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学院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四讲】聚焦传播大讲堂丨黄志敏解读“数据新闻那点事”
发布日期:2016-12-13点击数:
10月18日下午3:00,数据工场创始人兼CEO、原财新传媒首席技术官黄志敏在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102室开讲,应邀解读“数据新闻那点事”。 在中国银行的鼎力支持下,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大讲堂”本学期第二讲开讲。本讲以“媒介与社会变迁”课堂为基础,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深圳研究生院财经新闻研究中心主任徐泓,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媒介与社会变迁”任课教授师曾志与同学们一道,共同聆听数据新闻的发展动向与操作实践。
数据新闻:人员组成与工作流程 以2016全球数据新闻奖(Data Journalism Awards, DJA)的四件获奖作品为例,黄志敏生动地描摹出数据新闻的新意与魅力,引领同学们思考数据新闻中人员组成与工作流程的新特点。 年度最佳数据可视化奖《空中间谍》根据飞行器追踪网站Flightrader 24对大约200架飞机的轨迹与范围统计而成,涉及美国政府监控与个人隐私问题;年度最佳新闻数据应用奖《什么在影响着选举?》通过数据可视化,呈现美国大选两党对垒中影响不同族裔投票率、倾向的因素;公众选择奖《如果叙利亚内战发生在你的国家会怎样?》以数据新闻的方式,让灾难于全球全人类感同身受;年度最佳调查报道奖Medicamentalia网站《全球药品情况调查》反映了地区药品情况及获取难度。 与传统新闻生产流程不同,数据新闻在人员组成上不独倚重记者、编辑,而是由数据分析师、记者编辑、美术设计师、程序员共同讨论,将共同形成的方案汇总至数据可视化实验室。与之相应,从选题到作品,工作流程中囊括数据挖掘、文案、涉及、程序等几个环节。可见,设计师与程序员在新闻生产中的参与性大大提升,集数据分析师、记者编辑、美术设计师、程序员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复合型数据新闻人才将受到青睐。 可视化:操作步骤与优劣评判 “可视化”的外延广阔,内涵丰富,数据新闻所应用的可视化只是其中有限的一类。从交通信号到手机图标,“可视化的东西无处不在。可视化内容是文字信息处理速度的100倍,一图胜千言是有道理的。”从分类、主要形式、客户、用途四个方面阐释“可视化”后,黄志敏重点讲述了可视化的操作步骤和优劣评判。 以财新可视化实验室某既往作品为例,黄先生详细阐释了数据可视化的具体步骤,包括:找选题,找角度,数据收集、整理和清洗,数据分析,图形选择,用图形展示多维度信息,代码实现。 结合四件获奖的学生可视化作品,黄志敏将“可视化”效果的评判归结为图形在其中的作用,“好的作品基本看图就能看懂;不好的信息图,把图拿走依然知道文章在说什么,这样一来信息图就沦为装饰。”之后,黄先生又放出一组反例,阐释它们各自存在的问题,如横纵坐标不规范、追求视觉美观而产生的错误等。 手机呈现:移动优先 综合考虑受众广、易传播的特点,手机端的传播越来越成为数据新闻的重要传播方式,黄先生也讲述了既往传播实践中“移动优先”的原则。 与电脑端相比,手机端最突出的特征在于两方面:一是显示面积小,二是操作方式多元。显示面积小,因而数据新闻篇幅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5屏,以避免手机闪退或用户主动放弃阅读。相比电脑端借助鼠标点击,手机的操作方式更为多元,触摸、滑动、放大、缩小、摇一摇等功能可以善加利用,加之手机对用户年龄、性别、经纬位置的提取,手机极其适合鼓励用户参与的作品。 随后的互动交流中,同学们从数据新闻的应用、不足、数据来源、学习方式等角度踊跃提问。黄先生在解答中强调,数据新闻的意义在于从数据中发现,最终形成图形、文字都难以表达的内容,“能用文字表达的,就无需数据可视化;能静态的,就不为炫而炫。”同时,他勉励大家,文字功底之外还应加强其他技能的学习,比如编程、代码、社会调查方法等。
师曾志教授对黄先生的讲座表示感谢,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在日后的成果展示中加以体现。俞虹副院长谈到,黄先生为同学们带来一场颇具深度和宽度的讲座,“领入门之后,同学们会对日后的学习更有方向和目标。”在为学生打开前沿窗口的同时,俞老师表示,作为教学者和改革者也将不断探索教学的改革之道。 撰稿、编辑:冯美娜

上一条:【第五讲】聚焦传播大讲堂 | 段永朝讲述互联网时代思想范式的重塑
下一条:【第三讲】传播大讲堂:翟惠生谈融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传播的顶层设计与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