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学术信息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信息 >> 正文
陈刚: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应强化宽度、深度与硬度
发布日期:2022-09-27点击数:


2021年9月,在相关政府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式获批开办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

北京大学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适应新时代国家对外传播重大需要,充分利用北京大学优质的跨学科学科资源,培养熟练掌握传播理论方法、理解数字时代传播规律、立足社会与文化前沿、熟悉国际事务,具有实践能力的全球一流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



2022年830日,清华大学举办2022国际传播青年论坛,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教授发表题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宽度、深度与硬度》的主旨演讲。本文基于演讲内容,整理修改后发表:


2021年5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要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

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培养国际新闻传播的后备力量,打造能够担当大任的一代国际新闻传播铁军,应该根据全球格局的变化,研究其新的特点,加强针对性的研究与教育。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陈刚


面对未来的波谲云诡的国际环境,国际新闻传播的人才培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中国的社会发展将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风采与面貌,在全球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国际新闻传播要把握历史的方位,创新国际新闻传播的中国话语体系。

后疫情时代,后俄乌战争时代,在这个全球格局剧烈变化的环境中,国际新闻传播要有底线思维,要把国家安全教育作为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的基础内容。

数字技术的变革,正在加速改变传播理念与模式,在数字传播中,一切传播都是国际传播。工业社会的时空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过去的传播是基于地理空间的传播,而在数字时代,国际间的信息交流随时随地都在进行,没有国内与国际的区别。因而,对国内进行的传播应该加强国际新闻传播的素养教育以及国家安全教育。同时,要研究数字传播的规律,利用数字传播的特点,基于新的理念,探索数字化国际传播的新模式,提升对外传播的效果。

国际新闻传播的竞争进入更高的层面,这是高手之间的较量。在传播的较量中,知己知彼,我们对对手的研究和了解更加深入。美西方的传播,是历经多年建立起来的一套成熟的系统,这套系统是依托长期的学术研究和战略研究,形成服务于美西方利益的话语体系,具有很强的应变力、执行力,而不只是一招一术。应该加强研究,形成有效对策。


在这种背景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应该强化宽度、深度与硬度。

所谓宽度,是指通过跨学科教育,解决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广泛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积累。国际新闻传播同其他新闻舆论所需人才的不同,就在于跨学科的特点。一直以来,除新闻传播专业能力,语言能力、国际关系、国际事务的相关专业培养训练是必须的。而在日益复杂的全球发展新格局变化中,要胜任国际新闻传播的工作,在宽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今天,全球变化的动力正在由科学技术革命加速驱动,在全球发展中,科学技术也成为全球政治的重要因素,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碳中和、碳达峰、气候问题等,这些领域的专业教育,应该成为立足前沿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必须深入掌握的内容。

所谓深度,就是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应该从通才教育走向专才教育。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和素养,同时,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加强深度,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成为国际事务某一领域的专才,进而通过一定时间的研究和工作,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不能成为万金油和大杂烩。

国际新闻传播的专业教育要以新闻传播教育为本。国际新闻传播虽然强调跨学科的特色,但必须有一个厚重的基础作为支撑,这个专业的基础就是新闻传播的训练,除了新闻的业务能力,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训练应该同样特别扎实而深入。

在国际新闻传播教育中,也应该有意识地加强术业有专攻,尤其是国际新闻传播研究生项目的整体框架中,不同的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突出特色和针对性,形成差异,在国际新闻传播的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向注重培养,加强深度。在国际新闻传播教育中,要强化因材施教。同一院系同一年级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发现不同的潜力,鼓励兴趣,注重深度的专业研究和能力训练,将来在工作中发挥各自的特长。

所谓硬度,是指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要强化政治意识,国际安全意识,要熟练使用数字传播的技术工具,要理论与实际结合,增强实战能力,成为能打硬仗的国际新闻传播铁军。把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政治意识与政治敏锐性培养放在首位,也就是强化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促使其善于运用政治思维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新闻传播工作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加强国家安全意识的教育。国际传播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这个历史阶段,国家安全成为国际传播的基石,应该在教学中融入国家安全的内容。要注重培养对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对数字制作技术、剪辑技术、大数据相关的技术应用等系统掌握,不断更新,熟练运用。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把理论学习与思考同国际新闻传播的实践和操作密切结合,既要结合寒暑假的专业实习,在干中学,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特点,把专业实战能力同日常教学密切结合,进行常态化的实践能力的训练。


北京大学国际新闻传播专业22级硕士研究生部分合影


北京大学享有“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之摇篮”的声誉,也是国际传播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做出了大量创新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83年,在中宣部支持下,北京大学率先开设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开办20多年,一直到2006年才停止招生。2001年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以来,一直招收国际传播方向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北大出版了国内第一批国际文化交流、国际传播的教材专著,并最早开设国际传播学、说服学、跨文化交流学、媒体与国际关系、全球化与传播等系列课程。北京大学高度重视国际新闻传播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一直积极推动与引领国际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021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设立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硕士项目。北京大学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适应新时代国家对外传播重大需要,充分利用北京大学优质的跨学科学科资源,培养熟练掌握传播理论方法、理解数字时代传播规律、立足社会与文化前沿、熟悉国际事务,具有实践能力的全球一流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以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主体,整合学校相关优质特色资源,推进部校共建,以卓越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进一步强化宽度、深度与硬度,不断探索与构建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北京大学国际新闻传播专业22级硕士班


上一条:Special Issue征稿|Frontiers in Communication: Health Communication
下一条:讲座通知:韩启德院士给健康传播专业硕士的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