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学院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红楼思悟青史 对话开启新知
发布日期:2017-12-04点击数:
2017年12月1日下午,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组织14名研究生参观了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沙滩红楼。
在五四大街29号,矗立着一座红色砖墙、红色窗棂、名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的北洋风格建筑。这里原是北京大学的校部图书馆和文科教室,因孕育了伟大的“五四运动”而驰名中外。马克思主义最早在这里传播,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在这里发祥,一大批时代巨子在这里发出石破天惊的呼号。 走进红楼,犹如置身于90多年前的北大,置身于五四运动的先驱者正在工作、求索和读书的环境。在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的办公室,在鲁迅给学生上课的大教室,在毛泽东工作过的阅览室,同学们驻足观看介绍展板,对展示的文稿和书籍进行了学习讨论,并不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在交流中,同学们切实感受到老北大的风范,体会到新青年激扬文字的气度和学以报国的情怀,进一步增强了作为北大一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2017年12月2日上午,在北京大学旧址沙滩红楼,北京华育宾馆三层会议室举办了主题为“重回红楼,发现生命”的学术研讨会。
移动社交时代提供了人类更加了解自己、发展自己的可能性,人类正迈向更多的理性与自由。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传播的过程。跨语际传播就是在时间、数据、符号中寻找生命的真谛,让彼此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流动、生发、促进,让世界精神真正成为一个生命有机体,形成相互的认同,为社会各领域提供更有价值的思想。 互联网最伟大之处在于生命中逃逸线成为了差异化、多元化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提供了传播在行动中改变的可能。本次峰会旨在提供一个跨学科研究的沟通平台,探讨相关问题,力图打破各自的边界与界限,达成一定的相互的理解。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教授)
(首开集团党委副书记、李大钊先生后人李晓莉女士)
在会议的开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教授、首开集团党委副书记、李大钊先生后人李晓莉女士致辞,俞虹教授提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习应该有一种大传播的概念,回到红楼追溯北大的历史,也应当不忘初心,怀揣兼容并包的人类大情怀。李晓莉副书记作为李大钊先生的后人,也从李大钊先生与老北大的渊源出发,向今天的北大学子提出了号召,应当在反思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奋进,在新时代也同样应有北大人的担当和贡献。
会议上半场由中国建设报社战略合作部主任田子超先生主持。
首先,碧桂园集团工程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孙军先生从SSGF技术出发,作了题为《坚守匠心、发现生命》的发言,从创新与实践出发,提出今日的企业应当有社会公益精神,同时也应该关注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深度、厚度。
慈济大学传播系副教授、慈济基金会人文志业发展处主任何日生先生从生命的哲学出发,指出个体生命的符号与环境的符号之间的互动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过程,意义的赋予与人的行动始终应该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万法合一”。碧桂园集团北京区域副总裁林伟营先生则以一段短片作为开头,讲述了碧桂园集团关爱、资助贫困学生的故事,也从生命传播出发,阐述了今时今日企业应有的道义担当与社会责任感。
首开集团董事会高级经理崔骥先生则从首开集团所做的城市建设工作谈起,阐述了城市建筑与城市空间中所贯穿的生命传播的内蕴。
上半场发言结束后,何日生先生向会议的各位嘉宾赠书并合影留念。
下半场发言由碧桂园集团未来领袖贾立哲博士主持。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周慎从自己所做的研究出发,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生命传播的含义提出了几点看法。人的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个人的反观内照是生命传播的关键环节。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卓玛则从整个传播系统发展的特点出发,结合传播学与生命传播发展的历史脉络阐述了自己对于生命传播的深刻理解。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安孟瑶针对新媒体赋权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增量自由,探讨了生命传播对于个体、集体、社会与国家博弈互动过程的重要意义。
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主编周丽阐述了对生命传播现实意义的理解,结合新时代媒体人的困惑与实践中的感受,指出传播理论与学术研究对于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
随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郑深宇同学从老北大的历史出发,谈到了一代老北大人的精神与新北大青年的担当。 100年前,沙滩红楼建成。一个开明而又敢于担当的校长,一群特立独行的教授,一群热血沸腾的学生,使北大红楼成为两千年中国文化的火山口。90年前,李大钊英勇就义。这位无畏的播火者和勇敢探索者,在沙滩红楼度过短暂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写下他个人和北大历史上凝重而光华的一页。80年前,北大曾从沙滩红楼迁出。在抗日的烽火中建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胜利的喜悦中重开新卷,在燕京大学的旧址上重建辉煌…… 今天,在红楼这一守望思想黎明的灯塔里,新的北大人播火传薪,叩问旧学,研探新知。在沙滩故地斑驳的红墙上,北大精神熠熠生光。
在会议的最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师曾志进行了总结发言。师曾志教授表示,从这次活动的最初构想到今日付诸实践,既是因缘际会,也离不开各位嘉宾的大力支持和同学们的积极筹备,生命传播的奥义既在于个体意念的觉醒与实践,也同样在于不断的延续和传承。 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兴起,不仅改变了媒介形态和传播格局,也催生了时间与空间的剧烈变动,在个体活力无限迸发的多维空间里,构筑起了崭新的意义之网。 生命传播研究的魅力恰恰在于溯源而上,发现传播的力量。 交流和对话真正的价值,恰恰在于以一种最为平和谦逊的姿态,观照不断流变的传播图景,亦从此出发,叩问生命的意义。

上一条:【第十三讲】陆小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与传播变革
下一条:预计2018年1月、7月毕业研究生补照通知