学历教育
继续教育
新闻频道
校园新闻
学院公告
学术活动
导入文章
首页
首页
>>
旧站栏目
>>
首页
>> 正文
2019年第六届“中欧对话:媒介与传播研究”博士暑期班举办
发布日期:2019-11-18
点击数:
2019年7月15—24日,为期十天的第六届“中欧对话:媒介与传播研究”博士暑期班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来自全球十一个不同国家和地区高校的25名学员和21名学者共同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跨国界、跨文化、跨领域的学术对话。
合影
受欧洲媒介传播教育协会(ECREA)创办的博士学术培养暑期项目(SuSos)的启发,2014年7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瑞士卢加诺大学传播科学学院中国传媒研究中心(CMO)合作创办了“中欧对话:媒介与传播研究”博士暑期班,并分别在北京大学、瑞士卢加诺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等国内外不同高校成功举办五届,共吸引了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70多所高校的13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30多位知名教授学者参与,迄今已初步建立起一个遍布欧洲、北美与大中国区二十多所高校的博士学术培养网络,是中国新闻传播学“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重要学术平台。
师生初次见面
中欧对话暑期班针对博士生培养的需要设计短期课程,通过充分的交流和对话以及一些基本训练,让同学们体会到学术研究的基本目标和方法路径。此次暑期班在内容上进行了系统化的模式创新与结构调整,通过主旨演讲、圆桌对话、方法工作坊、学员论坛,以及由中外导师引领的团队建设等板块设计,为学员们提供了更为扎实的学术指导与专业辅导,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办班特色。 为开阔视野,拓展研究的高度,暑期班特邀四位嘉宾进行主旨演讲。清华大学史安斌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姜飞教授分别进行了以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为主题的学术演讲。来自瑞士的Douwe van den Oever先生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比较了中欧战略思维的特点;中法研究中心主任FlorencePADOVANI博士则对当前中国的城市化问题进行了法国视角的解读。
史安斌作演讲
Douwe van den Oever作演讲
Florence PADOVANI作演讲
姜飞作演讲
暑期班的每一次圆桌对话都邀请几位中外老师共同参与。来自瑞士的 Richeri教授和北大陆绍阳教授讨论电影研究;来自加拿大的李臻怡教授、来自新加坡的蒋少海老师与北大的许静教授讨论健康传播;北大吴靖教授、王洪喆老师与瑞士卢加诺大学的Gabriele Balbi老师和Gianluigi Negro老师讨论了有关数字媒介史的相关研究;来自捷克的 Carpentier教授与来自意大利的Catenaccio教授和Mottura老师讨论传播和话语分析;清华大学的张莉老师、中国人民大学的董晨宇老师,与来自瑞士卢加诺大学的张展老师和van den Oever先生则共同讨论了“跨文化语境下的战略传播”。老师们基于个人研究专长所进行的高水平学术对话,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陆绍阳(左)、张展(中)、Giuseppe Richeri(右)对话
李臻怡(左)、蒋少海(中)、许静(右)对话
Gabriele Balbi、王洪喆、吴靖和Gianluigi Negro(从左至右)对话
学员论坛(participant panel)是本次暑期班的重点。暑期班为二十几位学员举办了十场论坛,以保证每一位学员都有充分的时间报告个人研究选题,并得到至少两位教授有针对性的点评和具体论文指导意见。
学员作个人研究报告
工作坊(workshop)是最受学员们欢迎的设计。暑期班的第一天,学员们就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制作了以自己研究为主题的学术海报,并张贴在教室里,以方便随时交流。此外,暑期班还安排了各个主题的工作坊,如论文摘要如何写、混合研究方法与计算法在传播学领域的使用、如何作访谈以及如何作田野调查、如何寻求国际学术发表的适当路径、做文献综述的有效经验、公开演讲和学术会议口头报告技巧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博士和博士后的就业情况等等。
师生制作海报
NicoCarpentier讲如何写论文摘要
董晨宇讲如何做文献综述
张伦讲解计算传播学与混合研究方法
Massimo Regnedda讲解实证研究
Gabriele Balbi(左)、张莉(右)讲解国际学术论文发表技巧
黄典林(左)、周逵(右)讲解访谈和田野调查方法
小组交流是本届暑期班的新增板块。为进一步增进交流,本次暑期班将老师和学生分为三个小组,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进行更有针对性也更有价值的学术交流。
第二组参访国家心血管病研究中心
小组交流
媒体访问与交流是历届暑期班的实践传统。本届暑期班师生一起前往了中国日报社参观访问,并与中国日报社副总编孙尚武、中国观察智库执行主任付敬,以及来自美国的高级编辑、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Erik Nilsson进行了互动交流,对国际传播实践,全球发行、媒介竞争力等不同议题的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暑期班师生参访中国日报
在暑期班的最后一天,三个小组分别用独具创意的方式,为大家展示了10天的所思与所感。参加暑期班的老师和学生们纷纷发表了寄语和感言。最后,学员们获得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颁发的结业证书(中文)和主办方联合颁发的结业证书(英文),并获得欧洲学分互认体系的3个学分。
小组成员总结发言
老师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十天的暑期班结束了。师生们获得了新知,结交了新友,体会到学术生活的真正乐趣。正如NicoCarpentier老师所说,暑期班真正教会我们的是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对周围的人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学会关注自己也关心他人。让我们期待明年暑期班再续学术之旅。
合影
上一条:
医疗、人文、媒介——“健康中国”与健康传播(MHM2019)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大举行
下一条:
Wu 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