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学院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喜迁新楼 携手新华社共建世界一流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布日期:2014-05-30点击数:
2014年5月28日上午十点,北京大学南门旁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大楼文化硅谷报告厅里,北京大学与新华社正式签订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协议。新闻与传播学院以此庆祝她的13岁生日。忆往昔筚路蓝缕,看未来信心百倍。
新大楼 • 新环境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楼位于北京大学南门,由香港信兴集团主席兼董事长蒙民伟先生捐资兴建,大楼装修工程及办公家具由沃德文化硅谷资产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韦俊康先生实物捐赠,于今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
学院新楼外观雄伟典雅,内部设施先进。大楼地上五层、地下两层,学术报告厅、图书馆、教学行政办公室、会议室、学生活动室等一应俱全,为学院全体师生提供了方便、舒适、优雅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古朴、端庄、大气的外部风格使其成为燕园内又一座标志性建筑。
2014年5月19日,学院搬迁工作启动,分为两部分进行。5月19日,包括综合办公室、教务、学工办、财务在内的学院行政人员完成第一批搬迁,搬至新大楼办公;5月24、25日,学院教师办公室全部搬进新大楼。至此,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持续两个星期的搬迁工作顺利完成。
新起点 • 新高度
5月28日,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13周年之际,新华社与北京大学在新大楼文化硅谷报告厅签署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协议。新华社总编室主任、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刘思扬,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等出席签约仪式,学院领导班子及70余名师生代表共同见证签约仪式。
北京大学是我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摇篮,建国初期率先创设新闻学专业,几经合并与重设,于2001年5月28日恢复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吴志攀表示,新闻与传播学院恢复成立13年以来,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他代表北京大学对新华社给予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展的关心与支持表示感谢。 刘思扬代表新华社向为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作出贡献的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一线教师们表达敬意。新华社成立于1931年11月7日,经历8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的新闻发布体系。目前,新华社正在实施以基层服务为落点的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新华社由传统通讯社向国际一流的现代全媒体机构转型。 新华社高度重视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以马克思新闻观为引领推进新闻传播人才职业化;而北京大学作为中国近代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摇篮,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双方合作共建既是适应当前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高速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又将促进学界与业界互动、教学与科研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举措。 新华社与北京大学共建新闻学院,正是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培养机制的重要举措。
新篇章 • 新辉煌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搬迁、院庆、签约共建等系列活动有力推动了学院的整体发展。作为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新闻传播机构之一,新华社与北京大学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是深入实施国家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训计划的具体举措,是学校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恢复建院以来,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展迅速,影响力迅速提升,连续多年在QS全球学科排名中名列国内各高校之首。 学院院长陆绍阳指出,学院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全院师生将携手同心,脚踏实地,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把握宝贵契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培养水平,打造精品课程,推进北大新闻传播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培养出一批具备国际视野、专业基础扎实、洞察能力敏锐的新闻传播人才,早日建成世界一流新闻与传播学院,为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续写北大百年新闻传播史的辉煌。 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陈刚对学院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他指出,在新华社的共建支持、学校领导的扶持指导、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之下,新闻与传播学院将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推出高品质的科研成果,在全院师生的不懈奋斗中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以上照片分别由新华社、惠济州、柏小林提供)

上一条:新华社与北京大学签署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协议
下一条: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科研机构工作会 探讨学科发展品牌建设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